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巨人Oracle能突破困境轉型成功嗎?

礪石導言:Oracle這個曾經能夠挾製幾乎全世界所有互聯網公司的數據庫市場壟斷者,在雲計算時代卻轉身艱難,陷入裁員求生的狀態。曾經不可一世的巨頭Oracle,為什麽如今會遭遇困境?它能轉型成功嗎?

高冬梅 | 文

Oracle是世界上最大的數據庫軟體公司,也是全球僅次於微軟的第二大軟體公司,公司向遍及145個國家的用戶提供數據庫、工具和應用軟體以及相關的谘詢、培訓和支持服務。

然而,這樣一個超級巨頭,如今卻淪落到要通過在全球裁員來求生。5月7日,Oracle宣布裁撤中國區包括深圳、北京、上海、蘇州、南京等地的研發中心約1600名工程師,首批確認裁員約900人,其中超過500人來自北京研發中心。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技術團隊,尤其是參與產品開發的團隊和專注於軟體開發、數據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團隊。

這次裁員並非偶然為之。近兩年Oracle一直都在進行不同程度的業務調整、重組,轉型求生已經成了這家老牌科技公司的關鍵命題。早在2017年初,其中國北京研發中心就曾大面積裁員。2018年底,其中國區研發中心關閉了校園和社會兩條招聘通道。

而在今年3月,有美國媒體爆出Oracle正在大規模裁員,其中墨西哥有50人,新罕布什爾州有50人,印度100人,矽谷至少有100人,稱其將在全球範圍裁員約14000人。變化之大,不禁令人唏噓。

1

曾經如日中天

Oracle數據庫開始是程序員拉裡·埃裡森在1973年為Ampex公司當時的客戶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設計的。

1976年,IBM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有關“關係數據庫”的論文,但是IBM當時犯了個“一般公司都會犯的錯”,為了避免影響當家數據庫產品IMS的銷售,這篇論文被束之高閣,沒有據此開發關係數據庫產品。這可謂是世界企業經營史上最嚴重的錯誤之一,價值上千億美元。

因為數據庫是靜態的,無法互動工作,在當時應該算是一個空白市場,看到了這一市場潛力的拉裡·埃裡森於1977年6月和兩位夥伴合夥,出資2000美元成立了一家軟體公司,開發通用商用數據庫系統Oracle,名字借用之前給CIA做過的項目。客戶利用這種程序可以管理他們的供應商名單和帳戶等數據。

1979年,公司遷往矽谷,更名為Relational Software,Inc(簡稱RSI)。RSI公司在1979年夏季發布了可用於DEC公司的PDP-11計算機上的商用Oracle產品,整合了比較完整的包括子查詢、連接及其他特性的SQL實現。

美國中央情報局想買一套這樣的軟體,但在谘詢了IBM之後發現沒有可用的商用產品,他們聯繫了RSI並成了他們的第一個客戶。後來,最早提出“關係數據庫”概念的IBM公司採用了RSI數據庫,於是1982年RSI公司更名為Oracle Systems Corporation。

1986年3月,Oracle公司股票上市,一天以後,微軟公司股票上市,之後二者之間展開曠日持久的競爭。

由於連續12年銷售額每年翻一番,到了1988年,Oracle年營收已超1億美元,成了全球第4大軟體巨頭,被媒體稱為最佳和利潤最高的公司之一,其創始人兼CEO埃裡森也因此成了矽谷首富。

1990年,Oracle大舉擴張全球業務,但是當年業績首次發生虧損,市值急跌80%。為應對危機,埃裡森首次安排資深管理人員參與經營。1992年,旗艦產品Oracle 7的面世讓公司發展重新步上正常軌道,公司年收入達到11.79億美元。

1995年,Oracle Systems Corporation更名為Oracle Corporation。這一時期,儘管微軟公司大力推售價格低廉得多的SQL Server數據庫,但Oracle的數據庫軟體業務還是蒸蒸日上,1997年銷售額達到了57億美元。

到2000年2月,兩家公司競爭呈膠著狀態,Oracle似乎很快就會取代微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軟體公司,持有公司1/4股份的埃裡森也要取代比爾·蓋茨,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然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數據庫業務正在飽和,Oracle已經很難繼續保持30%的年增長率,新的對手Siebel、PeopleSoft和SAP公司陸續出現。

