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麼說山茶油處理不好也會致癌?主要是以下幾方面原因。

我國眾多專家、學者對茶油生產原料及生產加工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不安因素進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並提出了降低有害物質的相應措施。

一、茶油生產原料中的不安全因素

(一)油茶種植環境

土壤和施用肥料中的重金屬,如鉛、汞、鎘、砷等,施用的各種農藥,以及工業「三廢」等都是植物油料原料受到汙染的來源。這些汙染物在製油時部分轉入油中,造成植物油脂的汙染,即使經過精鍊也不能完全去除轉入油脂中的汙染物質。

我國油茶林主要分布在深山之中,不易受到現代工業「三廢」的汙染,加之很少施用農藥、化肥,除個別區域有土壤殘留的有機氯農藥影響外,化學投入品汙染的風險較小,很多有機基地都通過了有機栽培認證。因此,從目前茶油原料的生產來看,如果采後和加工環節處理得當,並不會出現嚴重的質量和安全問題。

2010年部分生產廠發生茶油中致癌物苯並(a)芘含量超標事件後,各地開展啦油茶種植環境對油茶籽中苯並(a)芘含量的影響的實驗和研究。由於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燒或高溫處理都可能產生苯並(a)芘,比如工業廢氣、汽車尾氣、日常吸煙的煙霧、瀝青路面等均含有一定數量的苯並(a)芘,汙染當地的空氣和水,影響周圍的農作物,因此,油茶籽中的苯並(a)芘也可能存在由於種植環境導致的因素。

通過連續幾年對廣東省油茶主產區:韶關、清遠、河源、梅州、高州、廣州市增城等地種植的油茶果進行取樣抽檢,大部分地區的成熟油茶果中,未檢測出苯並(a)芘,個別地方的成熟油茶果中檢測出了苯並(a)芘,但其含量都在標準值以下,說明,目前油茶種植環境總體良好,汙染少。

(二)原料油茶籽的乾燥過程

長期以來,油茶籽都是農戶自種、自收、自營,採收後的油茶籽主要採用自然曬乾法,由於條件的限制,農戶經常在柏油馬路上晾曬油茶籽,高溫熔化的瀝青混入油茶籽中,形成苯並(a)芘的汙染源之一。

因此,在油茶生產過程中原路油茶籽的乾燥方式、霉變程度,以及受苯並(a)芘、農藥的汙染程度都須嚴格監控,保證茶油原料的安全。

二、茶油生產工藝中的不安全因素

(一)油茶籽蒸炒工序中溫度控制不當

油茶籽提油前一般需要蒸炒,使油料熟化,蛋白質變性,提高出油率,增加茶油的香味。但如果蒸炒的溫度控制不好,容易導致燒焦現象,生成苯並(a)芘。

結果顯示,隨著蒸炒過程的進行,油茶籽逐漸熟化,水分含量減少,苯並(a)芘含量增加;當水分含量降至0.6%以下,油茶籽開始出現焦糊現象,油茶籽中苯並(a)芘含量明顯增加;水分含量為0.4%左右時,焦糊現象明顯,苯並(a)芘含量達到最大;繼續蒸炒,油茶籽中苯並(a)芘受熱分解導致含量開始降低,因此,油茶籽提油前的假如蒸炒不宜過度。

(二)浸出法提取的茶油中的溶劑殘留

溶劑浸出法制油是國際上普遍採用的方法。目前我國主要採用6號溶劑作為油脂浸出溶劑,6號溶劑的主要成分是正己烷,含量約為74%,還有少量芳香烴(如苯、甲苯)等。6號溶劑對油脂有很好的溶解性,且易於從油和糟粕中分離出來。但6號溶劑油對人的神經系統有影響,芳香烴的存在加強了他的毒性。六號溶劑在油脂浸出過程中是一種「臨時添加劑」,浸出原油通過精鍊,在脫臭工段經過高溫、高真空、水蒸氣蒸餾後徹底脫除,一般全精鍊油不存在正己烷殘留。歐洲運行食用油中正己烷最大殘留量為5mg/kg。我國2003年頒布的食用油質量國家標準規定,浸出法生產的一、二級成品茶油中不得檢出殘留溶劑,三、四級成品茶油中,溶劑殘留量不大於50mg/kg。

