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蟬鳴聲聲唱夏苦,小暑養生正當時

今天就是小暑了!

一年中最重要的時節之一:

「小暑過不好,小心您的心臟!」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中暑者往往都是小暑「中招」

因為炎熱來得太突然!

讓小編先帶您了解小暑節氣習俗

小暑習俗

01.嘗新食新

小暑時節,各地興「嘗新」。伴隨新糧食的收穫,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祭祀儀式,包括祭天、祭地等,甚至還會祭祀「土地公公」。古人將後稷(黃帝玄孫,帝嚳嫡長子)奉為「穀神」,人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做成飯祭祀穀神,然後嘗新米、喝新酒,謂之「六六福」。

尤其是北方人,還會將最新鮮的麵粉蒸成饅頭吃食和獻給祖先,而且還習慣在這天用新米做粥喝。

自宋朝末年時起,在南方就出現了在每年小暑過後早稻成熟開鐮食新的習俗。

人們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飯之前,把新米做成乾飯,釀成新酒,備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絲瓜、茄子,有種憶苦思甜的味道。

02.曬衣曝書

小暑之後,很快就是六月六「曬衣節」。「六月六」相傳這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高,日照時間長,陽關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天「曬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櫃裡的衣服和書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03.美味伏面

小暑過後就進入伏天。據考證,伏日吃麵習俗出現在三國時期。《魏氏春秋》記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與五月相近,故也應「辟惡」。

伏天還可吃過水麵、炒麵。過水麵,就是將麵條煮熟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滷汁,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可以「敗心火」。炒麵,就是用鍋將麵粉妙乾炒熟,然後用開水沖後加糖拌著吃,具有「解煩渴,止瀉,實大腸的作用」。

04.美味黃鱔

小暑時節,民間有吃黃鱔的習俗。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蔘」。各地經典菜肴幾乎都有以黃鱔為原料的。黃鱔生長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補、最味美的莫屬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

此外,這個時期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根據冬病夏治的說法,此時用黃鱔滋補更能起到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的作用。

想安然度夏,小暑養生是關鍵!

「消暑、補陽氣、祛濕」

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吹響小暑養生四重奏!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

小暑節氣特點

小暑的節氣特點是炎熱、耗氣、通於心。暑氣本是夏日的主氣,但對於體質偏弱或暑熱太過的情況,暑氣就成了暑邪。

暑邪為陽,故多直入侵犯氣分,致腠理開泄而大汗出;

汗多傷津,陰液虧損,就會口渴喜飲,唇乾舌燥;

大汗淋漓時,氣隨津泄,導致氣虛,所以會氣短乏力、時常困頓;

暑氣在夏而通於心,暑熱之邪擾動心神,引起煩亂不寧。

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由於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勞累,人們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小暑究竟如何養生,請跟隨小編一起看看「小暑養生四部曲」吧!

小暑養生第一步:養心為上

養生最重要的原則是跟上自然的腳步。夏季為心所主,所以我們應顧護心陽,心平氣和,心宜靜,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

從具體內容來說,夏養心的「心」並非完全現代醫學裡「心臟」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臟在內「主神」的整個神經系統,甚至精神心理因素。

首先,養心要開心,「一份愉快的心情勝過十劑良藥」,若能笑口常開,就能改善情緒,從而協調人體各臟器的功能。

其次,睡好可寧心,「熱天睡好覺,勝吃西洋參」,睡眠好,有利於心神的寧靜,睡好了還要早起,清晨在室外清靜處散步慢跑,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人體陽氣,也可以順便聽聽小曲兒,「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矣。」

小暑養生第二步:艾灸,健脾祛濕

脾應於長夏,小暑大暑時節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濕。以下穴位可在小暑時節重點施灸。

01太白——脾經原穴

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對脾系統的保健非常關鍵,按揉、艾灸太白可以補脾,對脾虛引起的食欲不振、渾身乏力、犯困、水腫、腹脹、腹瀉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若能在脾經主時(上午9至11點)艾灸,效果更好。

02足三裡——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濁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

二者為氣機升降之樞機,故養脾之升要同時養胃之降,需配合艾灸足三裡。

脾經上的太白穴、三陰交和陽陵泉,同時也是瘦身大穴。有減肥計劃的你可以按摩、艾灸這幾個穴位,記得要從下到上依次按摩,效果更佳,可促進下肢氣血迴流,唇色紅潤澤麗。

此外,若有時間,在小暑時節艾灸關元(是元氣出入的關卡)、中脘(能養脾胃)、氣海(是陰中之陽、元氣之海)、命門(是人體的生命之門,具有溫煦、推動五臟六腑之陽氣的作用)四個養生大穴,能起到調理氣血,寬胸降氣,健脾和胃,鼓舞陽氣、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小暑養生第三步:少動多靜和夏不坐木

從中醫理論方面講,小暑時人體陽氣旺盛,陽氣具有護衛體表、抵禦外邪的功能。只有保護好自身的陽氣,人體才得以健康無恙。小暑時氣候炎熱,人體能量消耗較大,此時宜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以免陽氣外泄太過。

小暑節氣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小區或公園裡的木椅木凳,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人如果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病,因此小暑節氣時不宜在木質凳椅上久坐。

?小暑養生第四步:消暑六寶,伴您清涼度夏

由於暑氣炎熱,我們的食慾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今天,小編送您小暑六寶,祝您清涼度夏、安心度夏~

一、蓮藕

我國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早在清鹹豐年間,藕就被欽定為禦膳貢品了。藕生食有清熱生津、潤肺、散瘀消腫、止血的功效,可主治熱病煩渴等症。熟食則有健脾益胃、通便止瀉、消食等功效。

注意事項:煮藕時忌用鐵器,以免導致食物發黑。

二、綠豆芽

常吃綠豆芽,能清腸胃,解熱毒,利濕熱,潔齒,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還能調五臟、通經脈、解諸毒,可用於飲酒過度、濕熱鬱滯、食少體倦。

注意事項:炒豆芽時應熱鍋快炒,減少維生素C的破壞。綠豆芽性寒,烹調時宜配上一點薑絲,中和它的寒性。炒綠豆芽時加入一點醋,既可防止維生素B1流失,又可以加強減肥作用。

三、黃瓜茄子

民間有俗語「六月熱得哭,黃瓜茄子來解暑」,涼拌黃瓜、茄子是人們在小暑時節的最愛。黃瓜含水量是所有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能很好地補充體液。

茄子屬於寒涼性質的食物。夏天食用,有助於清熱解暑,對於容易長痱子、生瘡癤的人,尤為適宜。

四、生薑

盛夏季節,家裡應該常備生薑,俗語有「冬吃蘿蔔夏吃薑」,夏日人們好貪涼,喜愛電扇冷氣機,很容易引起傷風感冒,這時每日晨起嚼上兩三片生薑,有感冒癥狀時喝點薑糖水有助於驅逐體內風寒,對於防治夏季感冒有一定益處。

另外,在小暑節氣,出汗多,飲食中可以多添加一些湯粥來補充水分的流失。如用荷葉、綠豆、扁豆、冬瓜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鹹,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

今天被這文章刷屏了,說的很好,大家都在發,我也發!如果恰巧你也看到了,就把它傳遞下去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