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品味智者睿語


  提升人品

品味智者睿語  1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2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3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4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5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6身心常放,逢人面微笑;放能使我們身心健康,帶笑容易增進彼此友誼

  7話到口邊想一想,講話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說,而是要惜言慎語。

  8『能有,很好;沒有,也沒關S』

  9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10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11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12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13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14感謝給我們機會的人,順境、逆境,皆是恩人。

  15唯有體驗了艱苦的境遇,才會有精進奮發的心。

  享受工作

  1「忙」沒關S,不「煩」就好。

  2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3不要以富貴貧賤論成敗得失,只要能盡心盡力來自利利人。

  4隨遇而安,隨緣奉獻。

  5成功的三部曲是:隨順因緣、把握因緣、創造因緣。

  6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

  7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8給人方便等於給自己方便。

  9甘願吃明虧,是仁者;受辱吃暗虧,是愚蠢。

  10壓力通常來自對身外事務過於在意,同時也過於在意他人的評斷。

  11隨時隨地心存感激,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的奉獻。

  12用感恩的心、用報恩的心,來做服務的工作,便不會感到倦怠與疲累。

  平安人生

  1不用牽旃ィ槐氐P奈蠢矗な奠斷衷塚陀牘ズ臀蠢賜凇/FONT>

  2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不是思辯,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

  3上等人安心於道,中等人安心於事,下等人安心於名利物欲。

  4擔心,是多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動力。

  5財富如流水,咽┤繽誥>睿啵咽┑撓啵聘輝蠐蟆/FONT>

  6面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時福罨檔拇蛩恪埂/FONT>

  7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在,就有無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財富。

  8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則: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9超越死亡三原則:不要尋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10每一個小孩,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

  11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12夫妻是倫理的關S,不是「論理」的關S。

  13能不亂丟垃圾,隨時清撿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14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體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15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擁有再多也無法滿足,就等於是窮人。

  幸福人間

  1每人每天多說一句好語,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會成橐桓齟蟠蟮暮謾/FONT>

  2急需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來吧!

  3擁有的多,不一定讓人滿足;擁有的少,不一定讓人貧乏。

  4現在所得的,是過去所造的,未來所得的,是現在所做的。

  5若希望人際關S相處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納人,多包容人。

  6只要自己的心態改變,環境也會跟著改變,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7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諒解大的。

  8要做無底的垃圾桶,要學無塵的反射鏡。

  9包容別人時,雙方的問題就解決了。

  10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人間菩提

  生命儘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讚賞的,一個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質,不可能擁有美麗的人生,也不可能擁有幸福。

  ◎為利益眾生,實現佛法,付出心力,而生歡喜,謂之‘法喜’。

  ◎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沒有功德,反增煩惱。

  ◎我們在讀書或創業時,自己先要有一個發心,就是發‘為人服務、為人犧牲奉獻、永不退轉’的誓願,這叫做‘不忘初心’。

  ◎有時我們常怪別人不聽自己的話,其實自己何嘗聽自己的話,最不聽自己話的人,就是自己。

  ◎古人雲:不責人過錯,不舉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可以遠害矣!

  ◎聰明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無限的快樂。

  ◎心念有強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來念佛,把我們的心念安置在最高能量,最歡喜、清淨、慈悲的狀態。

  ◎六欲天雖然享受福樂,沒有痛苦、煩惱,但都有一個問題,就是*******的問題。一場好夢總要醒過來,這是我們不選擇諸天為歸依處的原因。

  ◎學佛而能夠深刻理解到學佛的根本意趣,進而感覺到非學佛不可,有這種堅強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學佛之路,而不是在佛門邊緣歇腳,或者走入歧途。

  ◎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歡喜接受所面臨的一切,過一分鐘,即消一份災。

  ◎心靜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過著和樂的日子。

  ◎最平淡的日子,心裡最安定,寧靜最美,安定最樂。

  ◎勇氣不可失,信心不可無,世間沒有‘不能’與‘無能’的事,隻怕──不肯。

  ◎以‘他*的心’愛天下的眾生,以‘菩薩的智慧’教育子女。

  ◎要培養一份清淨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得到回報,就不會有煩惱。

  ◎愛要濃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是太濃,則苦的喝不下。

  ◎要談情,就必須談長情──覺悟的情;要說愛,就必須說大愛──解脫的愛。

  ◎愛得普遍,愛得透徹,愛得乾淨俐落,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父母過分愛子女,會反射成為子女的煩惱,對子女要放心,他們才能安定成長。

