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淺論中醫養生6要點

養生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所謂生,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有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之意。中醫養生是在傳統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調神、導引、四時調攝、食養、葯養等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中國傳統保健方法。本文從6個方面淺論中醫養生。

一、中醫以人為本

自從西方醫學傳人中國之後,一百多年以來,中醫學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中醫的特色是什麼?中醫與西醫的主要區別是什麼?曾經引發了廣泛的論爭,現在這些疑問逐步得到了解決。中醫藥簡、便、驗、廉優勢正逐漸被世界各國所認識。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留學生,來中國學習中醫,中醫診所遍及五大洲的許多國家,中醫以她優秀的特質,走向了世界,成了時尚新潮。尤其是經歷了2003年突發的SARS疫情的考驗,更加顯示了中醫藥的重要性。SARS疫情初期,因病因不明,治療效果不佳,死亡率高,在人群中迅即產生恐懼。中醫藥介人治療之後,通過改善癥狀,減少激素用量,積極治療合併症,最終縮短了病程,提高了治癒率,減少死亡率,中醫藥在非典防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各國的醫務工作者.都對中醫有了很高的評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一步促進了中醫藥在世界上的傳播。

簡而言之,中醫與西醫的區別,中醫是「我來幫助你」的醫學,西醫是「我來拯救你」的醫學。所謂「我來幫助你」,就是緊密依靠病人自己的恢復能力,幫助患者從疾病狀態轉化為健康狀態。西醫的「我來拯救你」,就是把你的病灶找出來,殺滅你體內的病菌、病毒,消除你體內的病灶,阻斷你的某些受體,拮抗你的某些物質,或者給你切除某個器官,移植某個器官,放人某個支架等等。中醫治病的辦法,具體地說,就是通過針灸、按摩、氣功、藥物等手段,幫助你恢復正氣驅逐邪氣,恢復原有的平衡。

中醫治療疾病,從整體觀念出發,措施辦法廉便,毒副作用少,深受病患者喜愛。應用現代科技方法進行中藥治療劑型的創新,便於病患者攜帶使用。中醫治未病歷史悠久,前景燦爛。中西醫學對於疾病的認識方法、處理方式、使用的手段都有明顯的區別。中醫、西醫各有長處,中西兩種醫學並存,共同保衛人們的健康,是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的有效途徑。

二、中醫養生三部曲

中國保健養生先後經歷三個層次。古代側重生理養生,近代較多講究生理和心理養生,當代則強調哲學養生,形成中醫養生三部曲。

古人養生,注重四道:一是動養之道,以適度鍛煉,活動筋骨,疏通氣血;二是靜養之道,適當休息,以減少消耗,怡神健體;三是食養之道,均衡飲食而飲食有節,二便通暢;四是居養之道,起居有常而精神愉快、情緒安定。如能守此四者,「不妄作勞」,慎房事、節情慾、避外邪、重內調,輔以必要的自我保健和藥物治療,常可健康長壽,而度百歲。

心理養生注重調攝情志和修養德行。這裡所說的「情志」,即中醫「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精神因素,是人們受各種外在環境刺激所引起的反映,它們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疾病。但過於激烈而持久的刺激,尤其在自身過於敏感時,往往導致疾病。如喜傷心,思傷脾,怒傷肝,悲憂傷肺,驚恐傷腎,所以要重視調攝情志,最重要的是「情責中和」,如此內則七情無擾,外則六淫不侵。所謂德行,意即道德行為。孔老夫子雲「仁而壽」,「有大德必得其壽」。唐代大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寫道:「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所以說,調攝情志,修養德行是保健養生統攬全局的第一大法。

哲學養生主要是掌握對立統一規律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保健養生觀,就概括了哲學養生的要義。其中的六然包括:「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處事斷然」、「得意淡然」和「失意泰然」。四看就是:「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懷」、「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這種哲學養生,應該說達到了高層次的保健養生境界。

三、中醫養生有規律

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慾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方法,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當一個人身體達到平衡點的時候,是最健康的。

養生是養心,「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恐、驚七種情志,過了頭就是七情過激。「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日仁者壽」。仁就是要做到溫和、善良、寬宏、幽默。仁心仁德,養心立德是一個人健康的內在要素。《黃帝內經》強調「恬淡虛無」,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

來」。簡言之,要做到「淡」字。其餘如飲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氣功養生、藥物養生均體現這一規律。

四、中醫講究整體觀

中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聯繫著的統一整體。在組織結構上,人體的各個臟腑器官都是整體的部分,在生命活動中必然受到整體的調控與製約。

