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學生最缺的一項能力,原來從出生就能開始培養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到國外求學,但是他們對國外課堂水土不服的問題也逐漸凸顯。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新聞:“中國學生在澳大利亞大學批判性思維課程上大比例掛科”,“美國教授說:他們幾乎不知道怎樣去分析,很難完成分析思考和寫作的基本要求”。

撰寫學術論文,課堂討論、演講,與教授有效溝通,正成為中國留學生普遍面臨的三大難題。為此,掛科、無法完成學業被退學的事件也屢有發生。

為什麽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面臨這樣的問題呢?其背後的原因正是一種能力的缺失——批判性思維能力

為什麽中國學生缺少批判性思維

我們先來看一下中美兩國中小學課堂的差異。這兩個典型的例子經常被提及。

第一個例子是關於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孔融讓梨”。當美國老師跟學生講述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之後:

有的學生就會說他不喜歡孔融,他這麽做對別人不公平,剝奪了其他兄弟選擇和表現的機會;

有的學生說孔融可能不喜歡吃梨才給自己挑一個最小的,但不喜歡吃就直說,討巧地編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虛偽的;

還有的學生講孔融的推理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為他說年紀小應該拿小梨,他比哥哥年紀小,所以應當拿小梨。然後又講年紀大應當拿小梨,他比弟弟年紀大,所以他應當拿小梨。

我們看到美國的老師會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質疑故事本身的合理性。

第二個例子是在一個中國的課堂上,有位老師跟全班學生講“灰姑娘”的故事,講完後,一位學生問老師,午夜鍾聲響起,魔法消失了,灰姑娘所有的東西都變回原樣,為何水晶鞋卻沒有變回原樣呢?當時老師卻讓學生不要胡思亂想,說考試就是按照課本知識來考的,否則拿不到分。

可以看到,這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背後蘊含的教學理念和目標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美國的課堂,學生不僅可以向老師提問,也可以質疑和挑戰教材本身,與同學交流、討論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老師和教材絕不是學生們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孩子更多的思考,不盲從權威,養成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在中國的課堂中,老師的職責是傳授一種標準答案給學生,而學生的義務就是照單全收,這樣才能在考試中獲得更好的成績。挑戰和質疑並不受歡迎,課堂討論的形式也並不多見,或者有時候被認為是無意義的。教學的目標是通過標準化的考試,來篩選出那些能將標準答案記住的更多的學生。

這意味著向所謂的“權威”服從的學生才被認為是好學生,他們受到大人的喜愛也享有更多的資源。而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將受到懲罰。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就受到束縛。

等到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的時候,自然不習慣課堂討論和互相提問的課堂方式,在十幾年的應試教育之下,中國學生早已經習慣了“學習就是獲取正確答案或者標準答案”的課堂模式,如果課堂上始終沒有直接給出一個標準答案,那他們便覺得無所適從了。

為什麽我們需要批判性思維

我們一直在說批判性思維,究竟為什麽它這麽重要,難道“老師給出標準答案,我們記住“這種模式有什麽不對嘛?我們這麽多年在這種教育模式下走過來,不也活得好好的嘛?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究竟什麽是批判性思維。

很多人都在提這個名詞,但是很少人知道它的準確含義。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對個人的思維進行系統訓練後,能夠對問題、論述、證據等進行辯證性的思考,從而提出或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態度。

批判性思維用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說法就是,如何去判斷事物的真偽。批判性思維需要我們具有把事物的表現和其本質區分開的能力。

“批判性思維”聽起來有些負面,好像就是刻意去反駁或者凡事都批判。但其實批判性思維指的是保持一種客觀中立的態度,謹慎地運用推理,去斷定一個信息是否為真的能力。

它使得一個人能夠始終保持獨立而理性地思考,不會盲從附和或者盲目相信權威,對信息抱有審慎的態度,懂得發現和分析問題。這樣更能做出理想的判斷及選擇,並能得出經得住考驗的結論。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在現實生活中和網絡上都會接觸到大量的、撲面而來的信息,我們需要從這些繁雜的信息中去偽存真,篩選、思考和判斷出哪些信息對我們來說是可靠的、真實的、有用的。做出選擇判斷和思考的有效方法和過程,就是批判性思維。所以,批判性思維,它不僅跟學術,也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為什麽我們的父母經常會被老年養生文和電信詐騙所欺騙呢?這其實也是他們缺少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和方法,盲目追捧所謂的權威和專家,缺乏刨根問底的追問精神有一定的關係。

