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何在老中醫看來,養生比治病更為重要

在中醫看來,養生比治病更為重要,在《黃帝內經》中提到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古人所講的養生,主要是指"內養",也就是說要從改善身體的內環境入手,從起居飲食、五臟六腑、精氣神調理入手,來提高身體免疫力,增強內在生命源。

可以把中醫養生歸結為順、靜、修、固、慢、暖這六個字。

中醫提倡順時養生,身體要跟著季節走。

人身體的變化與四季輪迴是一致的,因此飲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須與季節相適宜。《黃帝內經》說:順天時地利。這裡的「時」指的是四時陰陽,具體說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食療養生是根據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季節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食物,通過科學合理的搭配和烹調加工,做成具有色、香、味、形、氣、養的美味食品,這些食物既是美味佳肴,又能養生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壽延年。

正值夏季,人們為了解暑難免忍不住吃一些寒性食物和冷凍飲品,此時應養成每天喝杯薑茶的習慣,能幫助化解寒涼食物中的寒氣。

此外,五腑六髒的調養也應轉移到以養護心臟為重心,夏季常艾灸內關和公孫,提高心臟功能。

《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現代人快節奏生活,每天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其實,這種浮躁的生活對健康極為不利。

人安靜下來,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別是「氣」的消耗,做到身體「節能」,這樣才能預防疾病、益壽延年。

在心煩意亂時,不妨試試靜思冥想:在安靜適宜的環境裡,雙目微閉,深吸氣後再慢慢呼出,反覆幾次,讓放鬆的情感傳遍身體各部。想像自己處身於一個令人愉快的自然環境中,有海風輕拂、鳥語花香......讓自己逐漸放鬆,消除心理疲勞。

瑜伽、太極、艾灸、品茶、書法、音樂等都是中醫養生修心有效方法。

通過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讓自己融入天地之中,暫時忘卻心事與煩惱,能使形神舒暢,松靜自然,心神安和。修身養性,寬以待人,淡泊名利,收穫的將是健康、快樂和長壽。

固精、固氣、固神。

固精:就是要保護腎氣,命門就是腎陽藏身的地方,也就是命門之火。一旦火力不足,身體表現出來的癥狀就是腰膝酸軟,浮腫,男性陽痿,女性宮寒不孕等等,常艾灸命門,溫腎補陽。

固氣:多曬太陽,補充陽氣;多做有氧運動,增加氧氣;早睡不熬夜。

固神:就要調養七情,不過喜、過怒、過思、過悲、過恐,情緒控制好了,身體才會少受傷害。

慢養生一直是中醫提倡的一種方法,尤其對於現代人而言更應當要慢一點。

首先,動作慢一點。不管是起床還是運動,都不要太過急躁,動作過急、過猛會導致身體供血不及時,持續頭暈、心悸等現象。其次,吃飯速度慢一點。急急匆匆地吃飯不僅會導致肥胖的發生還會引起胃腸道疾病,導致人體對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吸收不充分,危害身體健康。暖暖是中醫裡養生的重點,身體暖了,氣血才會運行暢通,人體才不容易生病。

生活處處皆養生,中國傳統膳食講究平衡,提出了「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五畜適為益,過則害非淺;五菜常為充,新鮮綠黃紅;五果當為助,力求少而數」的膳食原則。用現代語言描述就是,要保持食物來源的生物多樣性,以穀類食物為主;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每天要攝入足夠的豆類及其製品;魚、禽、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要適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