對於人的整體性的把握使中醫學家能辯證地看待局部與整體的關係,除了研究不同臟腑組織各自的生理功能及病變特點外,常更注重觀察各臟腑組織之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的製約作用,探討在疾病過程中,重視局部的病理變化與全身臟腑、氣血的傳變影響。例如在疾病診斷上,舌診、脈診之所以成為中醫診療手段中的特色,就是因為舌與脈和全身臟腑功能狀態緊密聯繫,其不同改變可以反映臟腑的功能情況。在病因診斷上,中醫學更注重局部病變與全身臟腑組織的關係,而不是簡單地責之於局部。所謂「治病必求其本」就是將局部病變放在個體心身合一的整體背景下考察,找出致病的內在根源,並在治療時從局部到整體共同考慮,往往可獲得較為長久而穩定的治療效果。

中醫學天人合一觀強調,外界環境的變化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明顯或潛在地影響到人的身心活動,使人時刻處於與環境的相互溝通交流之中。人的一切生理活動、新陳代謝均受製於或依賴於自然環境,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節氣的改變等都調控著人的功能活動。不同的季節氣候特點,使患病及病理變化也常有很強的季節性。這些體現著人與外界的密切聯繫,不可分割。

所謂整體觀念,是強調觀察分析和研究問題時,須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統一性、完整性和聯繫性。運用於探索人及其健康、疾病問題,就成其為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五、中醫養生五觀點

《黃帝內經》薈萃先秦諸子百家養生之道,從醫學角度探討養生與長壽,創造了不少養生理論和方法。

1、自然觀

「天人合一」。人體要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維持正常生命活動。「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根據四時不同,採用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方法,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2、防治觀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預防思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強調外避六淫之邪,內免精神刺激和情志變動,而達未病先防之目的。

3、意志現

「意志者,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發揮人的意志作用結合季節特點,調養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謂發陳,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謂蕃秀,使志無怒」;「秋三月,此謂容平,使志安寧」;」冬三月,此謂閉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應舒暢,夏當充實,秋要安定,冬宜伏藏,從而「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4、動靜觀

「能動能靜,解以長生」,此主張形神兼養。按四時不同,養形調神。春天「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天「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天「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天「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5、食療觀

民以食為天。中醫提倡「飲食有節」,維護後天脾胃之源。如「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傷則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時告誡人們,謹慎地調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六、人生三寶「精、氣、神」

「精、氣、神」是萌生於先秦,成熟於秦漢,宋元後又備受醫家、道家和養生家重視的關於生命功能特點的學說。

老子在《道德經》中就談到了「精」和「氣」,強調與「道」一樣,是一種難以直接把握,卻又無處不在,時刻發揮作用的客觀存在,開闢了「精、氣、神」學說的先河。戰國時期有人提出精氣是宇宙萬物的根本,認為「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精神心理基此而派生。由於「精」和「氣」概念類同,皆細微無形,又無處不在,後世通常理解為氣。進入秦漢,《黃帝內經》賦予「精」以新的含義,提出「與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這一含義的「精」指藏在體內維繫生命的各種精徽物質,它來源於父母,爾後又得脾胃運化水谷及五臟功能所生之精徽物質源源不斷的充養,逐日見豐,藏之於腎。

「精、氣、神」中的「氣」,即中醫通常所說的活力很強,而維持人體各項生命功能的「氣」,鑒於其無形的特點,雖是客觀存在,又往往通過各項顯現出的功能活動才體現其存在,所以有時人們又將其視同為「功能」。

在醫學上「神」的含義為人內在活動的外在綜合顯現,諸如「神色」、「望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悉體現了內在心理、生理、綜合功能狀況的外在表現,尤其指人體精神心理活動。

「精、氣、神」學說探討了生命過程中無形之物

(氣),和有形軀體(精/形)與生命總體活動(神)的辯證關係。可概括為「精以氣為源,氣以精為體,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故養生保健須注重惜精保氣。保精措施多,惜精是關鍵,尤以節製性行為,減少生殖之精的耗竭最為緊要。《黃帝內經》就極力反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的放蕩行為,認為這必將導致「半百而衰」。人身三寶是人生命之根本,「精」為生「氣」之源,「氣」為養「神」之所。聚精在於養氣,養氣在於存神。精旺氣足,神活,可應萬事;精氣枯竭,神死,萬事皆空。比如,民間練習氣功,目的是祛病延年,強化「三寶」,通過保氣、惜精、養神而通暢氣血,延年益壽。

我們吧

不要錯過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