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茶道與禪道

茶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茶禪的結合,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觀。「吃茶去」、「茶禪一味」、「和敬清寂」等等,已經成為禪茶文化的經典話語。一杯茶中,禪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學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與品味。在現代語境中,禪茶真諦正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文化意義。

古人雲:茶是儒、是仁、義、禮、智、信;茶是佛,是來世凈土的精神寄託;茶是道,是樂天知足的自我心靈慰藉;茶是和,充滿著怡情溫柔,至善至美;茶是靜,充滿著清淡天和,養精蓄銳。

唐時茶的種植遍及全國各地,而此時禪風甚烈,夜間不睡不食,隻許飲茶,形成「人自懷挾,到處煮茶」的風俗,茶所具有的興奮、止渴等功能,很能適應佛教僧俗守戒坐禪的需要,飲茶成為僧徒每天不可缺少的生活大事,茶成為僧人的必需品。

唐代趙州大師三稱「吃茶去」,使得「吃茶去」成為禪林的經典公案。唐代茶聖陸羽著《茶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全面的關於茶的著作。與陸羽交好的皎然和尚,在《飲茶歌》裡兩次提到了「茶道」一詞。可以說,《茶經》確立了茶道的表現形式與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皎然則賦予了「茶道」的名稱。

茶道,是飲茶時所體現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品位,即通過飲茶來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至於飲茶的技巧、規範、品茶方法,是茶技;表現飲茶的技巧、通過文藝演出的形式再現歷史上的飲茶情景,是茶藝。

關於茶道的精神,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通過飲茶活動,可以陶冶情操,使自己成為具有儉樸、高尚道德的人。茶人以流傳千古的「和、敬、清、寂」四字來予以概括。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也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儒家倡導的「和為貴」到現在也還是中國人基本的人生倫理。

陸羽在《茶經》中指出:用來煮茶的風爐,因為是用鐵鑄成,所以是「金」;爐子放置在地上,是「土」;爐中燒的是木炭,有「木」;木炭燃燒起來,是「火」;風爐上煮的是茶湯,是「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的過程。

禪宗明心見性,使內心的對立觀念調和、化解,達到天人合一、圓融無礙的大同。禪宗的「和」有三個維度:人類自心的和,人與人的和,人與環境的和。有了心靈的和諧,才有社會的和諧;有了心靈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才有自然的和諧。

「敬」是對自己謹慎,對他人尊敬。在茶道中,對一切器皿,如裱掛的字畫、茶的道具,都抱著敬意接觸。將這種心境擴大,就可對一切事物都保持著尊敬的態度。

「清」是清潔、清廉,在茶道中指外物和內心的清凈狀態。在茶道中,保持環境的清凈是必要的。茶道中的「外露地」,是「野庭落葉鮮」式的清美如畫的外部環境;茶道中的「內露地」,是指茶室內部環境,字畫、插花、茶具的清潔。

坐在僅有幾平方公尺的茶室中,卻有居住在深山幽谷裡的感覺。不斷響起的壺中滾水聲,宛如松風吹動的大自然的天籟,心與大自然融而為一,這就是茶的三昧境,也是禪的三昧境。

「寂」是涅槃寂靜。是熄滅了心中諸般慾火之後寧靜安祥的狀態。參禪首先要去除人生的慾望。人人皆具有本來清凈覺悟之心。由於有了分別計較,產生了執著,迷失了本心。參禪悟道,就是要參破分別計較的虛幻,去除慾望,放下執著。除去慾望,放下執著後,就回到了本來清凈無染的心的原點,見到了本來面目。

「佛法存於茶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在一杯茶中感受到禪意,吃茶時吃茶,將我們的身心安住於當下,同時終日吃茶不沾一滴水,灑脫無執, 即可將生命的每一個瞬間化為永恆。「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就是「茶禪一味」的三昧。

禪是茶的升華,茶是禪的契合。禪與茶的共融,茶與禪的緣合,在於茶與禪的相通之處,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純與升華。參禪與品茶的最高境界是物我同一,平常心是道。

茶,清凈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品清凈茶,以清凈茶養平常心。佛法、禪機,人生的妙諦,盡在區區的杯茶之中了。

西廂茶會第七期繼續........

歡迎您帶著問題來,帶著滿意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