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柳下惠“坐懷不亂”的真實性有多大?這件事是怎麽傳出來的

提到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免不了的話題。關於這個話題,歷史上流傳著幾個不同的版本。

其一,在元朝學者胡炳文的《純正蒙求》中記載:相傳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寒冷之夜,柳下惠寄宿於都門,恰逢一個無處棲身的貌美女子前來投宿。面對在寒夜裡瑟瑟發抖的弱女子,柳下惠善心大發,唯恐她凍傷身子,就讓他坐在自己懷裡,解下自己的衣物,覆蓋在女子身上,為其禦寒。兩人一夜循規蹈矩,沒有任何逾越禮製的行為。

其二,元末陶宗儀的《輟耕錄》中是這樣記述的:“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於懷,至曉不亂。”

其三,在某個大雨滂沱的夏天,柳下惠訪友歸來,為避雨,慌忙中闖入一古廟。突然間發現,有一妙齡女子正在廟中赤身晾衣。柳下惠急忙退出,來到廟外的槐樹下,任憑廟中女子如何邀請,柳下惠始終拒絕回到廟中,一直坐在槐樹下,直至雨歇才離去。後來便傳為“柳下惠坐懷(槐)不亂”的故事。

那麽,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

首先,“坐懷不亂”就是一個歷史故事和傳說,所有的正史中都沒有明確的記載。對於它的出處,最早可以追述到戰國末年毛亨之手,他在對《巷伯》進行注釋時,就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中就提到了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

通過一段時期的演繹和完善,到了元朝時,這個故事就有了清晰的記載。但不管是《純正蒙求》,還是《輟耕錄》,都只是引用了歷史傳說,並未注明出處。而《純正蒙求》根本就是一本教材,是胡炳文為接受啟蒙教學的兒童,專門編寫的教材,主要講述歷史知名人物的求學、處事、為人的故事。

其次,如果柳下惠確有“坐懷不亂”的事,那麽,是誰將此事公之於眾的呢?

應該不會是柳下惠,儘管他們兩人一夜無事,毫無越軌行為,但孤男寡女獨處一室,且為了取暖而擁抱在一起,柳下惠還解下了自己的衣服給女子,這說出去,恐怕是有汙女子清白的。何況,在儒家思想盛行的春秋時期。柳下惠一個有節操的人,斷不會把這種事宣揚出去。

應該也不是那位女子,難道她會自毀清白,將這種醜事抖露出去?除非她是傻子。

再說了,“坐懷不亂”這事是沒法證明的,要是說出去,只能越描越黑。

既然兩名當事者都不可能說出去,那麽,這件事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了。

其三,在當時的情況下,柳下惠有很多種途經幫助女子禦寒,不必非要“坐懷”。

要想幫助瑟瑟發抖的女子抵禦寒冷,方法其實是很多的。比如,外出借禦寒的服裝和其他物品。再比如,生一堆火,兩人可以邊烤火邊嘮嗑,既能在漫漫長夜裡排解寂寞,又能抵禦寒冷,何樂而不為呢?為何非得要用“坐懷”這種既尷尬又極易生變的方式呢?

當然,我們並不懷疑柳下惠具有高尚情操和品德,如果他確實身處“坐懷”之境,我相信以他的人品和定力,也一定會做到“不亂”的。

這樣的事,在歷史上也屢見不鮮。三國時期,曹操欲陷關羽於不義,曾將劉備的夫人和關羽同囚一室,但關公卻一心護嫂,持刀立於門前,“秉燭待旦”。關羽坦坦蕩蕩的君子行為,令曹操都深深佩服。

那麽,在柳下惠的身上,為什麽會出現“坐懷不亂”的傳說呢?

我們得看看柳下惠是個什麽樣的人。

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原名展獲,諡號惠,因其封邑在柳下,所以後人都稱其為柳下惠。

一直以來,柳下惠都被樹為做人的道德標杆,這位佔領道德制高點的賢人,曾得到過孔子和孟子的大力讚揚。在《論語》裡,孔子稱他為“被遺落的賢人”。而孟子則直接稱柳下惠為“聖之和者也”。他說:“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柳下惠會什麽會成為世人的道德榜樣呢?

這是因為他直道事人,品行高潔,為官剛正不阿。《論語》載:“柳下惠為士師,三黜。”有人勸他離開,“子為可以去乎”,柳下惠反問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柳下惠在魯國做掌管刑獄計程車師時,因為人正直,秉公執法,難免招人嫉恨,曾3次遭到罷黜。但柳下惠卻不以為然,認為只要是堅持直道做人做事,無論在哪兒為官,都難免遭遇罷免,何必要離開自己的祖國和家鄉呢?

柳下惠的這種“直道”品質,不但彰顯了他為官處事的高尚美德,更是體現了他的固有操守。而且,這種品質和操守,是與生俱來的,是流淌在血液裡的,不會隨著外部環境和自身地位的變化而改變。

正如孟子所評價的:“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也難怪,孟子會將柳下惠和孔子、伯夷、尹伊並稱“四聖”。

既然柳下惠已被貼上了聖人的標簽,儒家思想需要這樣一位道德榜樣和模範,供後世之人景仰和學習。因此,便有了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

(參考資料:《純正蒙求》《輟耕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