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巨虧19億 巨債纏身!昔日的PC霸主,如今英雄遲暮

曾貴為全球最大PC廠商的戴爾,如今已沒有了往日榮光。

美國當地時間2月28日,戴爾發布2018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財報數據顯示,戴爾於2018財年全年GAAP(美國公認會計準則)營收為906億美元,營收增長15%。GAAP下戴爾2018財年第四季度收入為238億美元,增長9%,但淨虧損2.87億美元(約19億元人民幣),同比擴大116%。其全年虧損21.81億美元,同比縮小25%,長期債務達454.59億美元,負債總額達1115.66億美元。

3月15日,戴爾方面向《中國經營報》記者提供的信息顯示,其GAAP的經營虧損主要是由於若乾非經常性費用,包括收購易安信(EMC)產生的收購會計處理。

IT獨立評論人孫永傑告訴記者,目前戴爾主要增長動力來自於企業級業務,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的發展,企業對計算力、存儲都會有極大的需求;戴爾的新業務在增長,但由於其花費670億美元收購EMC而背負巨額債務,重回美國證券市場後,戴爾仍需消化不斷並購帶來的巨額債務問題。

跌宕的過往

戴爾成立於1984年,由當時年僅19歲的邁克爾·戴爾在大學期間創建。英特爾前CEO安迪·格魯夫在《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一書裡面特別提到,當時還在得克薩斯大學念書的小戴爾從當地電腦零售商處以低價買來一些積壓的IBM電腦,然後在宿舍自己改裝升級,客戶直接下單,再直接賣出去,很快就賺到了錢。

憑借戴爾獨特的直銷模式,其在短短不到一年半的時間,便登上了《財富》“最受尊敬公司”榜單,2年收入便超過6000萬美元,4年便登陸納斯達克上市。

此後,戴爾一路打敗IBM、AST等企業,自2001年開始連續5年蟬聯全球PC霸主地位。美國《商業周刊》曾把戴爾列為“100名的巨人企業”第一名,成為一代傳奇。

在20世紀90年代,戴爾被認為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美國最強的科技巨頭之一。然而隨著移動互聯網興起,以及整體PC市場日益飽和、競爭更加激烈,戴爾由於過度依賴個人電腦市場、直銷模式也開始走向下坡路。

2005年,戴爾經歷了一系列的“爆炸門”事件令其形象大跌,由於筆電電腦爆炸起火,戴爾被迫召回410萬塊不合格的鋰離子電池。

繼“爆炸門”之後戴爾又出現了“換芯門”,用戶發現戴爾電腦的芯片和訂單號上面標注的不一樣,引起消費者不滿,在中國市場更是被評為“對華雙重標準”。此後的2006年,戴爾還被曝出財務數據欺詐醜聞,遭到美國市場監管部門罰款1億美元。

在公司出現一系列問題之時,戴爾公司高管還進行集體“大叛逃”,一時間,這讓戴爾集團的前途蒙上了陰影。在此期間,戴爾在美市場份額從50%直線下降,直至2006年,戴爾被惠普超越,丟失了PC霸主地位。

此後,隨著惠普、聯想等競爭對手相繼發展,沒有留給戴爾太多的時間追趕。2013年,戴爾宣布斥資244億美元私有化退市。

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2003年聯想通過主導雙模式變革,把大客戶、重要的企業客戶變成直銷模式來對抗戴爾。2009年聯想臨危,柳傳志再度出山後將發展重心回歸國內,從中國市場把戴爾、惠普擊敗,業務逐步走向全球。

戴爾經歷了創始人重新執掌、為降低成本裁員等一系列舉措之後,形勢仍然沒有好轉,同時,整體PC市場的低迷使得戴爾需要向其他業務尋求利潤。在此背景下,戴爾決定從電腦製造商向企業級IT市場方向轉型,並開啟了“買買買的模式”。

