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國政權誰的合法性最高?你可能意想不到

文/楊月淮

“合法性”是認清歷史不可或缺的概念。單純的武力征服只能逞凶於一時,而且成本極高,征服者若不能憑理論、程式和政績得到被統治者心悅誠服的認同,即完成合法性建構,其統治必然無法長久。三國之中誰的合法性最強?是曹操還是劉備?請看本文詳細分析。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想必很多喜歡三國的朋友們都有一個疑惑,說起魏蜀吳三個政權,有句話叫“主都邑者以魏為真人,主血胤者以蜀為宗子”,即魏國有佔據中原地域的正統性,蜀國佔了漢室血統的合法性,那孫吳政權立國的合法性和正統性究竟從何而來,又是何以成為三國中生存到最後的國家,並且以一國之力仍與北方強大的晉國對峙十多年呢。

這幾篇文章就為大家探討這一問題,探討論述三國政權正統性和合法性的構建。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加九錫之後的曹操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製,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於洛陽,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延康元年(220年)十二月十日,漢獻帝正式禪讓帝位,曹丕三次上書辭讓。辛未,曹丕登受禪台稱帝,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大赦天下。黃初元年(220年)十一月,以河內郡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

以上是從曹操封魏公到曹丕受禪正式稱帝建國大致時間進程,我們可以從中簡單地總結一些關於曹魏政權正統性的優勢與劣勢。

程式優勢

優勢1:漢獻帝官方背書,受封、受禪程式正當,“堯舜禪讓”演得好。

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早先曹操受封魏公、進位魏王,乃至後來曹丕受禪稱帝。其操作的正當性,都是由當時唯一合法承認的漢天子劉協所授予的。拋開曹氏父子是否威逼、劉協有無其他選擇,至少其程式是合理正當的,相比於蜀漢、孫吳自行稱帝,可以說其更具有合法性,也於當時得到比較多的承認。

其次是禪讓。曹丕受禪時,漢獻帝的禪位申請、群臣的勸進、自己的辭讓乃至受禪的儀式,可以說準備得非常周全,顯得頗為公開和隆重。

曹丕受禪

另外曹丕對漢室的政治禮遇也很厚,不但奉漢帝為山陽公,在山陽境內仍行漢製,並保留了漢獻帝的天子祭天之權,還表示“天下之珍”要與漢帝共享。

曹丕對待漢帝,效法的仿佛是舜對丹朱、禹待商均一樣極盡賓禮,甚至還“納漢二女”來模仿堯舜禪讓。曹魏做戲做足全套,對漢室的的處理與安置,都在盡力地讓人相信,漢帝禪讓是出於自願,曹魏受禪合理正當。

漢獻帝從被封為山陽公到死後被厚葬,都未曾受到迫害,曹魏這一番姿態,可以說做給天下人看了,也加強了漢魏皇權交接的可信度與合法性。

最後來談談利益。耆宿名士與世家大族對於漢室的認可與懷念,很大一部分緣於東漢對儒家教義的認可與給予世家大族的權利和尊重。

曹丕稱帝後,籠絡當世宿儒及世家大族、創製九品中正等,都讓士族其得到了武帝時期並未獲得的些許利益。士族生存環境得到改善,且優於蜀漢與孫吳,使得新生王朝逐步獲得了精英人士的認可,讓人們對漢室的懷念逐漸成為一種情懷,而非一種需求。

神學優勢

優勢2:“當塗高者,魏也”與“主都邑者以魏為真人”。

在曹丕時代,曹魏便積極將讖緯之學,視為自身統治合法性的重要構成部分。魏明帝曹睿更進行了一套配合的舉措,包括葬山陽(即漢獻帝)、改正朔、推三統、定五德、易服色、祖虞舜、更郊禮等活動儀式。

曹丕父子的前後的配合,使“魏承土德”與“當塗高者,魏也”的五德理論深入天下人心。甚至在《三國志.蜀書》中記載,是時人有問:“《春秋讖》曰代漢者當塗高,此何謂也?”舒曰:“當塗高者,魏也。”

梁啟超《論正統》中說道:“自古正統之爭,莫多於蜀魏問題。主都邑者以魏為真人,主血胤者以蜀為宗子。”

曹魏天下得十分之八、佔據中原正統,兩漢舊都長安、洛陽,均在其統治範圍。且曹丕雖下詔“改長安、譙、許昌、鄴、洛陽為五都”,但曹魏的政治中心實則在洛陽。洛陽此乃天下之中,兩漢二百年之舊都,能為政權帶來天然的正統性。

光宅嵩洛,佔據天下之中

是上古政權合法性的重要加持

所以魏佔有洛陽,頗得吳、蜀兩國豔羨,諸葛亮《出師表》中寫,必須“興複漢室,還於舊都”;孫權也說“郊祀當在土中”,指的就是郊祀須在河洛。吳蜀之態度,蓋因洛陽自身能賦予政權的這種優勢。

劣勢:假戲無法真做

劣勢:“實為漢賊”與“智者知命,俗或未鹹”。

首先,做戲永遠是假的,不可能假戲真做。

曹操與漢帝的關係就絕不融洽,一直在與朝中的擁漢派做鬥爭。建安五年,車騎將軍董承等稱受獻帝衣帶詔,聯合劉備謀殺曹操;建安十九年,伏皇后父伏完欲圖曹操,事泄被殺;建安二十三年,太醫令吉、少府耿紀等謀反,後被殺。曹操的重要謀士荀彧,因為擁漢,於建安十七年被逼自殺。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又以怨謗罪名,殺中尉崔琰。建安二十四年,魏諷結黨徒謀反,連坐死者數千人,鍾繇坐免。

曹操先殺董貴人,再逼伏皇后,伴隨著清洗朝中的親漢勢力,已非人臣之道,頗落他人口實。曹丕則威逼利誘,在漢帝為了保全性命無其他選擇的情況下,得到了帝位。無論戲演得再足,漢魏禪代終究不是堯舜禪讓,聰明人自然心知肚明。

所以吳蜀兩國包括後世的一些詔令、檄文和表文,一下子就拆穿曹魏的遮羞布,直接就從曹操開始罵,一直罵到曹丕曹睿,越罵越理直氣壯,而且基本不算冤枉人。這一罵,曹魏被罵到了對立面,往往自己的正義性就罵出來了。

一些惡行遮羞布遮不住

其次,漢魏禪代後劉曄曾說過:“魏室即阼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鹹。”可謂一針見血,即曹魏代漢的合法性雖得到了少數“智者”的首肯,但並未被廣大民眾所認同。

曹丕演堯舜禪讓的大戲,曹睿裁定神文、籠絡名儒,但終究都是做給精英人士看的,當了多年漢朝子民的庶民百姓是看不懂的。諸葛亮打著“興複漢室”的旗號甫一北伐,南安、天水、安定的軍民就望風歸降,蜀軍兵不血刃便得三郡,可見曹魏政權的正統與合法性,遠沒有深入基層吏民百姓心中。

結論

曹魏政權無論是否威逼,都得到了合法漢天子的授權許可與加持,通過堂而皇之的禪讓儀式繼承漢統,程式正當;善待漢帝、籠絡世家名儒、定五德等活動,也得到了大部分士族的認可與支持;天下佔有十分之八,佔有洛陽,繼承了地理上天然的合法性。雖有違人臣之道與邊遠庶民未服的弊病,但其政權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仍為三國之首。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