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產品設計進入下半場,蘋果不再需要 Jony Ive

摘要:「作為設計師,你必須活在未來。這不是說我們對已完成的工作不感興趣,而是我們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未完成的工作上。」

Jonathan Ive 要離開蘋果了。

從 1992 年加入蘋果開始,Ive 主導了 Mac、iPod、iPhone、iPad、Apple Watch 等眾多蘋果產品的設計,還在蘋果新總部 Apple Park 的各種設計細節上投入了大量心血。

離開蘋果之後,Ive 將組建一家自己的獨立設計工作室 LoveFrom,蘋果仍會是他的主要客戶之一。,他能更自由地去做他自己的項目。蘋果的設計部門將由目前的副總裁 Evans Hankey 繼續領導,向 COO Jeff Williams 匯報。

在蘋果的新聞通稿中,Tim Cook 表示,蘋果將繼續受益於 Ive 過往的工作成果,由他組建的設計團隊也將承擔起的未來的設計工作,且蘋果會以客戶的身份繼續和 Ive 進行直接的合作。

失去賈伯斯的 Ive

不說最偉大,Jony Ive 至少是 21 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師,沒有之一。

從 1997 年賈伯斯回歸到 2012 年去世的 15 年間,Ive 和賈伯斯一起,做出了一款又一款顛覆性的產品,他的設計理念可以總結為兩點,「多彩化」和「一體化」。

1998 年的 iMac,iPod nano 和 iPod touch,iPhone 5c、XR,以及 Apple Watch 的錶帶,都是「多彩」的設計理念指導出的產品;iPhone、iPad、 鋁製一體成型的 MacBook、iMac 和 Mac mini、2013 年的「垃圾桶」Mac Pro,都是「一體」的設計理念指導出的產品。

這是蘋果產品最大的魅力所在。它們不只是一台能高效工作的計算機,幫助你獲取、處理、產出信息。作為「物件」的它們,本身就具有一種美感。從擺在桌上的 Mac,拿在手裡的 iPhone,到戴在腕上的 Apple Watch,Ive 賦予它們性感的設計,將它們變成了最受歡迎的產品。

「設計」和「工程」是密不可分的,它們共同組成了「產品設計」這項工作。在賈伯斯時代,賈伯斯是蘋果產品的總工程師,能夠確保 Ive 所做的設計在工程上是可行的。但在賈伯斯去世後,Ive 作為設計師的偏執漸漸開始抬頭。

最近幾年,蘋果產品出現工程缺陷的頻率開始顯著增加。2013 年發布的「垃圾桶」Mac Pro 因為過於一體化,用戶很難對它進行後續的定製升級,且有著明顯的散熱問題。2015 年推出的超薄款 11 寸 MacBook 在散熱、性能和接口上備受詬病,從那一代 MacBook 開始搭載並推廣的「蝶式鍵盤」也因為極高的故障率,最終被蘋果承認是設計有缺陷。

儘管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些不合理的設計都是出自 Ive 之手,但他作為設計團隊的負責人、首席設計官,必須為設計團隊的作品負責。更何況這些設計也顯然是他的理念所指導出的結果。而且從它們的產品視頻裡,不難看出 Ive 對這些產品的參與程度是相當高的。

著名科技博主 John Gruber 在自己的部落格文章裡,將失去了賈伯斯的 Ive 比作失去了列儂的保羅·麥卡特尼(兩者是甲殼蟲樂隊的最重要成員)。沒有了最好的搭檔,他仍有極強的能力,卻難以將想法如魔法般變成極為優秀的產品。Apple Park 是賈伯斯留下的最後一項「任務」。完成之後,Ive 選擇離開。

設計的「後半周期」

設計的更迭是有周期的。

新的技術給設計帶來新的可能,遠見者會看到一條新的道路,正確的道路會孕育顛覆性的產品,之後,這個產品就可以沿著既定的軌道,相對平穩地發展一段時間。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 iPhone。它用「觸控操作」顛覆了「按鍵」,將智能手機的設計帶入了一個新的周期。在這之後,智能手機在設計上開始變得越來越同質化,最近幾年的「全面屏」潮流更是將這種同質化帶向了巔峰。

蘋果正在進入一個設計的「後半周期」,它旗下的產品開始越來越具有一致性。比如 iPhone 和 Apple Watch 都是 3D 玻璃 + 金屬中框 + 3D 玻璃的結構,比如全線 Mac 產品的外殼都是一體成型的一塊鋁,以及大多是白色塑料做成的配件、線材。

能使旗下產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借此塑造一種秩序美,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也是蘋果耗費巨大資源創造的優勢所在。這讓用戶能更容易理解不同的蘋果產品,無論是功能上,還是美學上。