從環境和健康角度考慮,1990年美國清潔空氣法已經將正己烷列入189箱空氣有害汙染物質之一,並認為人體經常暴露在正己烷等烷類蒸汽下,會影響中樞神經及周圍神經遠端感覺運動功能。因此,人們對工業正己烷作為植物油脂浸出劑的安全性產生了質疑。尋找毒性比正己烷小且能充分溶解油脂、易於與油脂分離、化學性質穩定、損耗小的溶劑成為當今業內人士研究的熱點。據研究表明,異己烷與正己烷性質相似,異己烷作為浸出油脂的溶劑具有不正己烷更多的優點,是一種比較有前途的替代溶劑,而且目前的浸出工藝和設備無須改變就可以適合異己烷浸出油脂的工業應用。在美國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用異己烷來替代正己烷,要使異己烷大規模運用於油脂工業,降低異己烷的價格是關鍵。從毒性方面考慮,醇類作為油脂新型浸出溶劑潛力很大。異己烷已成為當今的研究重點,異丙烷的汽化潛能在醇類中是最低的,且溶解油脂的能力較強。目前,異丙烷在浸出油脂的時間生產中也得到一定的應用。

(三)溶劑浸出法提取茶油中提油溫度過高

湖南某公司生產的油茶中苯並(a)芘超標的原因分析中指出,浸出工藝中,溶劑萃取粉碎蒸發過程中茶枯餅中的殘油,會導致苯並(a)芘含量進一步增高,且與浸出溫度有關。

金超等通過液相色譜法(HPLC)分析冷榨、熱榨、浸出、水代法、亞臨界萃取茶油和經水洗、脫色、脫臭、冬化精鍊工藝處理的浸出茶油中苯並(a)芘的含量。結果表明,浸出茶油中苯並(a)芘的含量。結果表明,浸出茶油中苯並(a)芘最高可達60μg/kg,其次是熱榨油為25μg/kg,而冷榨、水代法和亞臨界萃取茶油中並未發現苯並(a)芘;浸出茶油中苯並(a)芘經水洗、脫色和脫臭工藝後可全部去除。研究結果顯示:蒸炒、焙烤步驟是茶油中苯並(a)芘主要形成因素,溶劑浸提能促進苯並(a)芘從粕向茶油中遷移,水洗、脫色、脫臭工藝對去除茶油中苯並(a)芘有顯著的效果。

針對茶油中苯並(a)芘超標的不安全性,通過精鍊工序除去苯並(a)芘是保留茶油品質的重要手段。

毛油經脫酸和水洗後,苯並(a)芘含量反而有所增加,但脫色和脫臭工序,可以有效除去茶油中的苯並(a)芘,確保苯並(a)芘含量達標。

(四)茶油精鍊中假如助劑帶來的安全問題

茶油和其他植物油精鍊工藝一樣。精鍊包括脫膠、脫酸、脫色、脫臭和脫蠟,在這一系列過程中使用的酸、脫酸過程中使用的鹼、脫色過程中使用的吸附劑等,都可能帶來安全問題。

在酸化脫膠工藝中常用的脫膠劑油磷酸、檸檬酸等。加入的磷酸可能會將重金屬砷等帶入茶油中,帶來的重金屬危害隨著磷酸的加入量、等級變化而異。規範脫膠工藝中輔料的使用避免帶入重金屬。

脫酸方法最廣泛使用的是鹼煉法,,鹼煉時加入氫氧化鈉可能帶來鉛、砷、汞等重金屬。氫氧化鈉分為工業級和食用級,其狀態又有固態和液態之分。儘管不同分級、不同形態的氫氧化鈉的危害程度不一樣,但都會對食用茶油存在潛在危害,食用應該規範氫氧化鈉使用等級,避免重金屬的危害。

茶油脫色,目前工業中應用最廣泛的是吸附法,採用的脫色劑主要是活性白土、活性炭等。就活性白土而言,生產上所用的是工業級的。需要通過探討脫色鉛後油脂中的重金屬含量,確定脫色劑的加入量。

茶油脫蠟過程中,為了提高蠟、油分離效果,有的企業會加入助濾劑矽藻土,其中也有可能帶入重金屬,造成茶油的食用安全問題。

我國2003年頒布的食用油質量國家標準中並未規定重金屬的殘留量,目前也缺乏助劑使用的技術規範。有多少重金屬可能會殘留在油脂中影響食用安全,是應該開展研究的課題。

(五)脫臭工序中產生的反式脂肪酸

2010年以來,國內外媒體報導,反式脂肪酸會造成很大的健康風險,成「反式脂肪酸是餐桌上的定時炸彈」,引起業內和公眾的極大震動和相關部門的很大關注。

反式脂肪酸(PFA)是碳鏈上一個含有一個或者多個「非共軛飯食雙鍵」的不飽和脂肪酸的所有異構體的總稱。食品中反式脂肪酸有兩種來源,既加工來源和天然來源。加工來源的反式脂肪酸主要來自於油脂的部分氧化及植物油的精鍊脫臭工序,另外烹飪是油溫過高(>220℃)也可產生少量反式脂肪酸;天然來源主要是反芻動物體內有少量天然反式脂肪酸。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反式脂肪酸不僅影響人體免疫系統,還會降低人體高密度膽固醇(HDL)的含量,使低密度膽固醇(LDL)的含量增加。現有資料表明過量攝入反式脂肪酸可增加患心血管病的風險。但對反式脂肪酸是否與早期生長髮育、2型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有關,尚無確切證據。

