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CF40:從深化到加快 肖鋼詳解金融供給側改革內涵及路徑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機構 四十人論壇  

  金融改革要服務於經濟改革,但經濟改革也會為金融業帶來挑戰,包括結構性去杠杆和僵屍企業處理等。他指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並行不悖,在當前防範風險的過程中有幾點需要把握。

  4月1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今年2月22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首次提出的,當時的用詞是“深化”,而兩個月後,“深化”變成了“加快”。背後有何深意?

  4月20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十一周年慶典——2019•金融四十人年會暨專題研討會“變局與解局:中國經濟金融改革下一程” 在京召開。會上,CF40資深研究員肖鋼指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主要有四點:

  第一,著眼於供給側,而不是信用擴張的需求側。

  第二,著眼於服務功能和服務質量效率並重,而不是做大規模的粗放式經營。

  第三,著眼於精準供給與需求有效匹配,而不是增加無效、低效供給。總體上來講,貨幣供給也好、信貸供給也好,有總量過多和結構失衡並存的矛盾。

  第四,著眼於制度改革與機制轉換,而不是簡單等同於政策執行與調控手段。

  對於當前正在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關係,肖鋼認為,金融改革要服務於經濟改革,但經濟改革也會為金融業帶來挑戰,包括結構性去杠杆和僵屍企業處理等。他指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並行不悖,在當前防範風險的過程中有幾點需要把握。

  第一,在穩增長的基礎上,在高質量發展中,防範化解風險。如果沒有一定的增長,沒有高質量的發展,這個風險最終是防範不了的。

  第二,防控風險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堅定、可控、有序、適當。

  第三,防控金融風險要靠改革推動,特別注意夯實基礎。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金融業綜合統計,健全信息系統和信用懲戒機制。

  第四,“管住人、看住錢、扎牢制度防火牆”,這既是改革的內容,又是推動改革與防控風險的保障。

  第五,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中要提高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

  以下內容為肖鋼演講實錄,經作者審核。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2月22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首次提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4月1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一季度經濟形勢時要求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習總書記在深刻總結金融的本質和運行規律,特別是在深刻分析了十八大以來金融業發展變化的基礎上,闡述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2月份會議上就金融工作的講話,是習總書記關於金融工作新思想、新要求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中心環節是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同時,提出了強化金融服務功能和精準金融服務的雙向目標。第一個目標,除了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還提出了服務人民生活的功能。另外,明確提出了要精準金融服務,這涉及到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定製化和高質量、高效率的金融體系。圍繞這個中心環節,又進一步提出了融資結構、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和產品體系的問題。這一篇重要講話為金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指明了方向。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是什麽?

  第一,著眼於供給側,而不是信用擴張的需求側。不能一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就搞大水漫灌,中央的要求一直是很明確的,央行也在強調不是大水漫灌。2019年一季度的銀行貸款增加了6兆,社會融資增加了8兆,所以大水漫灌的質疑聲又起。我理解的金融改革是著眼於供給側,而不是在搞信用擴張。

  第二,著眼於服務功能和服務質量效率並重,而不是做大規模的粗放式經營。這是非常明確的。

  第三,著眼於精準供給與需求有效匹配,而不是增加無效、低效供給。總體上來講,貨幣供給也好、信貸供給也好,有總量過多和結構失衡並存的矛盾。

  第四,著眼於制度改革與機制轉換,而不是簡單等同於政策執行與調控手段。貨幣信貸政策和宏觀調控的手段都是根據經濟金融形勢不斷調整的,金融部門在落實這些政策和調控手段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這些並不能替代改革,還是要著眼於體制機制的轉換。

  為什麽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是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的需要。

  2013年,黨中央提出經濟面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從2014年開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實際上2014年到2016年處於一個政策相對比較寬鬆的時期,包括降準降息,放鬆房地產的限購、首付及貸款限制等等。到了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啟動了。與此同時,全球的經濟復甦動能也在增強。所以2016年下半年,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的發展都比較快。但是到了2018年,形勢突變,也是各種因素作用,導致國內多重緊縮效應疊加,造成了2018年的困難。所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基於整個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需要提出來的。