在這樣的「後半周期」裡,還有很多設計工作要做,比如去確定一個音量按鍵、一個充電接口的位置,確定一個曲線的弧度是怎樣的。但留給設計師思考的空間正在減少,Ive 很難再像之前那樣設計一台完全不同的設備,比如聚碳酸酯材質的 iPhone 5c,或是多彩塑料外殼的 iMac。更多的時候,他需要研究之前已完成的設計,來保持蘋果產品設計的連貫和一致。

2016 年,蘋果啟動了「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年」項目,出了一本書,收錄了從賈伯斯回歸開始,蘋果所做的一切工業設計。還推出了一系列紀念品,在 Apple Park 旁的遊客中心限定發售。不難看出,這個項目就是 Jony Ive 推動的。在項目宣傳視頻的最後,Ive 說,「作為設計師,你必須活在未來。這不是說我們對已完成的工作不感興趣,而是我們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未完成的工作上。」

所以當蘋果的工作難以讓他「活在未來」時,Ive 選擇離開。

「去實體化」的設備

Jony Ive 的父親是一個銀匠,這讓 Ive 從小就對各種實體的物件十分癡迷,喜歡研究它們的形狀、顏色、質感……

在所有電腦都沒有顏色的時代,蘋果率先做了「有顏色」的電腦,且在上面做了一個「提手」。因為即使是電腦的背面也會有被看到的一天,即使是擺在桌上的電腦也會有被提起的一天,蘋果要針對這些情況進行設計。MacBook 背後那個會亮起的蘋果 Logo 燈更是成為了無比經典的設計。

在 Ive 和賈伯斯眼裡,一台電腦不只應該有強大的運算性能,還應當有優雅的外觀、合理的工業設計,你不只是看它的那塊螢幕上顯示的東西,而是在它關機的也能看到它,觸碰到它,感知到它。這種「電腦本身應當是一個實體物件」的哲學深刻影響了蘋果。

在 Ive 的領導下,蘋果將玻璃和金屬這兩種材料用到了極致。從 iPhone 4 上「金屬中框同時也是通信天線」的設計,到一體切割成型的 iPhone 5,到玻璃和金屬幾乎完美融為一體的亮黑 iPhone 7 以及之後的 iPhone X、Apple Watch Series 4。包括 2015 年發布的黃金材質的 Apple Watch Edition,也被認為是 Jony Ive 主導並堅持要做的一個產品。 Ive 對「材質」近乎偏執的追求,造就了蘋果產品的獨特魅力。

2015 年,Ive 從「負責設計的高級副總裁」升任「首席設計官」。之後他從日常的產品設計工作中退下來,轉而投身 Apple Park 和 Apple Store 的設計工作,因為在這些地方有更多需要被設計的「物體」。在 Apple Park 裡,大到那扇 4 層樓高,由一整塊玻璃切割成型的「大門」,小到一個蘋果申請了專利的「圓形披薩盒」,處處都能感受到 Ive 的存在。

2017 年,著名科技記者 Steve Levy 代表 WIRED 雜誌,受邀前往 Apple Park 進行參觀。他問 Jony Ive,為什麽你需要這樣一扇四層樓高的玻璃門?Ive 回答,「這得取決於你怎麽定義『需要』,對吧?」。

但用戶對「實物」的需要卻正在減弱。進入「全面屏」時代,計算設備開始變得更關乎螢幕,成為一個更單純的內容顯示介質。Apple Park 完全建成後,已經有一套完整設計藍圖的蘋果也漸漸不那麽需要 Ive。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對「實物感」癡迷如此,Ive 也在 2013 年參與推動了 iOS 7 從擬物到扁平的改革。

之後的幾年,這個決定都備受爭議。其中最著名的反對者之一當屬羅永浩。他在錘子科技組了一個業界頂尖的設計師團隊,試圖堅持擬物的設計。錘子在這個方向上做出了不俗的成績,但大勢仍不可逆。當人們開始習慣和一塊玻璃進行互動時,設計必然要變得更簡潔,更突出內容,作為「實體」的設備也必然漸漸被忽略。

6 年之後,再回頭看 iOS 7 的轉變,爭議。作為設計師的 Jony Ive 不喜歡這件事,但他仍敏銳地洞察了未來趨勢,這就是一個專業人士的「專業性」所在。

6 年前,在接受 USA Today 採訪時,Ive 直言,如果自己有一天要被強迫著設計電腦和手機,「那我寧願去設計杯子」。

今天,他終於得以「解放」,能夠去做自己想做的設計了。對於蘋果來說,它可能只是失去了自家的「官方聲優」,而世界將擁有這位頂級設計師。

本文作者:Jesse

責任編輯:宋德勝

頭圖來源:Apple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