茶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不飽和脂肪酸一般為順位結構。但在高溫下,其分子空間結構發生變化,一些順式雙鍵可能會轉化成反式結構,反式脂肪酸在結構上更加穩定。所以順式結構只要吸收一定的能量,就會從順式轉化為反式結構,是茶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增加。

有研究表明,油脂精鍊中產生的反式脂肪酸主要在脫臭工序,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與脫臭的溫度和時間有關,而且隨溫度的升高和時間的延長而增加。油脂異化一般從220℃開始到280℃後,可達到10%脂肪酸異構體,在通常脫臭過程中形成3%至6%反式異構體,因此,脫臭設備中,為了減少反式脂肪酸的形成,可從控制工藝參數和選擇設備考慮,控制脫臭溫度在245至255℃之間,操作壓力為400Pa,直接蒸汽量為450kg/h,脫臭時間為55至65min,反式脂肪酸的增加量可控制在1%;另外脫臭塔的結構形式對反式脂肪酸含量也有影響,不同塔形所用的操作參數不同,傳統的板式脫臭塔,反式脂肪酸的增加量可在8%左右,而用填料脫臭塔,反式脂肪酸的增加量小於1%。

此外,有研究表明,硒對茶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產生有一定影響,在加熱條件下,隨著茶油中硒含量的增加,反式脂肪酸的含量逐步增加,最後,反式脂肪酸含量達到30.27%,這說明硒能促使反式脂肪酸的產生。

2012年3月18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正式發布《我國居民反式脂肪酸攝入水準及其風險評估》報告。評估結果顯示:中國人通過膳食攝入的反式脂肪酸所提供的能量佔膳食總能量的百分比僅為0.16%,北京,廣州這樣的大城市也僅為0.34%,遠低於WHO所建議的1%的限值,也顯著低於西方發達國家居民的攝入量。由此可見,之前媒體的報導大大誇大了反式脂肪酸對當前中國居民的健康危害。

三、茶油貯藏不當引發的不安全因素

油脂酸敗是食用油貯藏期經常出現的質量問題。油脂酸敗分3個種類:氧化酸敗、水解酸敗、酮型酸敗。油脂氧化酸敗佔油脂貯藏期間質量問題的比率最高。

茶油中不飽和脂肪酸比較高,接近90%,在貯藏過程中,不飽和脂肪酸與空氣接觸,發生自動氧化生成氫過氧化物或環演化為中間產物,進一步氧化成低分子醛類或酮類化合物,油脂酸敗的油脂還會呈現毒性,食用酸敗油脂引起人畜中毒的案例常有報導。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表明,過氧化物與癌症、冠心病和衰老等都有密切關係,所以加強茶油包裝、貯藏技術,控制貯藏過程中有害物質的生成,確保茶油安全性十分重要。而光照、溫度、盛裝容器材料等對油茶貯藏性能都有著不小的影響。

四、茶油生產設備,管道引發的不安全因素

食品中的塑化劑超標,自2011年發生在台灣「塑化劑風波」及2012年「酒鬼酒」風波以來,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目前,尚沒有從茶油中檢出塑化劑超標的報告,但已有從希臘進口的橄欖油中檢出塑化劑超標的報告,因此預防茶油中塑化劑超過應引起關注。

塑化劑(增塑劑)是生產聚氯乙烯(PVC)塑料製品時為了增加材料強度的塑料助劑。目前我國90%以上的聚氯乙烯塑料製品使用的是鄰苯二甲酸酯類(PAEs)增塑劑,具有改進塑料的柔軟性、耐寒性,降低軟化溫度,改變加工性能等優點。但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與塑料基質間是一氫鍵和范德華力相連,沒有形成共價鍵,彼此保持各自獨立的化學性質,因此極易遷移至水、油,對食品及空氣中造成汙染。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是聚氯乙烯塑料製品中最初的鄰苯二甲酸酯類(PAEs)增塑劑,是脂溶性物質,容易通過塑料製品和油脂的直接接觸遷移到油脂中。鄰苯二甲酸二丁醇通過十五進入人體後很快積蓄在脂肪組織中,不易排泄並易富集在人體內,引起人的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系統的功能性變化;對人上呼吸系統粘膜細胞及淋巴細胞有遺傳毒性;感染內分泌,使男性精子數量減少,運動能力下降,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等。

茶油及原料油茶籽在生產、運輸的過程中,應儘可能減少與塑料製品接觸,茶油運輸管道以應用不鏽鋼等金屬管道為宜。周轉茶油成品的軟管,應使用新型環保安全無毒增塑劑生產的產品,如使用環氧大豆油(ESO)環氧化增塑劑、WT系列環保衛士安全增塑劑生產的塑料軟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