  ◎人生能平安順心並非是沒有橫逆,而是因為你有能力轉化它。

  ◎一個人要先能夠‘忍受’,忍受失望、忍受憐憫、忍受瞧不起、忍受瞧得起、忍受愛、忍受迷失,然後才能自由自在的追尋自己的理想

  ◎有許多事情,你要先‘受、得了’,然後才能找出意義。

  ◎我們不要對目前的遭遇,存有任何埋怨的心理,應該以平靜了業的心情來承受,並且要以更虔誠的心來懺悔行善,以彌補自己所造的業。

  ◎謹慎、警覺,是心航的導師;光明、柔和,是內在的佳侶。

  ◎不管佛菩薩再慈悲,業力再怎麽化解,人終究還是有要走的一天,重要的是我們從人生裡學到了什麽。因為覺悟,讓我們有重生的機會,有懺悔的機會,有在這個生命裡重新得到啟示的機會。

  ◎‘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當我們年齡漸長,愈來愈覺得錢之可貴,就可能用錢去衡量一切,甚至衡量愛。豈知在這世界上,沒有錢之前,早有了愛。當我們沒有賺到錢之前,早賺到了愛,我們因愛而來到人世,有一天離開,帶不走錢,隻帶得去滿懷的愛。

  ◎網路聯結了全世界的訊息,卻接收不到人們心底真實的感情。

  ◎要想能夠說出正面的話、良善的話、有意義的話,首要之務就要從淨化自己的心靈開始,有淨化的心靈,就會有淨化的意念,有淨化的意念才能說出良善美好的言語。

  ◎沒有被日出萬丈的光芒照過眼睛,沒有與月光並肩同行過,沒有聽過樹與風的合奏,你如何體會淨土的美好?

  ◎生命儘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讚賞的,一個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質,不可能擁有美麗的人生,也不可能擁有幸福。

  ◎一個人能改善自己的缺點,強化自己的優點,這是個人成功的要務;一個老闆如果能包容員工的缺失,甚至欣賞員工的優點,這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求全之心,可用之責己,但不可用以交友;滿足之心,可用之處境,但不可用以求知。

  ◎真正的慈悲,來自看見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種責任感,希望能夠給予他人一點幫助。

  ◎佛法本來如是,並無所謂深不深、難不難的,如果說是深是難,那是難在眾生自己,深在眾生自己。

  ◎命運中沒有偶然,一個人遇到順境、逆境,完全是由自己創造出來的。

  ◎我禮拜,不求佛菩薩賜福給我;我祈求,讓我得意時勿膨脹自我,挫折時心不萎靡,能夠安穩如山,寬厚如地。

  ◎嗔是失佛法的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髒腑。

  ◎智者事事反求諸己,愚者處處外求於人。

  ◎人之惑,惑於私,私除則明;人之病,病於惰,惰去則勇。

  ◎每個人都希望身處在高超、美好、清淨的地方去。但這種地方不是容易找到的。因為,我們的心不改變的話,環境是改變不了的。

  ◎義工,為貪婪自私的行為,留下了身教;義工,為爭名逐利的人群,散播了開示;義工,為冷漠機械的社會,增添了光熱;義工,為人情紙薄的潮流,注入了情義。

  ◎慈悲是溫柔美好的世界,尊重是祥和歡喜的妙方,感恩是幸福安樂的泉源,讚歎是利人化他的法寶。

  ◎當我們被別人誤解而產生不平時,先試試放棄戴在心靈的面具吧!

  ◎覺人之偽,不形之於色;吃人之虧,不動之於口。

  ◎學佛的人,處處希望他人好,雖然希望自己好,但希望他人比我更好,這才是佛教徒的存心。

  ◎修行是不隨順動念頭,工作高職注學習不胡思亂想,學習替別人想,不為自己。

  ◎只要你願意為大眾寫下‘歷史’的篇章,別人自然樂意為你留下‘歷史’的軌跡。

  ◎尊敬一個人,要散播他的善行;肯定一個人,要延續他的願心。

  ◎從‘小腦運動神經受損嚴重,導致重度腦性麻痹’的孫嘉梁,證明了:腦性麻痹可以征服,‘心靈麻痹’才是群醫束手的絕症。

  ◎‘心無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聽到了只是聽到,從不產生好惡。沒有妄念,就沒有煩惱心。

  ◎只有在天空最黑暗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對於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熱情讓我們散發光彩,理想讓我們甘於等待

  ◎為真理服務最有價值,為眾生服務最為尊榮。

  ◎生活的艱苦,可以從淡泊中度過;人事的不安,可從勤勞與謙讓中改善。

  ◎用體諒的心,對待親情;用結緣的心,對待友情

  ◎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夠秋收;時時不離助人,自然能得人助。

  ◎眼睛要生在心裡,觀察自己;嘴巴要長在心上,評論自己。

  ◎生命中或許有‘失望’,但一定不能‘絕望’,總要滿懷‘期望’,而且永不放棄‘希望’。

  ◎忍耐做人第一法;禮貌是處事第一法;謙虛是保身第一法;寬容是用心第一法。

  ◎忍耐,才能和氣致祥;悔過,才能提起勇氣。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時常保持開朗清明,則展現於周遭的環境,都將是美而善的。

