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讓人看不懂的當代藝術,到底該怎麽欣賞?

傳 播 藝 術,播 種 幸 福 。

在油畫的後面,跳動著畫家的脈膊,在塑像之中,呼吸著雕刻家的靈魂。—— 裡爾夫

藝 術

欣 賞

+

by: 國際藝術大觀

《生日》是俄國畫家夏加爾的油畫代表作品,作者屬於二十世紀初期“巴黎畫派”的代表人之一,他擅長以超現實地手法表現個人內心世界的情感,對現代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啟迪作用。1915年夏加爾與猶太小姐帕拉結婚,這幅《生日》就是對他們婚後幸福生活的描繪。

走進美術殿堂,我們往往會非常失望,因為那些著名的藝術家,哪怕是畢加索畫的作品,我們都看不懂,看不懂嘴上還不敢輕易說出來,心裡苦極了!

這個時候您可千萬別著急,當代藝術雖然以反精英藝術為精神,但是它本身卻是精英藝術的一部分。精英藝術指的是什麽呢,就是為少數的上層社會人士服務的藝術。過去以油畫為代表的藝術在西方是專門為有錢人服務的,所以它是精英藝術。但今天油畫不能算作精英藝術,雖然大眾未必能夠買得起這樣的作品,但是,閱聽人決定作品的屬性,當一種藝術被人們所接受的時候,它就不再是屬於小眾精英的專利,換句話來說,它成了大眾藝術。

《吻》(德語:Der Kuss)是奧地利象徵主義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的代表畫作之一,是他在黃金時期所創作的作品,他在此時期常使用金箔來作畫。

表現主義畫派是怎麽回事?

當代藝術需要積累,沒有積累你真的看不懂。

以前的藝術,比如肖像畫,不一定要有觀念,不就是一個人像嗎,像,生動就好。可是相機出現以後,人的能力很難跟機器去比,雖然有一些高水準的藝術家可以做到畫得跟真的一樣,但是這樣的畢竟少。如此,一張照片和一張栩栩如生的肖像畫相比,後者存在的意義就變成了作品中的筆觸感、保存的時間性、不可複製性等。有些藝術家開始考慮作品的筆觸感,這就產生了表現主義藝術,梵高是最典型的。

梵高作品《在阿爾勒紅葡萄園》

在梵高於1888年踏上普羅旺斯之前,百年來一直有畫家把這個地方的景色搬上畫布。普羅旺斯比較知名的藝術家有弗拉戈納爾、康斯坦丁、畢道爾和艾吉耶。他們全部都是現實主義畫家,他們都信奉一個經典的,而且較少引起爭議的觀點,即他們的任務就是在畫布上展現了一個視覺世界的精確版本。他們走進普羅旺斯的田野、山川,畫出了栩栩如生的柏樹、林子、青草、麥子、雲朵和公牛。

然而梵高卻堅持認為,他們中的大部分並沒有畫出這些景物的神髓,對普羅旺斯的描繪不夠真切。我們傾向於將那些充分表達出周遭世界核心要素的圖畫稱為現實主義的作品。但是世界是如此複雜,並足以使兩幅描繪同一個地方的現實主義作品因藝術家風格和氣質的不同,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景象。兩個現實主義畫家有可能坐在同一片橄欖林的一端,創作出迥異的素描。每一幅現實主義作品都代表一種選擇,畫家從真實世界中選取他認為突出的特質來表現:沒有一副繪畫作品可以捕捉整個世界,就好像尼采略帶嘲諷地指出的那樣:現實主義畫家

梵高作品《從麥田遠望阿爾勒》

“ 完全忠實於自然 ”

——天大的謊言:

自然怎麽會被局限於一幅畫中?

自然最小的部分已是無窮!

因此他只是畫出了他喜歡的。

那麽什麽是他喜歡的?

他 喜 歡 他 所 能 畫 出 的!

梵高作品《阿爾勒大道開花的栗子樹》

如果我們喜歡某個畫家的作品,那可能是因為,我們認為他或她選擇了我們認為對於一片景色來說最有價值的特徵。有些選擇是如此敏銳,以至於它們逐漸成了一個地方的定義,只要我們到那個地方去旅行,就必然會想起某位偉大藝術家所描繪的特徵。

換言之,比如,如果我們抱怨畫家為我們畫的肖像不像我們本人,我們並不是在指責這個畫家欺騙了我們。只是我們覺得,或許這件藝術作品創作的選擇過程出了差錯,那些我們認為應該屬於精華部分的地方沒有被給予足夠的重視。拙劣的藝術可以被定義為一連串錯誤選擇的後果,該表現的沒有表現出來,該省略的卻又呈現出來。

阿尼埃爾的阿爾讓松公園大道

梵高對絕大多數在他之前已經描繪過法國南部的畫家進行了抱怨,認為他們沒有把最本質的東西表現出來。(1888-1889)

怎麽欣賞印象派畫作?

