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頂流”明星“裸泳”現原形!知名編劇揭秘流量造假

近來,流量藝人電影口碑跌落、票房撲街的話題持續發酵,所謂的“頂級流量”為何難以折現成票房數字?

知名編劇汪海林3日發文分析了其中一個原因:前幾年流量明星的影片票房過億,很多得益於票補等虛假票房行為,隨著票補退出,也就出現了如今“流量失靈”的情況。

汪海林同時指出,相比之下,電視劇市場因為不具備大眾消費品的特質,流量藝人依然會持續熱度,而電視劇行業也成為流量造假問題傷害最深的行業。4日,記者就此採訪了汪海林。

汪海林在微博中提出,前幾年,電影票房有票補,即互聯網購票平台以20元價格出售50元的電影票,30元差價由票務平台補,以搶佔票務市場。所以,一些流量藝人的影片可以靠粉絲經濟撬動過億票房。

對此,汪海林分析說,中國流量藝人鐵粉一般是兩萬人以上,兌換真實電影票兩萬人對應一百萬票房,大多數流量藝人電影票房在2000萬左右,即30萬左右鐵粉。《上海堡壘》最終票房1.22億,剔除舒淇、江南等人的貢獻,鹿晗鐵粉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字,已是頂級流量。

汪海林還詳細介紹了虛假票房的資本運作過程:票務平台用票補搶佔票務市場,利用市場份額進行融資搞資本運作,兩年後資本運作、並購差不多了,票務平台不再補貼,逼迫電影公司補貼每張票30元差額,不然就將被踢出電影票務市場。於是,製片公司花巨資自己買票支撐虛假票房,虛假票房用來欺騙股民推高製片公司股價。

所以,一些流量藝人的影片在前幾年過億,基本都是利用票補、保底公司運作出來的。保底公司對票房預估,對製片公司保底,不足部分保底公司補貼,保底公司也在資本運作,買票房做成保底成功,獲得高估值。而現在,因為票補被禁,“裸泳者”也就凸現出來了。

汪海林認為,流量藝人無法在電影這樣的to C市場(即針對個人用戶的市場)成功。電影票房要靠觀眾買,粉絲經濟的作用有限。相比電影票房逐步去泡沫化,如今的電視劇市場則成為流量造假的重災區,因為電視劇市場是to B市場(即針對公司企業的市場),買劇的不是個人用戶,而是播出平台,購片人只要有依據,來說服平台購劇就行。

“購片人不能說我覺得故事很好,這不叫依據,他可以說藝人數據證明他有一億粉絲,同時微博熱搜證明以及彈幕、評分、收視率、點擊量都證明應該買這個劇。”而這些數據,都有水分,甚至造假。

“一個流量藝人,如果擁有200萬鐵粉,就可以號稱一億粉絲,200萬人可以碾壓所有票選、豆瓣評分、微博熱搜、彈幕好評。在汪海林看來,目前的to B市場中,大量數據都是可操控、可掌握、可隨時調整的。“這些數據交給廣告商,企業主半信半疑,但沒有別的標準,只能接受這些數據。這也是機頂盒等真實的、實時不可操控的數據永遠不會被采納的原因。”

那麽,這個假數據利益鏈最終由誰買單?汪海林表示,表面上看是播出平台買單購劇,但平台購劇是靠廣告商的錢,廣告商的錢實際上來自於企業主,企業主的錢又是來自於他銷售的產品,實際上虛假數據的最後買單者就落到消費者頭上。

汪海林分析說,網劇隨著收費和點擊分账成為主要盈利模式,將逐步具有to C市場的特質,所以網劇今後也可能會像電影一樣出現“流量失靈”的情況,因為流量藝人無法在to C市場成功。在電視劇這樣的to B市場,“只要目前閉環的購銷機制存在,造假將始終與我們同在。”

汪海林關於流量造假的這番言論也引來大量網友圍觀。

不少網友認為,汪海林分析得很透徹,道出了所謂“頂級流量”的真相:流量明星及其團隊騙來騙去,還是有一幫人配合他們騙,因為有共同利益,而企業主和粉絲就成了冤大頭了,在一片虛假繁榮中心甘情願掏錢。

有網友指出,流量藝人如今只能活在電視劇裡靠刷數據騙人,一旦流量藝人觸碰電影這樣需要真金白銀花錢買票的時候,就會原形畢露其水分本質,電影票房由此成為流量藝人的照妖鏡。

“而最奇怪的是,我們把紅不紅的標準界定在是否有微博數據、是否有人機場接機。嘗到甜頭的經紀公司大力發展流量藝人,讓他們更有流量,這就是惡性循環。”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邱偉

監製:童曙泉

編輯:薑晶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