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肌張力有點高」,會不會是「腦癱」?

帶孩子去兒保體檢過的家長,都對「肌張力高」、「足尖著地」、「頭後仰」、「飛機手」這些字眼並不陌生。

醫生的一句「感覺肌張力有點高」,就讓家長擔心的要死,懷疑寶寶會不會是腦癱?

我們都看過腦癱患兒的照片和影片,想到孩子還有很長很長的未來,只要家長一觸碰到這個詞,似乎就像被電擊一樣。

如果孩子確實有很嚴重的問題,比如頭圍過大,發育遲緩,吃奶困難,相信所有家長都會及時就醫。

但是,如果孩子生長髮育階段一切都看上去挺正常的,該如何判斷呢?

懷疑「腦癱」的常見誤區

芭蕾足:7-8月齡的寶寶,扶著站立位時,會有足尖著地的現象。其實大多數寶寶都是從足尖過度到整個腳掌走路。有些寶寶在1歲以內出現了足尖著地的現象,但只要寶寶的足尖可以正常彎曲一般就問題不大。

頭後仰:出生幾個月的寶寶在側臥位時有頭後仰的現象,在仰臥位和扶坐位時卻沒有頭後仰,這屬於正常現象。

飛機手、飛機腳:5 個月內的寶寶只有在俯趴的時候,間斷性短時出現飛機手和飛機腳,如果每次不超過 1 分鐘,可能是寶寶情緒較愉快,屬於正常的原始反射現象。有些 6~12 個月的寶寶仍然一趴就飛機手和飛機腳。

肌張力是不是真的高?

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檢測方法就是觀察孩子的內收肌角。

內收肌角正常值:

1~3個月40°~80°;

4~6個月70°~110°;

7~9個月100°~140°;

10~12個月130°~150°

有些家長會從網上學著檢測寶寶的肌張力,覺得寶寶雙腿內收的時候,肌肉真的有些緊張。

其實,這個時候不能急著認定寶寶就是肌張力高。可以試著讓寶寶坐起來,分散一下寶寶的注意力,這時候看到的內收肌角範圍,才是比較客觀的。

有時候兒保醫生會讓家長給孩子做被動操,對於0-3月齡的小寶寶來說,他們的身體沒有發育完全,還有他們的性格特徵,太過頻繁做被動操反而會引起寶寶的抵抗,以至於在正常檢查時寶寶就會出現抵抗強的狀態。如果寶寶不願意做被動操,那就不要做了。如果家長還是懷疑寶寶肌張力高,一定要去正規醫院讓兒科醫生檢查。

綜合診斷

其實腦癱的診斷還需要綜合判斷,單一的肌張力有點高,一般問題不大,但以下的因素更需要重視:

1. 出生因素:

包括胚胎期腦發育畸形、先天性腦積水、腦炎、早產、新生兒腦出血。

母親的放射暴露、吸煙、飲酒、濫用藥物等。

2. 性格影響:

寶寶固執、任性、易怒、孤僻,情緒波動大,有時出現強迫、自傷、侵襲行為。

3. 營養障礙:

腦癱患兒一般身高比正常兒童矮,營養吸收差,常有呼吸障礙,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還有咀嚼、吸吮、吞咽障礙和流涎。

4. 視覺和聽覺問題:

比如斜視、弱視。腦癱患兒還會伴有聽力缺損,部分聽力喪失,部分患兒會完全失聰。

5. 認知障礙:

比如2個月時不能微笑,4個月時不能大聲笑,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

對於腦癱既不要反應過度,也不能不當回事。

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於安靜,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是年齡小,身體弱。早產兒的家長則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原因造成的,常常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一旦經過醫生的確診孩子為腦性癱瘓時,家長往往最先採取的措施是盲目地四處求醫,盼望通過常規的「打針、吃藥」來解除患兒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

其實對於這種疾病,最重要的是早期發現、早期乾預、綜合治療。首先了解病因,然後綜合康復療法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只要能長期堅持配合,腦癱的預後已經大為改善。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