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7年衛生健康數據公布,民營醫療領域發展增速顯著

內容概要

2017年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實行「新醫改」的第九年,我國醫療衛生健康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時面對社會轉型期的特殊節點,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亦布滿挑戰。

國家衛計委於今年6月發布了《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展現了2017年我國衛生資源、醫療服務、基層衛生等基礎狀況,本報告結合2010-2016年以往的數據對我國醫療衛生的發展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回顧。

新醫改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向社會公布的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於2009年3月17日開始施行。新醫改提出了「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以及「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

新醫改的主要內容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合)率均達到90%以上,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明顯減輕城鄉居民個人醫藥費用負擔。

二是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立比較完整的基本藥物遴選、生產供應、使用和醫療保險報銷的體系。

三是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發揮縣級醫院的龍頭作用。

四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從2009年起,逐步向城鄉居民統一提供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全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

五是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推進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醫院經濟補償政策,逐步解決「以葯補醫」問題。

2017年是實施新醫改以來的第九年,也是2016年推進「三醫聯動」的系統化改革的次年,我國醫改整體進程發展穩健,我國衛生健康事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下面結合衛計委歷年統計數據細緻探討下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1.1 醫改不斷縱深推進,居民整體健康水準顯著提升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逐步實施,醫改不斷向縱深推進,人民群眾健康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人民群眾整體健康水準持續提高。但同時,由於現代社會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及不健康的飲食作息習慣導致現代社會居民患病率日益升高,我國衛生工作在疾病的防治上仍有相當大的提升太空。

  • 居民預期壽命穩步提高,孕幼群體死亡率逐年下降

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民族和地區居民健康水準的指標,可以反映出當地居民生活品質的高低。

縱觀2010年-2017年的數據,發現我國居民預期壽命基本呈現小幅波動式的緩慢增長,2017年人均預期壽命達76.7歲,同比增長0.2歲。觀察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健康水準,不僅要看預期壽命,孕幼群體的死亡率也能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醫療服務水準和生活品質。

2010至2017年期間,我國新生兒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及孕產婦死亡率一致性地表現為逐年連續下降的趨勢,體現出新醫改以來我國在婦幼保健工作上取得不錯的成績。

  • 傳染病發病率控制態勢良好,仍需加大投入降低死亡率

根據上圖數據,我國傳染病發病率控制情況良好。2008年之前是我國傳染病發病高峰期,該階段由於衛生設施水準落後及居民不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加之缺乏健康保健知識,故傳染病發病率居高不下。

2009年國家衛計委等多部門聯合公布施行新醫改,欲大力改善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困境。2009年-2017年期間,我國傳染病發病率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從2008年的268.01‰的發病率降至2017年的222.1‰,傳染病的大力防治極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質。

仍需注意的是,雖然發病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傳染病死亡率的形勢依然不夠樂觀,反而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從2005年的0.76‰上漲至2015年的1.40‰。很多傳染病本身若不加以控制,則有致命性的危險。建議相關部門加大力度進行傳染病的防治,或鼓勵社會資本布局傳染病防治產業。

1.2 衛生資源結構趨向優化,社會辦醫取得新進展

醫院一直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醫療服務體系核心,尤其是三甲醫院憑藉自身擁有的優秀醫療資源一直是廣大患者趨之若鶩的醫療場所,這也就形成大醫院「人滿為患,一床難求」的現象,即所謂的「看病難」的問題。

新醫改強調,發展基層醫療和非公醫療是解決「看病難」問題的根本途徑,以此分流大醫院的病人,緩解大醫院醫療服務壓力。下面從醫療機構數量、床位數和衛生人才等三個角度仔細刻畫我國醫療資源的配置情況。

  • 基層醫療機構數量領先,民營醫療規模擴張快

數據來源:衛計委歷年統計年鑒,蛋殼研究院

整體來看,我國醫療機構呈現逐年緩慢增長的趨勢,從2010年的93.7萬家增長至2017年的98.7萬家,凈增長約5萬家。但在2012年數量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是2012年實施鄉村一體化管理後,大量村衛生室合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減少約0.5萬個。

同時在不同類型的醫療機構數量分布上,基層醫療機構的數量呈現壓倒性的趨勢,顯著高於其他類別醫療機構,每年數量佔比均超過93%,且始終保持小幅的穩定增長。而醫院和專業公共機構的數量相對較少,並且體量相當。

醫院保持每年一定幅度的穩定增長,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則出現先增後減的趨勢。2013年數據急劇增長,主要是因為增加了原計生部門主管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

而在2016年,全面二胎政策放開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銳減,直接導致了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數量逐年減少。

另外,相對於公立醫院,民營醫院的數量起點偏低,但增速更快,幾乎每年保持超過10%的速度連續增長,在2015年起數量上開始碾壓公立醫院,民營醫院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新醫改中政府倡導社會辦醫,鼓勵民營醫療發展的政策紅利的釋放。

  • 民營醫院多而不強,處於邊緣化發展

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能說明我國擁有醫療資源的總體規模,但不同醫療機構的規模和水準差異巨大。

比如,2017年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佔全國醫療機構的95%,但並不能僅僅憑這一項指標說明我國基層擁有絕大多數的醫療資源。

床位數在一定程度上更能說明醫療機構的服務水準和所擁有的醫療資源,可能比醫療機構的數量更能反映醫療資源的分布情況。

2017年我國各類醫療機構的總床位數達到794.0萬張,比上年增長53萬張,同比增長7.2%。其中公立醫院在床位供給上佔據主導地位,床位數為461.3萬張,比上年增長17.6萬張。民營醫院的床位數量從2010年的37.4萬張增長2016年的123.4萬張,凈增長86萬張,累計增長率高達230%!

