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肌少-骨質疏鬆症的研究進展

圖文來源:許一帆,樊炳楷,黃金山,王藝超,劉晉閩. 肌少-骨質疏鬆症的研究進展[J].中醫正骨,2019,31(5):22-25.

作者: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許一帆,樊炳楷,黃金山,王藝超,劉晉閩.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病越來越得到社會及醫務工作者的重視。肌肉、骨骼疾病約佔老年疾病的7.5%【1】。骨質疏鬆症是以骨量減少、骨強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骨病【2】,是老年人常見病。肌肉減少症又稱肌少症,2011年國際肌少症工作組將其定義為與增齡相關的進行性、全身肌量減少和(或)肌強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減退【3】。Ⅱ型肌肉纖維減少且運動神經元數量減少是肌少症的一個特徵,這意味著患者的步速減慢、平衡能力減弱,行走時容易晃動,進而增加跌倒、骨折的風險【4】。骨質疏鬆症和肌少症關係密切,二者有著明顯的相關性【5-8】。Binkley等【9】將在骨質疏鬆症的基礎上合併骨骼肌量減少及活動能力減弱的一類疾病命名為「肌少-骨質疏鬆症」。該病肌量減少和骨質疏鬆同時存在,二者互相影響,易發生骨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10】。為提高對肌少-骨質疏鬆症的認識,本文從發病機制、診斷標準及預防與治療3個方面對該病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

發病機制

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相互影響、緊密關聯,肌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病機制較為複雜。骨骼肌與骨骼關係密切,兩者的分子信號調節通路相近,旁分泌與內分泌機制也相似,可以通過機械及化學作用相互影響【11】。在人的生長髮育過程中,肌肉生長髮育的速度明顯快於骨骼,肌肉的收縮刺激會促進骨骼的生長,也會影響骨骼的形態與密度【12】。Frost【13】提出了一種力學調控假說,即肌肉收縮對骨骼產生機械刺激,能夠促進骨生成,而老年人肌肉萎縮後無法產生足夠的機械刺激,因而骨骼的代謝轉化為廢用模式。Qin等【14】對脊髓損傷的患者進行電刺激誘導肌肉收縮,發現患者骨量增加,認為肌肉收縮能調控成骨和破骨細胞水準,使其向成骨方向發展。Colaianni等【15】認為肌肉運動後產生的鳶尾素也有上述功能。骨骼也具有調節肌肉的作用,成骨細胞或骨細胞分泌的因子均對肌肉有調節作用【16】。另外,骨鈣素能夠影響機體的糖類、脂類物質和能量的代謝,並刺激胰島素分泌,對肌肉產生影響【17】。此外,Wnt/β-catenin信號通路、GH/IGF-1/PI3K/Akt信號通路也參與了肌肉與骨骼的合成代謝【18-19】。Urano等【20】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顯示myostatin、α-actinin3、PGC-1α、MEF-2C、GLYAT和METTL21C等編碼基因與肌少-骨質疏鬆症密切相關。

2

診斷標準

2.1 肌少症的診斷標準

肌肉量、肌力和日常活動能力是診斷肌少症的3個因素。CT、MRI、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及生物電阻抗測定法均可用於肌肉量測量【21】。目前肌少症的診斷標準尚未統一,歐洲老年肌少症工作組建議用DXA或生物電阻抗法測定肌量,用步速、簡易體能狀況量表或起立行走實驗測定日常活動功能,用簡易五項評分問卷測定肌力,來綜合評定肌少症【22】。亞洲肌少症工作組建議,DXA測量的骨骼肌指數男性<7.0kg·m-2、女性<5.4kg·m-2為肌肉減少,握力男性<26kg、女性<18kg為肌力降低,步行速度<0.8m·s-1為日常活動功能減弱,滿足三者則診斷為肌少症【23】。目前國內尚無針對國人的肌少症診斷標準,臨床主要參考亞洲肌少症工作組的標準。

2.2 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骨質疏鬆症診斷標準,是採用DXA測量骨密度,將測量結果與同性別、同種族峰值骨量進行比較,絕經後女性及50歲以上的男性T值≤ -2.5SD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由於人種差異,國內學者也建議將T值≤ -2.0SD或全身骨量降低25%作為診斷骨質疏鬆症的標準。但DXA也有其局限性,目前國內使用的DXA儀器,由於參數、生產廠家等原因,不同機器所計算出的T值也有差異。另外,DXA測量的是部門面積下的骨密度,若被測部位椎體旋轉或合併骨質增生、組織鈣化等,則會影響測量結果【24】。定量CT骨密度檢測可以測量椎體松質骨的骨密度,測量結果不受上述干擾因素的影響,較DXA有更高的骨質疏鬆症檢出率【25】。但進行該項檢查需要專用的校準體模與測量軟體,實際應用較DXA複雜,且費用較高。目前並沒有權威機構或指南提出統一的肌少-骨質疏鬆症診斷標準。Binkley等【9】認為絕經後婦女或50歲以上男性,骨密度T值<-2.5SD且同時滿足亞洲或歐洲肌少症診斷標準即可診斷為肌少-骨質疏鬆症。3

預防與治療

3.1 預防

增強鍛煉、加強營養管理有助於肌少-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和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適當加強鍛煉,特別是有氧運動和抗阻力力量鍛煉有助於肌肉蛋白的合成,保持下肢肌量、肌力及功能【26-27】。老年人肌肉控制和協調平衡能力改善,可避免跌倒,預防骨折。合理地攝入蛋白質與熱量有助於減少肌肉的流失,均衡的營養攝入結合體育鍛煉能改善肌少症病情甚至逆轉其病理過程【28】。維生素D能調節體內鈣磷代謝,進而影響骨的代謝,在肌肉骨骼的合成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維生素D缺乏可導致患者肌肉功能減退,行走、活動困難。Beaudart等【29】發現補充維生素D能增強肌力,且年齡>65歲者的效果更明顯。每日攝入800~1000部門的維生素D可提高60歲以上老人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30】

3.2 治療

目前並沒有直接針對肌少-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方法和藥物,現有的治療手段大多單純針對肌少症或骨質疏鬆症。治療肌少症的藥物主要有同化激素(睾酮及合成類固醇激素)、維生素D和生長

激素等【31】。睾酮能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增加肌肉含量,並減少脂肪乾細胞【32】。合成類固醇激素能夠增加肌纖維與肌肉含量,但不增強肌力【33】。生長激素能夠增加老年人的肌肉含量。卡莫瑞林是一種胃飢餓素受體激動劑,用於肌少症可增加肌肉含量、提高步行速度【34】。治療骨質疏鬆症常用的藥物主要包括活性維生素D及雙膦酸鹽類、降鈣素類、雌激素類、甲狀旁腺激素、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和中藥等,可聯合用藥,以抑製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的風險。

4

小結

肌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病機制複雜,診斷標準不明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肌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必將呈上升趨勢。對絕經後女性和50歲以上男性常規進行DXA篩查骨質疏鬆症的同時評估肌肉含量,並指導患者進行握力、步速的自測自評,對於早期發現、預防肌少-骨質疏鬆症有幫助。另外,合理的營養攝入及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夠幫助老年人改善活動能力,預防跌倒與骨折。闡明發病機制、提出明確的診斷標準、制定預防策略和規範的治療方案、開發靶點藥物將是今後肌少-骨質疏鬆症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參考文獻:

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由供稿部門提供,僅供學習交流,不代表玖玖骨科意見。

為什麼要投稿?是為了記錄自己的醫學之路!是為了與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讓傳播知識成為一種習慣,是「玖玖骨科」讓你投稿的理由!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