轉型的得失

在巔峰時期,戴爾的市值曾超過千億美元,而如今其市值已縮水至394億美元。在經歷危機後,戴爾通過不斷的並購,正變得越來越龐大,但仍然稱不上穩如泰山。

在不斷尋求轉變的過程中,戴爾先後收購了十多家企業服務相關公司,金額超130億美元。為了快速獲得企業服務和雲計算方面的競爭優勢,戴爾在2016年又花費了670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的企業存儲廠商EMC,當時這起並購創下了科技行業並購規模之最。

戴爾對EMC的收購也並非順風順水。收購前,就曾傳出EMC股東對收購持有異議,並購可能生變的消息。

在瘋狂的轉型並購中,戴爾逐漸債台高築,為了收購EMC,戴爾扛下了495億美元的債務,為了獲得收購資金,戴爾還轉賣了自己旗下的IT軟體等業務。另外,在整合過程中,戴爾還歷經裁員陣痛,該舉措也讓剛完成並購的戴爾蒙上陰影。

據報導,因為當時大手筆收購EMC,戴爾欠下460億美元(大約3162.7億元人民幣)債務未消化,有43.5億美元債務將在2019年到期。為了償還債務,2018年12月28日,戴爾重回上市之路。

有觀點認為,戴爾重新上市的考慮,很可能是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融資償債(收購、配件價格上漲、存儲市場競爭、美國稅改等可能加劇債務負擔);二是向市場“炫耀”轉型成功的心態(戴爾私有化以來,有了顯著的財務報表和運營提升,此時重新上市,又可讓戴爾結合行業預期抬高估值,進一步搶奪亞馬遜和微軟的雲服務市場份額)。

通過一系列並購之後,戴爾業務全面覆蓋邊緣計算、數據中心和雲領域,可為用戶構建一站式“端到端”的解決方案。

孫永傑認為,在全球PC市場持續低迷、出貨量已連續多年下滑的背景下,並購能幫助戴爾邁入快速增長的伺服器、數據存儲市場,提高其企業級業務、存儲業務競爭力。

在IDC中國企業級研究部研究總監周震剛看來,戴爾通過並購成為全球IT基礎架構領導者,但更多的還是設備提供商。

根據戴爾最新發布的財報,一些並購取得的業務有著不錯的業績表現。2018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戴爾於2018財年全年GAAP(美國公認會計準則)營收達906億美元,營收增長15%。GAAP第四季度收入為238億美元,增長9%。非GAAP下全年收入913億美元,增長14%。

其中,ISG(網絡和存儲的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集團)全年收入為367億美元,增長19%,CSG(客戶端解決方案集團)全年收入為432億美元,增長10%。VMware(雲計算公司)全年收入為91億美元,增長14%,其他業務全年收入為23億美元,增長6%。

可以看出,戴爾的增長優勢來自於以ISG、VMware為代表的伺服器、存儲業務。各項業務中,包括ISG、CSG和VMware在內的3個業務部門,全年收入均實現兩位數的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戴爾重回美國證券市場後的首份業績報告。在上述業務營收增長的背後,戴爾淨利潤依然處於虧損狀態。財報數據顯示,GAAP下戴爾2018財年第四季度收入為238億美元,增長9%,但淨虧損2.87億美元(約19億元人民幣),同比擴大116%。其全年虧損21.81億美元,同比縮小25%。

對於業績表現情況,戴爾方面回應記者稱,投資者通過non-GAAP能夠洞悉當前業務的盈利情況,而GAAP通常要求對與收購業務等相關的非現金項目計入費用。由於戴爾和易安信都是收購型公司,因此這些非現金性費用被包含在未來幾年GAAP報告中。 由於收購相關的會計分錄的非運營(非現金)性,non-GAAP報告合理地剔除了這些調整。

戴爾方面表示,2018財年第四季度的non-GAAP淨利潤是16億美元,同比增長26%。而GAAP財務數據則包含了上述非運營(非現金)項目的調整,這些調整按照不同時間段會有不同,因此沒有明確的可比性。這也是需要non-GAAP作為補充的原因,通過non-GAAP數據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時期公司的財務表現。

根據戴爾方面提供的數據,其2018財年全年的non-GAAP收入為913億美元,non-GAAP運營利潤為89億美元,淨利潤為52億美元,經營活動實現的現金流為70億美元。