  ◎我們最穩當的保證人,是我們自己的般若智慧。

  清涼菩提

  未來的是妄想,過去的是雜念。保護此時此刻的愛心,謹守自己當下的本分。

  正覺

  ◎健時,常作病想,可以保生;富時,常作貧想,可以守家;少時,常作老想,可以力學;活時,常作死想,可以近道。

  ◎有德即有福,無嗔即無禍;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所結合的心。

  ◎信佛必須學佛,學佛必須效法菩薩精神。菩薩心中沒有自我成就的企圖,只有成全眾生的悲願。

  ◎慈悲是由本性生出來的,而愛是由感情發出來的。

  ◎學佛是心靈的淨化,學佛是生命的解脫,學佛是福慧的圓滿。

  ◎開悟後所獲得的東西,便是放下一切,包容一切。能夠放下是智慧,能夠包容是慈悲。

  ◎往好處想的人,快樂滿懷;往悲觀看的人,痛苦不已。

  ◎用慈悲來處理他人的事;用智慧來處理自己的事。

  ◎所謂‘放下’,並不是沒有自己,而是指沒有對抗心,沒有捨不得之心。

  ◎佛法的價值觀,就是肯定世間是因緣無常,人類應互助互容,任何的行動都必須指向內心的寂靜,及貪嗔癡的止息。

  ◎我們的權利及自我中心可以‘放下’,但是責任和義務一定要‘提起’。

  ◎看破是大學問,放下乃是功夫,能徹底的看破放下,成佛可期。

  ◎用慈悲心來關懷他人,乃至遍及於一切眾生;用智慧心來觀照自我,乃至微細的每個念頭。

  ◎自求解脫是慧業,助他解脫是福業,福慧雙修是菩薩道。

  ◎成佛道的要件是‘柔軟心’。柔軟心就是無恨心、慈悲心、吃虧的心、處處忍耐的心、知足的心、不執著的心。

  ◎修行重點是:改革你的內在世界,使你的內在變得更柔軟、更謙卑、更有智慧。

  ◎修行是要使我們斷除情欲,而不是要使我們變成一個無情的人。

  ◎生死解脫,不是今生不死,不是未來永生,是未來生死苦迫的不再起,於今生的苦迫中得自在。

  ◎佛法的入門是:‘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布施’。

  ◎布施是放下,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會喪失。

  ◎佛法是從一般戀世的自私人生,引向出世的無我人生。

  ◎你的心念佛時,就是向著極樂世界;心想財色名食睡,就是朝地獄鑽。

  修行

  ◎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的執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脫逃的網,愛欲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學戒是學佛菩薩的行為,修定是學佛的心。

  ◎唯有無限的付出,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全部。

  ◎一切惡念不令生,處處忍讓,處處學吃虧,當作還債想。

  ◎心地一塵不染才是恭敬,心裡有雜念即不恭敬。

  ◎講經說法、傳播真理、轉移社會風氣,就是最徹底的慈善事業

  ◎養生之道,以能戒除煩惱與憂悲為本,從清心寡欲入手。

  ◎不將煩惱是非帶上床,不把憂悲苦惱帶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門。

  ◎家庭為煩惱之根本,出家要出煩惱的家及無明的家,才算真正出家。

  ◎有病才知生死苦,才會一心求解脫。《寶王三昧論》雲:‘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如果自己是對的,別人硬說你不對,也要向他懺悔,修行就是要修忍辱!

  ◎君子以良心為鏡,學佛之人以因果為鏡,聖人以本性為鏡。

  ◎玄奘法師說:‘凡僧雖不能降福,但修福須敬凡僧。’修行人應學唐太宗──‘雖見小沙彌,猶如敬佛。’

  ◎學佛不守戒,莫談了生死。能夠守戒,才能得到佛法上的‘清涼’

  ◎慈舟大師雲:‘持戒確是救我們法身慧命的金丹,如果覺得生死有趣味,那就是魔子魔孫。’一番提醒,一番用心。

  ◎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聖人總不見自己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其德天高。

  ◎印光祖師說:‘想要學佛祖了生死,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慚愧、懺悔的力量,足夠讓心中潛藏的貪嗔癡掃蕩無余,進而實踐止惡、修善。

  ◎有願無求,就自在!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菩薩行裡,最重要的課題是布施、忍辱。布施是放下、是舍。不肯放下、不肯舍,就不能忍。真正能放下、能舍,自然就能忍。