  2019年的經濟工作主要把握好三大關係。

  第一,要統籌好國內和國際的關係。落腳點在哪裡?凝心聚力辦好自己的事情。第二,要把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落腳點在哪裡?絕不能讓經濟滑出合理區間,合理區間就是GDP增速在6%到6.5%。第三,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依靠改革開放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其次,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需要。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穩就業。穩金融也有“六穩”,穩流動性、穩社融、穩股市、穩債市、穩匯市和穩房市,這是維護金融穩定的六個方面。實現中央六穩的要求和金融穩定的要求,也迫切需要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再次,是經濟水準與產業發展階段的需要。高收入與中等收入經濟體直接融資比重上升。創新型、創意型經濟不確定性與快速變遷,使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直接融資優勢發揮。法治、文化、信用制度促進直接融資。利率、匯率、資本兌換、綜合經營改革推動金融結構轉變。基於現在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準和產業發展階段,也迫切需要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麽關係?

  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是經濟供給側改革的一部分,金融改革要服從服務於經濟改革。同時,兩者相互製約,也相互促進。如果經濟供給側改革沒有有效實施,金融的供給側改革也難以進行。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金融業而言既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微觀主體要有活力,產業鏈的水準要有提升。這都為金融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但同時應該看到,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給金融業帶來挑戰。這個挑戰包括結構性去杠杆、處置僵屍企業。實事求是地講,現在僵屍企業處理的速度還是比較慢,如果加快處理速度,那對我們金融業,對我們的資產質量會有很大的影響。另外,地方隱性債務潛在風險仍然很大,加上資金脫媒,都給金融業轉型和防範金融風險帶來很大的壓力。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並行不悖,目標一致,相互滲透,相互協調。二者目標都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當前防範風險的過程中有幾點需要把握。

  第一,在穩增長的基礎上,在高質量發展中,防範化解風險。如果沒有一定的增長,沒有高質量的發展,這個風險最終是防範不了的。

  第二,防控風險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堅定、可控、有序、適當。這給金融業去杠杆、防風險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總結2018年的經驗教訓。我們在有序和適當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今後要在這個方面注意把握好節奏和力度。

  第三,防控金融風險要靠改革推動,特別注意夯實基礎。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金融業綜合統計,健全信息系統和信用懲戒機制。

  第四,“管住人、看住錢、扎牢制度防火牆”,這既是改革的內容,又是推動改革與防控風險的保障。

  第五,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中要提高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

  最後,怎樣實施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要貫徹八字方針。八字方針就是“鞏固、增強、提升和暢通”。鞏固,是要鞏固金融業去杠杆和治理亂象的成果。在這個方面確實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在增強服務能力、創新能力、管理能力方面,也需要金融業加大力度。在提升方面,很重要的提升我們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自覺性,講求金融供給和有效需求相匹配,注重資產質量和服務水準提高。在暢通方面,主要是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努力實現三個良性循環: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金融和房地產的良性循環,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

  要實施好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一個關鍵是:增強金融改革開放的緊迫感和使命感。為什麽提出這個問題?目前中國金融實力不斷增強,中國四大銀行都躋身2018年全球十大銀行之首。回顧過去一百年的歷史,1913年的時候,全球20大銀行主要是英國為主,加上其它歐洲國家的銀行,美國的銀行也不多。到了上個世紀的50、60年代,美國的銀行在全球的20大銀行中佔據主要地位。到了80年代,曾經有一度日本的銀行排到前面去了。到今天,中國的銀行業也走到前面去了。這個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從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情況來看,整體也是穩定的。過去很多情況下的改革是倒逼的,回顧金融改革的歷史,都是問題很多甚至面臨危機的時候,才有改革的動力。所以,在當前中國整個金融形勢比較穩定,金融業實力不斷增強的時候,怎麽來增強改革的緊迫感和使命感?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新一輪金融改革開放的要求是很高的。最重要是要有緊迫感,要有使命感,一定要以自信、自強的追求,提高金融改革開放的水準,增強國際競爭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為國際金融治理和規則制定,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定位為“平台+實體”新型智庫,專注於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