Oracle意圖通過拓寬產品線和提升經營效率來吸引用戶,獲取豐厚利潤。於是,不斷收購之下,Oracle在企業應用軟體業務上取得了主導地位。

其在4年多時間裡並購了50多家公司,耗資超過335億美元,包括以60億美元收購了Siebel Systems,100多億美元收購了PeopleSoft。依靠每年向客戶收取的補丁、軟體更新和升級費用,Oracle從一家數據庫軟體公司,成為SAP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2009年,Oracle以74億美元收購了遭到重創的Sun Microsystems,之後把其核心產品Java拿出來作為一項關鍵資產。

Java是幾乎所有類型的網絡應用程序的基礎,也是開發和提供嵌入式和移動應用程序、遊戲、基於Web的內容和企業軟體的全球標準。這一支撐眾多網頁瀏覽功能的軟體成為Oracle對抗其他科技企業的重要武器之一。

由於主要產品數據庫幾乎是所有互聯網公司的必需品,所以在計算機與互聯網掀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之下,Oracle成為這個時代的最大受益者,特別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後,互聯網公司在全世界市場上快速興起,讓Oracle賺的盆滿缽滿。

基於在數據庫領域的絕對權威,以及公司強大的銷售能力和對市場定價權的掌控,Oracle在2010年時成為數據庫領域的絕對寡頭,佔據了超過一半以上的世界數據庫市場份額。2013年Oracle超越IBM,成為僅次於微軟的全球第二大軟體巨頭。

2

雲時代轉型艱難

過去的幾十年裡,憑借在數據庫上的壟斷地位,Oracle為遍布全球的互聯網公司提供數據庫管理服務,是世界上最賺錢的軟體公司之一。但是,在2013年Oracle如日中天之時,背後卻是對抗雲計算衝擊的乏力。

2006年是雲計算的起源之年,這一年亞馬遜率先推出了AWS,開始向用戶提供ECS彈性伺服器;同年,谷歌在搜索引擎大會上正式提出“雲計算”的概念,雲計算成為一種以互聯網服務為基礎的IT技術交付模式。

2008年似乎一夜之間雲計算突然變成了IT界最火的概念,雲存儲、雲主機、雲安全等概念接連出現。這一年Oracle在亞洲最大的用戶阿里巴巴喊出了去“IOE”(IBM的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的口號,這與後來的設備與技術採購國產化、自主研發、國家創新等戰略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場持續十多年的信息技術國產化運動。

然而,作為世界互聯網巨頭企業,Oracle在對待雲計算這種新興事物上並沒有表現出很強的敏感性,一貫傲慢的埃裡森甚至公開表示,“我完全搞不懂那幫家夥在說些什麽,簡直就是一派胡扯。雲計算到底是指什麽?省省這種愚蠢的概念吧。”

上一個這樣說話的人是DEC創始人肯·奧爾森,他在1997年非常肯定地說,“我們沒有理由認為每個家庭都需要一台電腦”,於是DEC喪失了上個世紀最大的一次機會,沒能進入PC時代。

隨著大數據以及雲計算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戶開始用雲數據中心取代傳統數據中心,這一方面導致傳統伺服器的更換頻率越來越低,衝擊了Oracle的伺服器業務;另一方面,雲計算需要非結構化的數據庫,主要的公有雲提供商亞馬遜、微軟、阿里巴巴等,都在開發數據庫,這也衝擊到了Oracle賴以生存的結構化數據庫業務。

遭受了商業軟體市場大地震的Oracle,因為沒有預判到雲時代的來臨錯失了先機。到了2013年才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埃裡森開始推動整個公司向雲轉型。他把公司口號從“Software and Hardware Engineered Together”改為“Integrated Cloud Application and Platform Service”,突出雲業務的核心地位。

然後Oracle以平均每年20億美金、2016財年達到52億美金的規模投入雲計算研發。2015年9月發布了全線的SaaS和PaaS服務,2016年9月又進一步發布了IaaS服務,2017年9月發布了新一代的IaaS產品,劍指AWS。