印象派是怎麽回事呢,你想啊,寫實的畫像都很清晰,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到底事物有沒有一個可見的邊緣?或許沒有,真實的物理太空只有光,沒有光的地方什麽也沒有,那麽光就成了物體存在的一個根本,所以把事物按光的特性來表現就對了,於是有了印象派,眯上眼睛,你會看到七彩的陽光穿過你的指縫進入你的眼瞼。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被譽為“印象派長官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

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光和影的色彩描繪是莫奈繪畫的最大特色。

莫奈作品《日出印象》

莫奈在《睡蓮》的畫中竭盡全力描繪水的一切魅力。水照見了世界上一切可能有的色彩。水在莫奈的筆下,完全成為世上所能有的色彩繪出的最奇妙和富麗堂皇的織錦緞。馬奈稱他是“水的拉斐爾”。

莫奈作品《睡蓮》

在莫奈的《睡蓮》中,與其說他是用色彩表現大自然的水中睡蓮,不如說他是用水中睡蓮表現大自然的色彩。評論家瓦多伊的評價是:“他早期的那些畫沒有一幅能與這些難以置信的水上風景相提並論的,因為這些畫把握了春天,把它留在人間。畫面的水呈淺藍色,有時像金的溶液,在那變化莫測的綠色水面上,反映著天空和池塘岸邊以及在這些倒影上盛開著清淡明亮的睡蓮。在這些畫裡存在著一種內在的美,它兼備了造型和理想,使他的畫更接近音樂和詩歌。”

莫奈作品《持太陽傘的女子》——莫奈夫人和她的兒子

什麽是真正的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真的很不立體。可是人家本來也不叫立體主義,畢加索那會兒叫它方塊主義。

畢老爺子那個時代,西方的繪畫已經畫得很立體了,怎麽辦?再這樣畫下去,是沒有辦法在藝術史上留名的。那就給傳統的方法找茬。以前的寫實的確很立體,可那是障眼法,你用手去摸就知道—平的。畢加索告訴你什麽叫立體,他在畫面上粘了一小塊木頭,真的立體了,這是一個突破,從沒有人在畫面上把東西做得這麽“立體”的,不過畢加索這麽一搞不得了,後來的畫家就什麽東西都拿到畫面上粘了,什麽麻繩、車輪、鐵片等都有,它們不講故事,隻告訴你立體的真相。然後這一脈再走下去,把畫布也扔了,叫裝置。

畢加索作品《夢》,畢加索64歲時給她的生日賀信中說:“在這個世界上,與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開始”。這幅畫作可以說是畢加索對靈與肉的最完美的體現。

好吧,玩夠了,老爺子開始探索真正的立體。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會,圍繞著一個美女或帥哥轉上幾圈,看看鼻子、手、臀部,立體地欣賞,畢加索的那些立體主義作品就是這麽畫出來的,不過,畢加索不屑於好好畫了它,他讓自己回到六歲時的狀態,歪七扭八地畫了人的側面鼻子、正面的比目魚一樣的眼睛,還有如同得了小兒麻痹症的腿……

欣賞當代藝術需要包容心

畢加索作品《亞威農的少女》

1906年,當馬蒂斯第一次為他介紹非洲雕塑的時候,畢加索立即被那誇張的造型和帶有幾何意味的紋飾所吸引。尤其受到塞尚的“獨立於自然”“建立繪畫自身的結構秩序”等思想及作品的啟發,他於1906年底至1907年春,創作了大幅油畫《亞威農的少女》,一舉突破了之前所有焦點透視和光影的束縛,充分發揮畫面結構的力量,用簡單的幾何線、面和色彩,在兩維平面上開創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新太空—這幅畫,被評論家稱為立體主義的開端之作。

畢加索作品《雕塑家》

《雕塑家》是以畢加索的情人瑪麗·泰瑞莎的形象為藍本設計的。畢加索也將許多輪廓線加以延長,而切割出不同的區域,色彩就如同填色遊戲般塗繪在各區域中。此外畢加索也強調裝飾的效果,他在部分線條的周圍加上點狀裝飾,使得平塗的色塊變的層次豐富。

28歲時,畢加索與另一位深受塞尚影響的藝術家喬治·布拉克合作,對繪畫結構做了進一步探索。他們把完整的對象分解成各種形狀的“零件”,在畫面上進行重組,自然形態被主觀處理為碎片化的幾何結構,於是,立體主義被帶入了智力分析階段,即“分析立體主義”。

當代藝術的各種流派多了,那究竟要怎麽欣賞?

