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預防腸病毒除了勤洗手『維生素D』是關鍵角色!

腸病毒感染為幼兒常見的疾病,「腸病毒」不是一種病毒,而是是一群病毒,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口、水或食物汙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患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

腸病毒感染並不是幼兒的專利,大人也會得腸病毒,只是大多癥狀比較輕微,與一般感冒不易區分。感染腸病毒痊癒之後,只會對這次感染的型別產生免疫,所以一生中可能會得好幾次腸病毒。腸病毒的臨床表現多樣,許多人感染了腸病毒沒有明顯癥狀,約在一個星期左右就會痊癒,常見的表現為發燒及一般感冒癥狀,較具特徵的腸病毒感染表現為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及疫苗,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又沒帶小孩出去,也會被腸病毒感染,怎麼會這樣呢?…」疾病預防保健專家說明,家中嬰幼兒常因父母或照顧者,從戶外環境或公共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經由接觸或飛沫而感染,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癥狀帶病毒家長的口鼻分泌物,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汙染的食物而受傳染,幼兒喜歡咬弄的帶毛玩具,容易殘留或吃進含有腸病毒的口水,也是傳染媒介之一。

腸病毒感染有時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近幾年國際間陸續發生流行疫情的腸病毒,幼兒感染後亦可能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癥狀,嚴重時可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等,可能致命。因此,一旦發現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痹、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病徵,請儘速送往大醫院接受治療。

預防腸病毒的基本方法就是,徹底洗手,並未確認手乾淨前不要去接觸口鼻,因為口腔、鼻子、眼睛都有黏膜,腸病毒因為洗手而停留在皮膚上的可能性較低,然而透過黏膜卻很容易繁殖與傳染,因此個人的衛生習慣要養成,除了洗手之外,要避免口鼻眼的接觸。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

1.正確勤洗手。

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

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並在家多休息,也可避免傳染他人。

4.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5.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家長外出回家後應洗手、更衣後(沐浴尤佳)再接觸家中幼童。

目前腸病毒並沒有特效藥及疫苗,只能靠「勤洗手」及「增加抵抗力」來對抗病毒,但嬰、幼兒及發育未成熟的學前兒童,補充保健食品,應經專業醫師、藥師、營養師指導,否則補充失當,還有可能造成肝、腎等器官的負擔,對寶寶的生長髮育反而造成傷害。

目前已有很多證據顯示,維生素D對預防呼吸道感染、預防嬰兒氣喘,調節先天免疫、巨噬細胞功能以及細胞介導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免疫系統的許多效應細胞上,維生素D受體也能活化T細胞和B細胞,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得以增強吞噬作用。因此維生素D在對抗病毒的治療作用上提供了成功的生物學基礎。

根據2008年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建議:「純喂母乳有引起維生素D缺乏與佝僂症的報告,為了維持嬰兒血清中維他命D的濃度,純母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寶寶,從新生兒開始每天給予400IU口服維生素D。

?非活性維生素D是一種容易入手且安全的營養補充品(維生素D含量800 IU以下為食品,800 IU以上為藥品),市面上常見的劑型為液態或錠劑(也有膠囊裝填粉末劑型),後者相對於來說較為穩定不易變質。父母可以優先考慮有醫院指定使用及完整生產履歷的保健食品,至少經過醫藥部門及檢驗機構的專業把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