轉型讓公司業績受到了影響,從2014年到2018年,Oracle收入僅增長了4%,利潤從109億美元下降到38億美元。2018年公司實現總營收398.31億美元,基本是零增長,淨利潤同比暴跌59%。

互聯網世界一向講究唯快不破,失去先機之後再想彌補,困難重重,尤其是像Oracle這樣的巨頭,轉型談何容易。其要面對的困境恰是過往時代失敗的大公司都難以擺脫的局面:

既有主營業務為公司貢獻主要的收入來源但發展前景暗淡,需要轉型的新業務既要依賴既有業務提供研發支持,之後又將對既有業務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導致公司營收受損。

轉型雲計算需要研發投入,而研發投入需要從原有數據庫等業務中產生,而雲計算又會對原有業務產生衝擊,這成了Oracle面臨的死結。

這樣的困境導致Oracle轉型效果並不明顯。儘管Oracle已經將傳統的數據庫客戶逐步轉移到了自己的雲上,但是它的雲相比於已經逐漸成熟的公有雲市場來說,佔比太小了。在基礎雲設施服務,比如IaaS、PaaS市場中,Oracle所佔份額僅2%。與排名前幾的亞馬遜、微軟、谷歌等相比實在是差距甚遠,甚至連自己的老用戶阿里巴巴都比不上。

可以說,雲端轉型錯過了最好時機的Oracle,如同一個巨人身體太大,轉型實在太過艱難。但市場不會留給它太多追趕的時間,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在雲上部署,雲計算的市場集中度還將進一步增加,只有擁有更完善設備和解決方案的頭部公司才能留下,這也是Oracle裁員重組的重要原因。

3

是否還有機會?

Oracle現下面臨的困境實際上在大公司發展史上並不少見,儘管大部分大公司在面臨這種境況的時候都轉型失敗了,但也有少數公司因為成功開啟新的業務曲線而脫離窘境。

比如膠卷生產商柯達曾經佔領70%以上的市場,但是卻因沒能進入數位相機時代而衰落,功能機時代連續14年的銷量冠軍諾基亞因為沒能進入智能手機時代而在手機市場完全沒了位置,但是在PC互聯網時代稱霸江湖的IBM雖然沒能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卻因為把握住了面向企業級市場的數據業務而在雲計算時代站進了行業前5的位置。

對於面臨這種困境的公司應該采取何種措施擺脫困境,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在其《創新者的窘境》裡給出了解決方案。

第一個方法是全面轉型,但是這種轉型最難,因為需要徹底的自我革命。這是因為,人在一個組織裡工作,都是在按照組織的共同意識也就是組織心智模式做事,其40%以上的意識是自動化的,但他們自己卻意識不到,這種組織心智模式會成為轉型的最大障礙。

第二個方法是組織內部分拆或者成立針對創新業務的獨立部門。這是一條相對容易的道路,企業可以通過成立一個新的具有自主決策能力、和市場需求相適應的獨立機構,來吸引創新業務的目標客戶,應對可能的破壞性創新。

第三個方法是騰訊曾經用過的內部賽馬機制。微信就是內部賽馬的結果,當時在張小龍提出微信概念之後,騰訊內部曾有包括張小龍團隊在內的三個團隊同時在進行研發,經過激烈的內部競爭之後,張小龍的團隊最終勝出。

第四個是通過並購來彌補自身創新業務的不足,這是現在很多公司尤其是財大氣粗的大公司通常採用的方法,但是並購成功的概率不高。

可以說,企業面對時代需求進行轉型,猶如電腦更換作業系統,考驗的是企業管理層的見識,建立在能夠預判時代發展方向和快速進行思維轉變的基礎上,而這實在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麽那麽多曾經引領時代的大公司最終銷聲匿跡的原因。

分析雲計算第一梯隊的5個巨頭——亞馬遜AWS、微軟Azure、IBM、谷歌雲以及阿里雲各自的優勢以及獲得這種優勢的原因,可以幫助Oracle分析眼下的市場環境。亞馬遜AWS得益於先發優勢和背靠世界最大的電商平台、服務客戶多,產品線相對豐富,能夠提供多種解決方案,因而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信任度。