待消化的債務

回到美國證券交易市場後,華爾街對戴爾給出的估值已遠不及其巔峰時期的超千億美元。另一方面,面對投資者,戴爾仍需面對債務壓力。

在孫永傑看來,作為全球老牌的PC企業,戴爾算是近幾年變革轉型力度最大的企業之一,也是轉型較為成功的企業。

但上市後,債務壓力也暴露在了財報中,戴爾2018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GAAP準則下,第四季度戴爾淨虧損2.87億美金(約19億元人民幣),同比擴大116%。另外,其長期債務達454.59億美元,負債總額達1115.66億美元。

戴爾方面表示,GAAP的經營虧損主要是由於若乾非經常性費用,包括收購易安信產生的收購會計處理。

上述財報還顯示,戴爾2018財年的無形資產攤銷費用約為61.4億美元,第四季度約為15.4億美元。

正是由於在收購之時,戴爾支付了670億美元的對價,高於EMC账面淨資產金額,所以導致其高出的部分作為不可辨認的無形資產,在未來數年間需要進行攤銷。而每年攤銷的無形資產的費用,則被記到各年度的財報中,因此將會大幅減少各年的淨利潤。

目前,戴爾還背負不少債務。2018年12月21日的財報電話會上,戴爾方面表示,自收購EMC完成以來已經償還了約144億美元的債務。預計不包括子公司在內的“核心淨債務”還剩340億美元左右。

“我們對目前的資本結構感到滿意。” 3月15日,戴爾方面向記者表示,自易安信收購結束以來,戴爾已經償還了總計約146億美元的債務,並且有望在今年再償還48億美元。

戴爾方面稱,其資本配置策略將繼續側重於償還債務,目前債務償還按照計劃正常進行,公司財務狀況健康。目前,戴爾擁有市值超過600億美元的上市子公司,包括VMware、Pivotal和Secureworks。

與此同時,戴爾方面表示,將繼續加大對研發和創新的投入,為公司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另外,有觀點認為,伺服器和存儲業務、雲計算等企業級服務業務成為戴爾的業績亮點,但這些業務的增長相較於戴爾自身還需償還的三百多億美元債務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或許戴爾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周震剛介紹,ISG主要包括原來戴爾自身的伺服器業務和收購的EMC,而這一領域戴爾已經是全球基礎架構最大的廠商了,VMware提供虛擬化軟體、超融合、私有雲基礎架構解決方案,在業界也是一枝獨秀,在全球虛擬化市場佔70%以上份額,這也是戴爾公司業務競爭力最強的部分。“用戶如果不用公有雲的話,基本上建私有雲平台很難離開VMware。” 周震剛說道。

至於CSG業務,主要是提供硬體,如台式個人電腦、筆電電腦,這塊業務主要與惠普、聯想等企業形成競爭,在戴爾的業務架構中,近年來PC營業收入佔比在下降,毛利率、收入增長不如VMware和ISG。戴爾2019財年報顯示,CSG業務收入全年增長10%,而ISG和VMware的增長數據分別為19%、14%。

據研究機構IDC發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全球個人計算設備季度跟蹤數據顯示,戴爾約佔據全球PC市場份額的16.5%,次於聯想(24.6%)、惠普(23.6%),已多年未能登頂PC市場排行榜。

“後PC時代廠商們的競爭優勢在於規模和成本,這方面聯想有優勢。”孫永傑認為,除此之外,戴爾、惠普PC業務不及聯想,這與各家公司對業務資源精力投入有關。

孫永傑表示,“惠普分拆為惠普企業和惠普公司,其中惠普企業主營伺服器、數據存儲等,而惠普公司主營個人電腦、印表機等領域,惠普公司印表機業務利潤率很高、市場份額在業內獨佔鼇頭,目前企業級業務成為戴爾、惠普發展的重點,而聯想目前主要業務收入依靠PC市場,也會投入較多的資源。”

“我們對PC業務的表現感到滿意,這項業務仍是我們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戴爾方面向記者表示,與友商相比,如果把服務、軟體和大多數周邊設備計算在內,其客戶端解決方案業務在收入和盈利方面均處於第一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