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甲骨文啟示錄:不是錯了、笨了,而只是老了

出品 | 子彈財經

作者 | 龍曦

雲計算轉型不利,增長不再繼續,全球裁員,傲慢,養老院文化……Oracle在中國的裁員激發了種種想象、猜測和陰謀論。

其實,Oralce並不是錯了、笨了,而只是老了。

一代人的芳華遠去,另一代的勢力強勢崛起,這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中國市場和中國企業

但這只是個開始。

Oracle老了

多年以前,當筆者還是一個IT小記的時候,曾經在北京群訪過來華布道的Oracle創始人拉裡·艾裡森。

那時他中年氣盛,那時他光芒萬丈,整場活動都在演講台上走來走去,顯得活力十足。事實上,由於糟糕的傳譯,大部分記者的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即使回答了也只是一個邏輯:“不管你談的是xx還是xxx,Oracle永遠是最好的,最有競爭力的。”

從那個時代來看,他說的並不是虛言妄語。艾裡森創辦的RSI公司(Oracle前身)在1979年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使用SQL語言的商業關係型數據庫產品Oracle2.0,儘管這個產品不太成熟,但畢竟是首創。

在1983年推出Oracle3.0後,在傳統IT時代就再也沒有企業能夠阻擋Oracle成為數據庫和企業服務類的頂級玩家,他甚至在歷史上還替代比爾蓋茨當過幾天全球首富。

只是回頭想想,1979-2019,整整四十年了。對人來說,這是四代人的時間;對ICT行業來說,這是無數次更迭的時間跨度。

對於那些已經意識到自己正在失去時間,但現金流尚好的巨頭來說,買買買是唯一的選擇。

於是我們看到,Oracle鯨吞了Siebel、伺服器廠商Sun、中間件廠商BEA、績效管理軟體解決方案提供商Hyperion……而對於已經注定成為Oracle換代產品的雲計算,Oracle也拿出了巨資推動“數據庫上雲”的策略,只是成效始終不明顯。

但是如果母體裡面沒有革新的基因,收購再多的子體,也無非是把組織變得更龐大,讓變革變得更慢而已。於是,在雲計算時代被動無比的Oracle也推出了自己的雲計劃,然而……

“數據庫上雲只是傳統廠商在雲時代的一種自救,從表面上來也實現了雲端化,但用戶的高成本、使用Oracle產品的複雜性、從PC時代就沒有解決好的和其它商業軟體系統良好互聯互通的問題,也一並遷移到了雲上,Oracle並沒有發生質變。”一位企業的CTO這樣告訴筆者:“原本就有Oracle高複雜性的痼疾再增加雲的變量,反而使得一些依賴Oracle的存量客戶加快了逃離這個世界的決心。”

其實,無論是Oracle還是同時代的SAP、IBM乃至國內的金蝶、用友,轉型的最大的兩個困難就是傳統思維的難以放棄,而這種難以放棄的本質,是對於其在前移動互聯網時代積累起來的管理著龐大數字資產的存量市場的難以放棄。

傳統IT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系統間的割裂,對於那些傳統系統的使用者來說,OA系統一套密碼、ERP系統一套密碼、財務系統一套密碼,而且彼此間不能打通,更不便於在移動端使用,這是Oracle時代沒有解決的根本性問題。

因此,當“雲上的數據庫”出現時,基於老產品的“數據庫上雲”就變得毫無抵抗能力,前者用後者十分之一乃至二十分之一的成本,提供了全功能、全鏈路的雲到端解決方案後,歷史其實就已經決定了。

“Oracle整合了很多企業後,也可以給你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但這個過程實際是由它整合來的多個廠商分別提供的,非常傳統而且低效。而選擇雲計算,一但接入就有無數的完整解決方案,數據打通,虛擬資產可自由靈活配置。這就是降維打擊。”一位資深業者說。

Oracle沒錯,它只是老了。

被IOE逼出來的中國產業互聯網

傳統的封閉系統,讓企業應用Oracle後,只能由Oracle服務人員進行各種維護,這其中的失控感和各種高昂的收費讓企業壓力頗大;而反觀MySQL,雖然開源免費,但卻需要招聘大量工程師進行開發、部署和維護,出了問題只能自己解決。

筆者大膽的說一句,如果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不自己起來創新,就不會有2009年到2019年這十年的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全球性趕超。

有一篇報導很生動的記載了在2008年的時候的一幕場景:

“在阿里的IT架構中,淘寶和支付寶使用的絕大部分都是IBM小型機、Oracle商業數據庫以及EMC集中式存儲。當年用戶激增,數據越來越多,每天早上八點到九點半之間,伺服器的處理器使用率都會飆升到98%。離爆棚就差兩個百分點”。

繼續使用IOE更貴,不使用的話業務立刻就要崩盤,在這種兩難選擇之中,阿里選擇了上馬雲計算。

其實,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百度、華為、盛大、金山等等中國企業,在那個時間段面臨的問題都是基本一樣的,簡單說是兩個:

第一,隨著中國PC用戶和移動互聯網用戶雙雙達到全球第一,任何一個國民級的應用所需要負擔的IT成本都是極為驚人的,其成本甚至達到了大量吞吃利潤的地步,如果再不變革,中國的頂級互聯網企業將不可避免的成為IOE的打工者。

