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茶修》:千杯萬盞方知茶

借茶修為·以茶養德

王旭峰

浙江茶文化學院教授,國家一級作家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得主

代表作《茶人三部曲》

是什麼指導您的茶語表達

——讀王瓊的《茶修》

當初我在撰寫茶文化大學教材《茶文化通論——品飲中國》時,收集了大量的中外學者對茶道的定義,同時也自以為是的下了個茶道定義:與茶有關的人文精神及其相應的教化規範,以為這樣才是大而全的,仔細琢磨才發現等於什麼也沒說。經過多年思考後恍然大悟,茶聖陸羽不是早就把定義給我們了嗎——這是《茶經》中的聖言:茶之為用,性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故我現在把中國茶道的概念明確地定義為:精行儉德。

這是陸羽建立在唐代儒釋道三家合一的主流意識形態之上的茶之核心精神。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千年以來茶事演進,但精行儉德的核心沒有變,中國人就是在這樣的價值坐標下事茶的。只不過在三家合一中,比例會因為各家基因不同而不同。不過我個人堅持認為,儒家精神始終在這其中佔主流地位。這道理也簡單,一切統治階級的意識必定是主流意識,而中國數千年文明社會,正是以儒家文化為主流意識的。

雖然如此,直到讀完《茶修》這本王瓊女士的新作之前,王瓊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以佛家文化為底色的,這道理也很簡單,她曾經告訴我,她是每天早上五點鐘就起來打坐的。我一直以為,她是因為保持釋家的素食養生,方成就了貨真價實的凍齡美人。而她的這部作品,讓我重新對王瓊定位:王瓊應該是一個茶文化領域中儒家文化的踐行者。

我和王瓊其實有一些共同的背景,我們都是從作家轉向茶行業工作者的,佔一點便宜的,就是我們的語言多少能夠更感性地表達我們的思考。而王瓊猶為可貴的就是自1996年她與先生共同創建和靜園之後,二十餘年一以貫之,每日身體力行,浸潤茶事,心得多了,融匯貫通,有體系,有方法,有途徑,有目標,終於修得了屬於自己的流派。這種知行合一的人生態度,帶有明代陽明心學的烙印,故王瓊此書心態健康,我心光明,不曾受二十世紀以來西方現代與後現代思潮的影響,這正是精行儉德的效果吧。

我一直認為,精行儉德意味著堅守,而堅守的後面是保守主義精神。這可不是我們日常帶有貶義的保守主義的詮釋,它應理解為是一種強調既有價值或現狀的哲學。在不同的語境下,或者不同的歷史階段,它擁有不同的含義,但它們都有類似的本質:是相對激進而言、而非相對進步而言的價值觀體系。保守主義並不反對變革,只是反對激進的變革,寧願採取比較穩妥的方式。

在精行儉德思想的指導下,《茶修》一書的幾章內容都頗有信息硬核,其中第一章的貢獻最大,有茶修的定義和規則,尤其是「茶修十禮」、「茶師十律」、「茶席六要」和「行茶十式」,這非常符合中國人情理結構的心理模式,在對外圍世界的了解中修鍊完善自身。我對第三章也尤其欣賞,這讓我想起少時讀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我的大學》,高爾基曾說:我的真理是從我的皮肉中熬出來的,無獨有偶,知茶人對茶湯的認識,也就是這樣歷經千杯萬盞一口口喝出來的。

此書的另一個可貴之處,在於對美學精神的強調和修為。其實茶文化的內容就是這樣四個層面,並且是缺一不可的:那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礎上以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為學術背景的茶習俗;建立在歷史學、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術背景下的茶制度;建立在美學、藝術學、文學等學術背景下的茶審美;以及建立在哲學、歷史學、宗教學等學術背景下的茶信仰;而其中有關茶的審美是集精神、學識、修養、技能等諸多元素為一體的不可或缺的茶道精神組成。從陸羽開始到吳覺農先生的歷代中國著名茶人,無一不是審美領域中的大師高手。日本茶道之所以創立並在全球作為日本文化符號確立,也正是它從茶中提煉出的審美精神,故眾多茶道流派得以創建並延續至今。

我們中國人一點也不缺茶道內涵,但我們所信奉的大象無形精神,使我們往往對精神核心的抽象與集中忽略不計,這或許正因為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太豐富了吧。但這也對我們的承傳帶來諸多問題,像梨園教學一樣世代口口相傳的承傳方式是不可靠的,我們需要中國茶文化的各家流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眼下王瓊的和靜園茶修流派,便是茶文化百家中重要一家,而她的《茶修》一書則是這一流派的奠基之作,在這個基礎上完善提升精練經典化,這是完全可能的。

王瓊老師新書《茶修》正在熱銷

掃描二維碼即可直接購買

與您共讀,一生同修

灕江出版社

中國思想和文化的奔流!

傳播有知識的文學

有文化的文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