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房地產照樣是經濟增長動力之一

  獨家專訪方星海:新舊經濟交替中的機會與制度創新

  記者:李策

  【提要】

  “我們現在的金融領域開放得還不夠,資本市場開放的也不夠。現在外資持有A股總市值大概佔整體A股總市值的2%,所以我們要加大開放,目前已經收到很多外資在新規定下提交的申請。此外,創新型的生物醫藥、新媒體等新經濟,對資本市場的需求大。然而,由於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新經濟企業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因此需要對風險有較好評估和吸收能力的資本市場來提供融資。”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一財《首席對策》獨家專訪中如此表示。

  今年以來,從允許外資增持其在華合資券商股權至51%,再到6月1日A股正式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國的金融開放進程正全方位加速。5月31號開始,A股納入MSCI指數進一步順應了國際投資者的投資需求。數據顯示,截至6月11日,滬港通和深港通日均淨流入達到31.6億元,比今年前5個月的日均資金流入提高了167%。

  那麽,MSCI正式納入A股後,未來A股將如何接軌國際標準?在擴大開放和加強監管之間如何平衡?金融機構應該如何參與到“一帶一路”戰略中?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對標國際先進水準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強?在加大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上,證券期貨衍生品等不同產品如何顯效?我國企業到境外進行另類投資的現象又如何解讀?針對以上問題,第一財經獨家專訪了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

  實際上,方星海在近日金融監管研討會上致辭時就曾表示,A股納入MSCI指數後,證券及衍生品領域跨境監管合作的任務將更為繁重,當前中國證監會在跨境監管合作方面還面臨著一些問題,跨境執法合作的法律基礎還要進一步夯實。

  方星海在《首席對策》中進一步表示,目前正在進一步商量擴大納入的因子,接下去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境外的機構投資者在購買A股以後,是否能夠利用我國的股指期貨,以及其他的衍生品工具來管理投資風險。

  此外方星海坦言,風險管理是開放進程中一個永恆的主題,防範金融風險最要緊的是在開放的前提下防止資產泡沫的形成。

  對於新舊經濟交替中的投資機會,方星海在專訪中坦言:1,房地產照樣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但是房地產的需求正在多樣化,2,新經濟日益成為新的動力,如創新型的生物醫藥、新媒體等,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對資本市場的需求大。資本市場要通過制度創新滿足新經濟的投融資需求;3,中國是一個儲蓄比較多的國家,全球化配置,可以分散匯率和政治風險,中國的對外投資不斷增加,是大勢所趨。

  以下是精選的《首席對策》訪談文字實錄:

  李策:您認為,以互聯網+、分享經濟等為代表的新經濟業態是否已經成為我國增長的新動能?在新舊經濟更替和新舊動能轉換時期,整個經濟生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有沒有產生新的投資機會?

  方星海:高增長階段基礎設施、房地產投資起的作用很大,高品質增長和發展階段,涉及的面則比較廣。並非傳統的投資不起作用,房地產照樣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但是房地產的需求正在多樣化,現在隨便造個房子也不一定賣得掉,房地產也要符合大家不斷變化的需求。新經濟日益成為新的動力,如創新型的生物醫藥、新媒體等,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對資本市場的需求大。然而,由於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新經濟企業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因此需要對風險有較好評估和吸收能力的資本市場來提供融資。我們感受到,現在各種新經濟非常希望到中國的資本市場來開展投融資服務,所以我們想在制度上做一些創新,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

  李策:未來A股將如何接軌國際標準?如何前瞻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監管方面有什麽發展規劃?

  方星海:從A股納入MSCI來看,我們的主要目的是要引入境外的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對估值有比較好的研究,通常投資的時間也比較長,有利於我國A股市場的發展。納入初期的結果非常不錯,從5月31號正式納入到現在兩個多星期,每日的淨流入量比以往增加了一倍多。現在納入的因子只有5%,意味著A股的市值只有5%被計算入指數,我們正在進一步商量擴大納入的因子,而擴大納入因子需要提高每日滬港通、深港通的交易額度。我們前幾個月已經把這個事情做完了,接下去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境外機構投資者在購買A股以後,是否能夠利用我國的股指期貨,以及其他的衍生品工具來管理投資風險,他們不是來炒一把就走的,需要風險管理的工具。 如果說是“小試牛刀”,5%的因子確實很小,但納入因子可以擴大到15%至20%。

  李策:中國在今年博鼇亞洲論壇期間提出擴大金融的對外開放,在擴大開放和加強監管之間如何平衡?