第一,要有一個包容的心。畢竟藝術發展到今天,它的歷史很長,而且步伐也越來越快,資訊很龐雜。我們幾乎沒有辦法應對,那麽我們要做的事也許只是:為什麽不去試著接受呢?也許它會給我們帶來新的體驗。藝術的發展有的時候就是要讓你感受到一種新的可能,看一件你從沒有見過的作品,不要馬上下結論,可以先了解一下藝術家的創作思路、藝術脈絡,然後再看他的作品,你會有新的體驗。

第二,要有一種認知:你不喜歡不等於不好。今天的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它們的出現基於不同的個體經驗,基於不同的學術脈絡,因此不要輕易否定一件作品,除非你對它包括它的脈絡很熟悉,否則妄下斷語只會告訴別人你的無知。

方力鈞當代藝術作品

當代藝術欣賞有獨特標準

藝術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換標準的。唐代的時候,婦女喜歡濃妝豔抹把自己養成大胖子,今天的婦女卻想辦法抽脂減肥。

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頭腦中的藝術標準都是落後的,中國部分主要是古代的藝術標準,西方部分主要是二戰以後———這已經是很不錯了,更多的人只有中國古代傳統的標準。古代人看藝術的標準是什麽呢?是品位高雅,格調不俗,修身養性,顏色美麗感人。我們總是聽到許多人說,畫得不好看,不美,認為只有美的才是藝術。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如果你用這個標準,你就永遠看不懂當代藝術。因為當代藝術的標準不是好不好看,而是重不重要。就像剛才寇德卡那張照片,你用美不美來衡量,永遠衡量不出它的價值。

我們再來看一看德國當代藝術大師約瑟夫·波伊斯的《油脂椅子》。這件被稱為藝術品的東西,是在一把破舊的椅子上塗抹了許多油脂,椅子上還有一段鐵絲。這件東西是西方藝術史的經典作品,是德國的國寶級別藝術品。與中國傳統藝術標準來看,這非但不高雅,恰恰都是由些又俗又髒的東西構成,而且不美,還有點惡心人。這樣的東西我們都能做,沒什麽技術難度,怎麽就被德國人看做寶貝?

約瑟夫·波伊斯作品《油脂椅子》

其實波伊斯想通過這個作品講述他的故事和感想。你若聽了他的故事,就明白這件作品的意義。1938年,波伊斯參加了希特勒空軍青年團。1943年,波伊斯駕駛的飛機在轟炸蘇聯克裡米亞地區的基姆防空基地時被敵方擊落,艙內的戰友當場喪命,而波伊斯則幸運地在顱骨、肋骨和四肢全部折斷的情況下被當地的韃靼人救了回來,並靠動物油脂、奶製品和毛毯恢復了健康。這段經歷改變了波伊斯的許多思想。一個象徵現代文明國家的人,駕駛著象徵先進科技的飛機,卻用於戰爭,而諷刺的是卻被一群象徵落後文明的遊牧民族救活。波伊斯覺得畫畫不能表達這些反思,就用了一種象徵的手法,用鐵絲、椅子、油脂表達了他的感受。之後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現毛毯、急救包、血瓶、毛氈,就是這個意思。因為這些作品是關於二戰的反思,所以變成了重要的歷史證物。

鮮於默子作品《請告訴我,是誰強奸了我?》

由此可見,當代藝術的標準,是藝術家的思想是否重要,是否是那個時代的重要反映。和波伊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也有許多藝術家,有畫畫的,有做雕塑的,但當德國要梳理那段歷史的時候,好看的風景和美女都不能代表那個時代的沉重,波伊斯的作品,可以。

-E N D-

【 國際藝術大觀 】

第1495期 —— 讓人看不懂的當代藝術,到底該怎麽欣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