第二,中國成為美國之外全球唯二的互聯網需求創新市場,創新企業無法接受傳統IT服務的高成本。

在這樣一種需求的剛需化之下,中國的頂尖互聯網企業紛紛開始倒逼自己進入上遊,從單純的技術應用者的角色轉變成技術研發者,而無數的中小企業則或搖旗呐喊,或參與其生態擔負種種創新環節。

這一路的歷程很是艱難,當中國的工程師開發出第一代屬於自己的基於雲端的大規模數據計算和存儲系統時,遭到的最大的阻力居然來自企業內部。

原因是那些盈利業務的部門,因為害怕風險而拒絕將這些現金奶牛業務遷移到尚不穩定的中國企業自行開發的雲平台上……最後這使得開發者不得不把這些最先進(但也確不夠穩定)的技術拿出去,推向市場讓中小型企業先用,進而再拿案例來說服企業內部的阻力。

曾經和阿里雲的王堅同一時代主持盛大雲的季昕華曾對媒體有過一段回憶,說自己和王堅很快就成為朋友的原因是,幾乎在所有當時的主流行業論壇裡,搞雲計算的他們都被目為異類和騙子,同病相憐成了當時中國互聯網企業級服務早期試水者間的一種共同情結。

十年風雨如磐,成功的路從來都很艱辛。但是,技術的代差真正體現出來的時候,巨頭也無力回天。

2018第九屆中國數據庫技術大會,阿里雲數據庫產品專家蕭少聰帶來的一份PPT引發了輿論的空前關注,這個以阿里雲如何打破Oracle遷移上雲的壁壘為題的演講,通過提出幫助用戶從Oracle到雲數據庫PPAS遷移的方案,這在某種意義上真正加速了Oracle在中國業務的斷崖式下跌。

當年,Oracle的崛起得益於在B端的成功,得益於傳統數據庫產品的銷售業務以及相關的增值服務。

但是,隨著國內可以替代Oracle數據庫產品的解決方案越來越多,隨著各大主流雲平台的雲計算業務幾乎都可以完成Oracle數據庫的遷移並完美的替代升級,目前已經有大量的企業開始採用雲計算服務來替代傳統的數據庫產品。

“如果沒有阿里等企業來搞雲計算、沒有中國企業做上遊的生態和底層技術,就不會有這一代的中國創新企業,一個剛起步的中小企業絕無能力應用IOE或養一批人來使用類似服務,他們需要越少的關注後台,越多的把注意力放到創新的前端。”

一位資深業者評論:“準確的說是,中國頂尖企業向上遊的努力正在建立在這樣的需求基礎之上的,這就是中國優勢。反觀很多歐洲企業可能技術也很好,但是他們沒有大量的本土需求做支撐,沒有超大規模的應用環境,所以它們中是很難誕生產業互聯網的平台級企業的。”

誰離B更近?

在重新定義了企業級服務市場後,BAT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麽?

完全不是,這是由於它們的基因和路徑決定的。

騰訊的聲量最高,是“產業互聯網”和“用雲量”等新名詞的創造者,也是目前這一領域折騰動靜最大的巨頭級企業。

但是騰訊也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騰訊的生態基本上是基於資本連接而不是業務連接的。

第二是騰訊缺乏對B端服務的經驗。

而在雲市場,阿里已遙遙領先於亞太;在AI市場,百度押上了全部身家;這就注定了騰訊的產業互聯網之路必須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突破,這也是其產業互聯網道路注定漫長的背後原因。

而對於百度來說,難度也非常大。

一方面,它的基礎業務已經比AT小很多,資源有限。

另一方面,百度的確是allinAI,而且花了大量的力氣進行底層研發,但由於AI賽道的擁擠,和未來發展的巨大跳躍性與不確定性,百度通過AI真正殺入產業互聯網並收割的日子也遠遠不是時間表上的一個清晰的數字。

相比之下,阿里的產業互聯網之路要清晰許多。

一方面,阿里一開始就有濃厚的多的toB基因,這使得它具有大量服務企業的經驗,阿里雲的業務在全國乃至全球領先,就是這一基礎夯實的結果。

另一方面,在尚沒有看到產業互聯網前景的未來之時,阿里從來沒有放棄做準備工作,這個工作就是修路,修一條通往企業的數字化通路,這條路就是釘釘。

在很多人認為做企業級IM市場的釘釘只是一個防禦性的措施的時候,在很多人還在咀嚼釘釘的刻板印象的時候,釘釘實際上扮演了阿里進入2.0版企業級服務市場的試水者和輕型機車兵的角色,在雲計算還未來已來的日子裡,釘釘已經默默的連接了700萬+的企業用戶,為它們提供從最簡單的即時通訊到最複雜的行業解決方案的各類服務,無論是教育、餐飲,還是最熱的新零售,釘釘都以靈活的姿態提供了各種賦能的方式。

筆者認為,對企業級服務市場的爭奪將不止是BAT的遊戲,而是BAT背景下的一場叢林生態遊戲,這場遊戲中的成功穿越者或許應該有兩個基因,第一是它能否找準自己在生態中的位置,第二是這個生態能否幫助它盡可能的靠近B端的用戶。

那麽,如果說所有的叢林生態的共同特徵都是遮天蔽日的話,那阿里的領先之處就在於它已經為自己和生態的參與者用醒目的熒光標注出了一條穿越的路徑,這條路徑就是釘釘。

如果今天的釘釘還是一條小路的話,那未來它可能會是一條雙向八車道的大路。但小路也好,大路也罷,關鍵是它的方向是正確的,它指向未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