  ◎佛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故佛陀教導我們要‘遠離眾惡’。

  ◎順境不動歡喜心,逆境不動嗔恚心,才能看到諸法實相。

  ◎障礙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障。

  清心

  ◎再好的機會、福報,如不能把握因緣,一樣會溜走。

  ◎作事不怕不成,隻怕無恆心。

  ◎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

  ◎遺失現在,未來就會後悔

  ◎三兄四弟一條心,門前泥土化黃金。

  ◎逆境、是非來臨,心中要持一‘寬’字。

  ◎逆境現前,要歡喜接受,才能消除業障。

  ◎人都是向外追求名聞利養,其實最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清淨平和。

  ◎要從‘聲、色’調習自己的一舉一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境,都要和顏悅色、柔聲細語。

  ◎歡喜心是一種涵養,能令周圍的人都有如沐春風的喜悅感。

  ◎做好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參與。

  ◎並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

  ◎勇往直前為人服務,就是幸福。

  ◎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難為能為,才能升華自己的人格。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心要像明月一樣,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太空一樣,雲開見青天。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於縮小自己。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觀念和行為。

  ◎屋寬不如心寬。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對人要寬心,講話要細心。◎要批評別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

  人間菩提

  ◎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

  ◎人要自愛,才能愛普天下的人。

  ◎真正自愛的人,不會與人計較。

  ◎要看好人,自己要先做個好人。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產生。

  ◎‘心美’,看什麽都順眼。

  ◎人的生命要不斷發揮它的功能,才算是有意義的人生。

  ◎知緣、惜緣,再造善緣!

  ◎生命無常,慧命永久;愛心無涯,精神常在!

  ◎願是成功的起點!人生最需要的就是願,也就是希望。

  ◎發願要發好願,說話要說好話。

  ◎願──必須要發利濟眾生的大願,並且必須隨時隨地身體力行。

  ◎只要相信自己有無限的能力,做什麽事都會成功。

  ◎不要去管別人的邪惡,只要經常提醒自己,什麽是該做的或不該做的。

  ◎常常抱著利益眾生之心,就可永遠不離喜樂。

  ◎欣賞他人,即是莊嚴自己。

  ◎要得到別人的讚歎,就得先讚歎別人。

  ◎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鼻;一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天堂地獄由心造!(心如工畫師、法界唯心造)

  ◎好事我們要響應,壞事絕對要停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成功是優點的發揮,失敗則是缺點的累積。

  ◎人往往不是沒有力量去做事,而是不肯去做。

  ◎土地是人耕出來的;有第一年的播種,才有第二年的收成。

  ◎‘路’必須去走方能到達,‘事’必須去做才能完成,而‘苦’則必須去受才可消除。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辛苦。

  ◎生活有朝氣,活得暢暢快快!工作講求效率,做得踏踏實實!

  ◎今日退一步就是日後進一步的本錢。

  ◎能原諒別人的人最快樂!當你原諒一個人的時候,當下心中的煩苦也同時消失了!

  ◎怕人知道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不想。

  ◎遇到困難,一定要用更大的鬥志面對,惟有勇敢面對困難,才有機會致勝。

  ◎人大都有名利之心,且好與人爭、與事爭。如果能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人事無爭,則世界亦安矣。

  ◎世間事都是彼此相對的,只要我們以真誠的愛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接物,人生到處都充滿了真善美。

  ◎以慈愛來感化怨恨,以良善來感化邪惡。以施捨來感化吝嗇,以真實來感化謊言

  自重

  ◎一個人能被別人所尊重,且有能力為人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讀書求學不只是增廣知識、技能,更要提升品格、改變氣質。

  ◎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者,不僅惹是生非、傷人傷己,甚至永遠無法化解仇恨、圓融人事。

  ◎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把恨人、嗔人的怨嫌心,轉變成愛心、寬恕心。

  ◎別人強過自己,我要敬重他、向他學習;別人不如自己,我要謙虛他、鼓勵他。

  ◎我不輕視自己,也不自大。

  ◎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切莫等待,等待常會落空。

  ◎稻穗結得越飽滿,越會往下垂,一個人越有成就,更要有謙卑的胸襟。

  ◎聽到好話,要如海綿遇水,牢牢吸住!

  ◎為善抱持平常心,才能安然自在。

  ◎‘孝’首重在順從,要體貼親心、聲色柔順,切不可不耐與嫌煩。

  ◎孝順父母是子女應盡的天職,侍奉公婆是兒媳應有的孝道。

  ◎孝順要及時,行善也要及時。

  ◎讓父母讚美一句,勝過拿錢到處消災,因為父母的讚美,就是最大的祝福。

  ◎兒女的歡笑,是父母的冬陽。

  ◎不要總是要求別人給我什麽,要想我能為別人做什麽。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因為沒有人能離群獨居。

  ◎要祝福別人,也要祝福自己,祝福自己就不要唉聲歎氣。

  ◎凡夫只看到別人外在的汙點,卻看不到自己內心的垃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