微軟Azure於2010年推出,比亞馬遜晚了4年,甚至比早期谷歌雲也晚了兩年,在企業戰略決策上是有很大失誤的,但是因為其後來採用的策略得當,利用自己的軟體在開發者中的優勢,提供的平台即服務幫助了Azure的迅速崛起,並在之後推出了基礎設施即服務。

谷歌雲最初定位是幫助開發者開發他們的應用,之後才增加了許多具有競爭力的企業雲功能,雖然這個轉變耽誤了一點時間,但是因為其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數據分析技術能夠更好地幫助客戶將內容按用戶興趣做分發,加上其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領先,谷歌雲也順理成章地聚焦在為人工智能企業提供服務上。

阿里雲能夠依靠搶下的國內市場在國際雲計算市場前5中佔據一個席位,也是因為基於馬雲戰略眼光的先發優勢,在國內其他競爭對手還沒有把雲計算視為一種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技術時,阿里巴巴就已經開始不計代價地進行阿里雲的研發了。

IBM雖然在雲計算的市場份額看上去還行,但是卻顯得後勁不足,競爭力越來越弱。正在通過收購意圖增強自己的實力,未來如何,還有待觀察。

從這幾家雲計算領先企業的發展歷程來看,亞馬遜和阿里雲是受益於先發優勢,而微軟和谷歌則是通過采取能夠延續自己過去業務優勢的策略來獲得現下的市場優勢的,尤其是微軟也有過戰略失誤,但是因為策略得當很快就扭轉了局面。

所以實際上,即便失去了先機,也並不意味著就失去了全部機會。Oracle作為曾經軟體領域僅次於微軟的巨頭,在市場上積累了大量具有共生關係的用戶,而且建立起了覆蓋IaaS、PaaS、SaaS三個層面的產品和服務,有能力提供成本低、省時省力的集成能力,這些優勢都是它瞄準的對手亞馬遜AWS所不具備的。

Oracle也采取了符合前述克里斯坦森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自2013年開始向雲業務轉型,轉型效果並不明顯,原因恰恰是受到了組織心智模式的阻礙。在創始人埃裡森的帶領下,Oracle向來是以銷售引領,服務意識匱乏,公司霸道、強勢、好鬥,這種刻在基因裡的東西很難改變。

今年二月就曾傳出為了提升業績表現,Oracle強迫和壓製用戶使用其雲產品的事情,甚至引起了來自股東和客戶的訴訟。在如今這個特別強調用戶體驗的時代,Oracle這樣的做法無異於殺雞取卵、涸澤而漁。

另外,作為公司的核心和靈魂,創始人埃裡森向來意氣用事,在行業內樹敵頗多,即便是公司面臨困境,備受讚譽的二把手、雲業務背後的設計者柯瑞安倡導與AWS、微軟Azure和谷歌雲等平台的合作,他仍不能擺脫這種個人意氣,始終持反對態度,導致柯瑞安最終離開Oracle轉投到谷歌門下,在如今轉型的關鍵時刻,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的信號。

在業務層面Oracle還通過大肆收購補全自有業務的不足,近幾年連續收購了多家覆蓋雲領域各個環節的創新公司,既包括如垂直領域的雲客戶服務提供商RightNow,也包括雲ERP供應商NetSuite這樣的公司來推進自身業務,以期縮減成為完整雲服務商的時間。

收購創新業務彌補自身不足也是克里斯坦森給出的解決方案之一,但關鍵是收購之後能否很好地整合所收購的業務。Oracle歷史上曾經有短時間內收購幾十家公司的過往,當時的收購策略幫助公司獲得了市場主導地位,所以可以認為,作為轉型策略的補充,收購業務能夠幫助Oracle在雲時代成為一個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多面手。

此外,為了全面支持雲架構,Oracle還不惜人力財力幾乎重寫了所有軟體產品,對應用的互動進行了重新設計,還開發了高性能伺服器芯片,其翻新了從底層芯片到IaaS、PaaS 、SaaS再到行業應用的雲計算的每個層面,這一點倒是Oracle基於過往自身業務積累的優勢所發展出來的雲業務優勢。

所以,未來Oracle最終是像柯達和諾基亞一樣被時代所拋棄,還是像IBM一樣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新的業務領域,要取決於公司能否克服組織心智障礙、成功整合並購業務、發揮既有優勢,最終實現成功轉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