不過,民營醫院的發展現狀可以概括為「多而不強」,總體仍處於被邊緣化的地位。

根據國家衛計委《醫療機構設定規劃指導原則(2016-2020年)》(以下簡稱《原則》),公立醫院和社會辦醫院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張)指導性目標是3.3和1.5,比例為2.2:1,而2017年公立醫院和社會辦醫院床位數比例是3.1:1,社會辦醫院床位數距離《原則》的指導性指標還有一定差距,這也說明民營醫院發展仍有很大的提升太空。

在不同醫院等級上,不難發現,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幾乎佔據了全部醫院床位數的90%以上,幾乎覆蓋絕大部分病人的病床使用需求。

而一級醫院多為直接為一定人口的社區提供預防、治療、保健、康復服務的基層醫院、衛生院,其床位一般用於小病急診服務,不承擔病人住院服務,故總體體量較小,佔比僅10%左右。

  • 衛生技術人員增長快,衛生系統人才隊伍建設日益優化

衛生事業的發展不僅要靠醫療資源的硬體作為支持,醫療服務本身更需要廣大的衛生人員獻身其中。

從2010年至2017年,我國衛生人員的總量從820.8萬人增至2017年的1174.9萬人,凈增長354.1萬人,增長率達43.1%。

其中,衛生技術人員增長了311.2萬人,增長率高達53.0%,可見衛生人員的增長主要是由衛生技術人員的增長所致。而鄉村醫生和衛生員的數量減少了12.3萬人,負增長率為11.3%。執業(助理)醫師數量在這期間凈增長97.7萬人,增長率為40.5%,增長十分迅速。

在不同醫院類別上,公立醫院的衛生人員數量明顯高於民營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但民營醫院衛生人員增速較快,從2014年的86萬人增至2017年的142.8萬人,凈增長56.385萬人,累計增幅高達66.0%。

體現出民營醫院對人才的吸引力在逐漸加強,越來越多的衛生人才願意前往民營醫療機構就業。

衛生技術人員是醫療系統提供醫療服務的核心,故其人才隊伍建設十分重要。縱觀歷年數據,顯而易見我國衛生技術人員在人才隊伍建設上是呈現逐年優化的趨勢。這裡用本科以上學歷代表衛生技術人員的學歷水準,發現該指標值連續提升,從2010年的佔比24.9%提升至2017年的34.0%,累計提升近10個百分點。

1.3 政府衛生投入持續加大,藥品費用改革全面啟動

  • 籌資公平性持續提高,居民醫療經濟負擔仍待改善

新醫改以來,政府對於醫療衛生投入逐年增加,2017年衛生總費用為5.16兆元,佔GDP的比重已達6.2%,政府衛生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28.7%增至2017年的30.1%,但與健康中國2030戰略中將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重提高至到6.5%~7%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另外,個人現金衛生支出的比重由35.3%降至28.8%,衛生公平性有所改善,但與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10%~15%的公平籌資體系還有一定差距。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個人衛生支出所佔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但衛生總費用的增長仍十分迅速。2017年個人衛生支出增幅仍顯著高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我國居民的醫療經濟負擔仍然較重。

  • 藥費佔比持續降低,藥品費用增長得到有效控制

在新醫改的邏輯中,降低藥品費用是解決「看病貴」問題和控制衛生費用增長的基礎環節,而改革的重點對象是公立醫院,2017年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的綜合改革,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全面取消以葯養醫。

從過去幾年的醫藥費用數據來看,公立醫院無論是在門診還是住院費用中,藥費佔比都在不斷下降,雖然醫療費用的絕對值仍然較大,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但醫藥費用的增速在加速下降,這體現出我國藥品費用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效果。

第一章剩餘部分包含介紹衛生服務效率和品質、基層醫療發展情況及「全面兩孩政策」等內容。

第二章根據衛生數據分析,重點總結出新醫改發展至今以來的四大成就,包括分級診療、藥品費用改革、民營醫療發展及衛生資源配置優化等。

第三章重點根據前面章節提到的成就與挑戰,對我國新醫改的進程進行總結。

以下是報告完整目錄,全文共三章31頁。

一、新醫改進程穩健,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同步自畫像

1.1 醫改不斷縱深推進,居民整體健康水準顯著提升

1.2 衛生資源結構趨向優化,社會辦醫取得新進展

1.3 政府衛生投入持續加大,藥品費用改革全面啟動

1.4 居民衛生服務利用增加,服務品質得到改善

1.5 基層醫療機構醫療服務量穩步提升,分級診療初顯成效

1.6 全面兩孩政策推廣效果良好,二孩佔比首次超過一孩

二、新醫改迎「難」而上,健康中國戰略邁出新步伐

2.1 緩解「看病難」,分級診療取得新進展

2.2 緩解「看病貴」,藥品費用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2.3 政策紅利充分釋放,民營醫療機構獲發展太空

2.4 政府衛生投入逐步加大,衛生資源配置不斷優化

三、漫漫征途,新醫改終會惠及全民

欲閱讀剩下的章節,請掃碼成為動脈網會員後下載完整版報告進行閱讀,或在動脈網報告欄目中單獨購買報告。

文|廖娜

微信|ln0523foilage

長按識別,即可報名

近期推薦

★ Histogen

★ 全球植髮之父William R. Rassman

★ 電子處方成千億處方外流市場標配,互聯網醫院、醫藥電商、零售藥店在如何布局?

「心理健康+案例」專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