  方星海:我們現在的金融領域開放得還不夠,資本市場開放的也不夠。現在外資持有A股總市值大概佔整體A股總市值的2%,所以我們要加大開放。從提供資本市場的服務來看,外資的券商、基金管理公司在我們整個體系當中也僅佔很小的一部分。這源於一些體制機制的問題,比如以前我們不允許外資在券商當中持有超過49%的股份,不能控股致使外資機構無法在中國大力發展,現在上限已經取消,可先將控股比例提至51%,兩、三年後再提高比例,外資覺得這個是非常好的安排。我們已經收到了很多外資在新規定下提交的申請,我相信無論是境外的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的市場,或是境外的券商來提供服務,這些方面都會有一個大的改進。

  此外,風險管理是開放進程中的一個永恆的主題,有相當多的發展中國家在其金融體系對外開放的過程當中都發現,自己國家的監管沒跟上,金融市場也因此出現了很多泡沫,估值特別高。當外資覺得泡沫過高則會選擇撤出投資,與此同時本國的機構投資者相對較弱,因此會產生很大的市場動蕩。所以從中國來看,我想防範金融風險最要緊的是在開放的前提下防止資產泡沫的形成。如果說資產沒有泡沫,估值又比較合理,外資的進出將是有序的,也就不會產生大的金融風險。

  李策:“一帶一路”倡議對於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這之中金融機構應該如何參與?

  方星海:“一帶一路”是習主席提出的重大戰略,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都要積極參與。從證監會實踐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邁出好幾步。我們發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很多交易所以及金融機構都非常歡迎中國的交易所、中國的券商入股,與他們共同發展當地金融機構和市場。如上海交易所不僅入股巴基斯坦證券交易所,還是最大股東,我們會一起幫助把巴基斯坦的證券市場發展好,實現雙贏。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吸引“一帶一路”沿線的一些企業到中國來發債和股票,使得我們的金融市場能直接服務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結來說,不僅我們的機構走出去把他們的市場做好,也讓他們的機構企業到我們這裡來融資,利用我們相對發達的資本市場。“一帶一路”戰略會執行很長一段時間,並非一兩年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執行30年、乃至50年的一項戰略,金融機構在當中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李策:除了“一帶一路”倡議,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對標國際先進水準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強?“一行兩會”在這方面會做怎樣的助力,有沒有更多的政策支持?

  方星海:首先,我們整體金融改革開放還不夠,金融體系發展的也還不夠,所以我們的金融體系要進一步改革開放,金融法制等各方面的基礎也需要更牢固。從上海來看,國際化程度還可以進一步提升。我經常跟一些國際機構投資者聊天,他們認為上海的國際學校還不夠多,孩子來了以後找國際學校遇到很大的難題。另外上海在出入境和外匯管理方面也可以更方便一些。所以上海還要提高城市的國際化程度,吸引更多的國際化人才。

  李策:除了防範金融風險,我們還經常聽到要脫虛向實,在加大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上,證券期貨衍生品等不同產品如何顯效?還將有哪些改革措施?

  方星海:證券市場都是服務實體經濟的,衍生品看似很虛實則不然。衍生品是有定價的產品,期貨市場就是定價的一種工具。投資者如果對未來的價格沒有很好的預期,當下的投資也就失去了依據。從風險防範的角度來看,服務實體經濟需要衍生品。所謂的脫虛向實的“虛”,講的是一些衍生品既沒有去為實體經濟定價服務,也不是為防範風險服務,而是成為了一個符號被市場炒價,成為投機者對投機者的遊戲。這樣對普通老百姓是不利的,很多不明真相的人進入市場投機,導致大幅虧損。對此我們要嚴格予以監管,予以製止。

  李策:您曾經提到“期貨市場歡迎投機者,但是投機不能太過火。”,應該怎麽理解?

  方星海:期貨市場本質的特徵就是對今後的資產定出價格,它怎麽定價呢?它就是有套保者和投機者,雙方在那交易才能定出價格,所以光有套保者,沒有投機者,它就沒法交易,所以價格就定不出來,所以期貨市場是歡迎投機者的。但是投機太過分,如果說很多人利用他的資金優勢,還有一些資訊優勢,把交易量做的特別大,把價格波動性做的很大,這樣就影響了定價的效率,所以說我們要予以監管。所以我說不能太任性,是從這個角度,適當的投機是有利於定出合理的價格,過度的投機是不利於定出合理的價格。

  方星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士,斯坦福大學經濟系博士,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曾任世界銀行華盛頓總部經濟學家、投資官員;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長官小組辦公室經濟一組巡視員。中央財經長官小組辦公室經濟四局局長等,現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黨委委員。

責任編輯:陳永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