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百年回眸與展望: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實現了嗎?

《實業計劃》(英文名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是孫中山先生關於振興中國實業、實現國民經濟近代化的專著。此書和《孫文學說》《民權初步》兩書一起合稱為《建國方略》。孫中山先生在《實業計劃》中提出了包括在中國修建世界級大港、建立全國水陸交通運輸體系、全面開採煤、鐵、石油等礦藏和興辦冶煉、機械製造工業等宏大規劃。

該書於1919年以英文寫成,由朱執信、廖仲愷、馬君武、林雲陔等譯成中文,成書至今整整一百周年。

上海是孫中山思考、研究、撰寫《實業計劃》所在地。5月7日,由上海宋慶齡研究會、上海中山學社、中山大學孫中山研究所、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聯合舉辦的“百年回眸與展望:孫中山與《實業計劃》”青年論壇在上海田林賓館舉行,五十餘名學者與會研討。

研討會現場

複旦大學教授薑義華在主旨發言《全面推進中國工業革命的大戰略——撰著 100 年紀念》中指出,這是一個圖謀全面推進中國工業革命、在中國全境普遍實現工業化的宏大規劃。比之康有為 1904 年撰寫的《物質救國論》、張謇 1912 年提出的“棉鐵救國論”,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對中國如何推進工業革命、全面實現工業化,做出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和近代中國第一個總體規劃。

歷史資料:1930年出版的《孫總理實業計劃圖》

孫中山先生的救國思想經歷過不同的發展階段,其中有兩個重要時間節點:一是1895年,走上革命救國道路;二是1912年,此後特別關注實業建設。《實業計劃》作為孫中山《建國方略》中的物質建設方略,是其經濟建設思想和實踐的總結。

1919年2月,孫中山完成《實業計劃》部分英文初稿,並於3月發表於《遠東時報》,中文版發表於《民國日報》。1919年8月,《建設》雜誌在孫中山主導下創刊,《實業計劃》連續較完整地刊登在《建設》上。此後《實業計劃》的英文版和中文版相繼在國內出版,1922年英文版也在美國出版。

孫中山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文博館員王成偉利用上海莫利愛路二十九號(今香山路七號)孫中山寓所內的藏書寫成《中鐵路建設之理論依據初探》,剖析了孫中山著述中的知識淵源。

他指出,孫中山在著述《實業計劃》時大量吸收了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勘察資料,包括歐美各國工業革命、工業發展史等等。王成偉圍繞鐵路建設部分內容,通過上海孫中山故居所藏《中國鐵道要鑒》(劉馥、易振乾合著,1906年出版)、《中國鐵路發展史》(Railway Enterprise in China: An Account of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肯德著,1907年出版)、《中國鐵路現勢通論》(曾鯤化著,1908年出版)、《戰時工業控制》(War Time Control of Industry——The Experience of England,霍華德·格雷著,1918年出版)四本書的相關內容,對比孫中山《實業計劃》中有關鐵路國家經營、吸引外資和人才、鐵路主權、西北移民等方面內容,尋找孫中山所參考過的部分理論依據。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徐濤的報告《五四運動與》在與會學者中引發了熱烈的討論。五四運動的發生和《實業計劃》的成書均在1919年,都是先進中國人對一戰後國際格局變動、文明思潮交鋒的積極回應,然而此前學界從未將二者放在一起探討。

徐濤在報告中指出,五四之前的孫中山與新文化派幾無瓜葛,在五四事件的喧鬧中孫中山亦與學生運動保持距離。徐濤認為,孫中山對北京城發生的學生運動保持靜默的原因有三點,一則孫中山當時殫精竭慮在於著書;其二,雖然在愛國情感上與青年學生們有共鳴,但他在當時對運動並不完全認同;其三對於五四事件背後可能牽扯的政治力量保有疑慮。他還提到,五四前後,孫中山對於當時的一些過激主張也有批評。徐濤認為,孫中山在沒有強力作依托的背景下,希望通過著書立說的形式從思想上改造國民,從而達到革命成功的目的。而《實業計劃》的發表過程並不如預期順利,中間頗多波折。

上海香山路七號孫中山故居,現為孫中山文物館。

東華大學副教授袁哲考察了《實業計劃》在1930年代、1940年代的傳播史。她在報告中提到,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在1919年發表後很長一段時期沒有學者或專家深入探討,也無跟進研究,又遇政治動蕩,因此既沒有引發一場關於實業興國的大討論,也沒有從國家層面帶動一場實業建設。而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近代中國出現一個短暫的相對穩定期。1930、1940年代民國出現了對《實業計劃》的研究熱潮,主要以學者、政府工作人員和工程師為主。

在這場熱潮中,國民黨宣傳部門編寫、推行了兼具宣傳性和普及性的《實業計劃》宣傳讀本;一些大學和國民黨內教育系統開設了“實業計劃”相關課程,出版兼具理論性和民族主義的講義;中國工程師學會則提議成立“國父實業計劃研究會”,茅以升、梁思成、翁文灝等知名專家均參與調研,參照其他國家經濟建設的經驗和方法,為“實業計劃”提及的中國各工業部門制定十年發展規劃及目標。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邵雍主要分析了孫中山發展實業思想與美國的關聯。他指出,孫中山在《實業計劃》內外體現出來的遠見卓識與美國因素密切相關,美國人對《實業計劃》亦有反饋。

一方面,孫中山對美國國情、歷史有相當的了解,他自1894年到1911年底有將近20年海外生活經歷,其中在美國到過舊金山、洛杉磯、聖地亞哥、聖路易斯、匹茨堡、華盛頓、波士頓、紐約等地。另外,孫中山故居有關交通、港口、鐵路方面的西文藏書不下六十種,關於發展鐵路交通、鐵路建築、國有鐵路管理等方面的著作將近一半,其中不少美國經濟學家的著作。他曾多次提及美國發展實業的經驗與政策,在他看來美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值得學習。

另一方面,孫中山寫完《實業計劃》英文初稿後,第一時間就寄給了美國駐華公使保羅·S·芮恩施,隨後致函美國雕塑家安得生、美國商務總長劉飛爾,並收到他們的回復。3月間,孫中山的朋友喬治·布朗森·雷主持出版的《遠東評論》(The Far Eastern Review)開始登載《實業計劃》,6月時任交通路政司顧問的美國人貝格就此事從北京致函孫中山。這四封信對《實業計劃》都有一些正面的評價。但邵雍認為,兩位美國專家對孫中山心存好感,就各自領域的問題與孫中山交流,但沒有涉及《實業計劃》的具體實施;而兩位美國官員則具體討論了《實業計劃》的可行性,但在先歐後亞的安排下,《實業計劃》難以進入實施程序。

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副館長宋時娟則從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的孫中山書信檔案分析了孫中山為《實業計劃》尋求外國支持的努力。她指出,孫中山將陸續完稿的《實業計劃》大綱和章節內容不斷寄往海外,尤其是英美等國,探尋各方態度,尋求支持,引起了關注和討論,但並沒有從政治上、經濟上得到國際支持。

邵雍認為,孫中山對美國經濟建設及其成就的體認是正確的,寄希望美國來幫助中國開展實業也並無大錯。就《實業計劃》而言,孫中山也未能說服美國政界人士接受它。“有道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就外部因素而言,正是美國斷送了孫中山的實業夢。”

孫中山規劃的中國鐵路圖(局部),其規劃還包括在中國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修建三個世界水準的大海港。

此外,多位與會學者從地區發展的角度討論了《實業計劃》的遺產。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生焦敬超在報告中探討《實業計劃》中對西南建設的構想與四川經濟建設的關係。她指出,孫中山先生對四川構想包括礦產資源開發、農工產業調整、鐵路交通建設等。儘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的構想很難實現,但仍然對後來西南地區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一度提出“開發大西南”口號,大批沿海工廠內遷西南,興建工業區,籌劃修築多條鐵路乾線,為大西南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廣西、廣東、長三角區域的相關議題亦有報告論及。

學者在會議中討論了孫中山實業思想的當代價值。“孫中山的實業理想,百年前被視為‘理想空談’,癡人說夢,如今在祖國各地變成了生動的現實。”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曾提出了以浦東為基地的建設規劃:“創造市宅中心於浦東,又沿新開河左岸建一新黃浦灘,以增加其由此計劃圈入上海之新地之價值。”1990年,按照國務院規劃,浦東開發提上日程,今日浦東已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國際化的象徵。孫中山先生提出“東方大港”的規劃,一個世紀後,洋山港區的興建使上海灘成為世界第一大港。以中國為歐亞鐵路系統之主乾的理想也在逐漸實現,2010年亞洲18個國家簽署協定,構建橫貫亞洲大陸、總廠8.1萬公里的泛亞鐵路,其中有3條路線經過中國。學者表示,“解讀實業思想的基本內涵,對中國現代化經濟建設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上海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上海宋慶齡研究會會長薛潮,市機管局黨組書記、局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管委副主任倪一飛,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管委原巡視員、上海宋慶齡研究會副會長匡成鳴、市文史館副館長、上海文史資料研究會副會長沈飛德等出席了論壇開幕式;此外還有來自複旦大學、中山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山學社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史學教授、專家、青年學者出席研討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