我們要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定,都需要因為我們需要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它們的本質,這個過程都伴隨著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維。

比如,有人會說在懷孕生產的時候,如果打了無痛針就會腰疼。這個觀點是不是可靠呢?那我們要進一步分析:

打無痛針是不是導致腰痛的唯一原因,是不是因為產後虛弱也會導致腰痛呢?如果不打無痛針,生產之後就一定不會腰痛呢?得出這個結論的作者有沒有可靠的數據分析來源呢?這樣會更好地幫助我們去判斷這個觀點的可靠性。

總之,在我們在得到一個信息的時候,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問問自己:

這個信息傳播的目的是什麽?

為什麽會得出這個結論?

有什麽證據支撐嗎?

證據的來源可靠嗎?

還會不會有其他的可能性呢?

這是訓練自己提升批判性思維的一種方式。

美國中小學課堂

如何訓練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期待我們的傳統課堂有迅速的改變不太現實,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美國中小學課堂的形式,將這種批判性思維教學的理念融入我們的生活和親子互動遊戲中。

以下列舉了5個美國中小學課堂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常見方式:

01.

fact & opinion(事實&觀點)練習法

Facts and Opinions是美國課堂從幼兒園開始就經常會做的一種練習。給小孩一句話,一段文字,甚至一篇文章,讓他們區分,這是一個事實,還是一個觀點?

看個例子,你馬上就能明白 ...

左邊——冰淇淋很好吃 (這是一個事實)

右邊——冰淇淋通常是用牛奶製品做的(這是個觀點)

Fact(事實):就是能被證明是真還是假的一段陳述。(比如,企鵝走路搖搖擺擺)

Opinion(觀點):表達一種信念、感覺、看法的陳述,觀點是參雜了個人偏好和情緒的,是無須證明的(比如,我覺得薄荷巧克力冰淇淋最好吃)

我們之所以要區分是事實和觀點,是因為我們說話、寫文章、做研究,做很多事情的時候,要學會用事實,而不是觀點去支撐你的論點,這是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

日常訓練法:父母和孩子也可以做類似的小練習。比如學齡前兒童可以根據日常生活製作表格,制定“事實”和“觀點”,讓孩子去判斷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

比如:

我家住在9號樓。(事實)

我喜歡更喜歡吃意面,不喜歡吃麵包。(觀點)

我比我妹妹個子高一些。(事實)

學齡兒童可以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學著去判斷哪些文章側重於陳述事實,哪些其實更側重於表達作者的看法。

02.

便簽閱讀法

在美國一些閱讀課堂中,老師常用 “便簽閱讀法”來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通過這六個角度,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強化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1) 建立聯繫

這讓我想起了……

這和……有關

我想起了……

2) 問問題

我在想……

為什麽……

什麽是……

3) 做推理

從文中,我可以推測出……

這個概要讓我知道……

我猜想......因為……

4) 做預測

我預測……

我覺得......會要發生......因為……

5) 閱讀理解

我在想……

我注意到……

在這一段裡……

6) 做評價

在我看來……

我喜歡/不喜歡……

我同意/不同意……因為……

這六個基本的思考方向,每一個角度用一種顏色的便簽紙,比如建立聯繫用粉色,做出預測用綠色,寫下閱讀過程中的想法。

這種形式為閱讀增添許多樂趣,因為五顏六色的便簽能刺激孩子們的視覺和神經感官,讓他們樂於閱讀,這也能幫他們實現自我管理,促使自己去思考和深入理解文本,並把所思所想記錄下來。這樣也便於老師和家長看到孩子的思考過程,並給予及時的反饋。

這種閱讀法看似有些艱深複雜,適應和熟練以後,就會變成孩子一種自然而然的閱讀思考方式。

日常訓練法:家長和孩子讀繪本,這種便簽閱讀法也可以嘗試一下。具體怎麽操作呢?

以"建立聯繫"為例,當孩子讀完書中的一段後,讓孩子停下來思考,回憶剛才讀的內容。然後有引導性地問孩子有沒有想起一些相似的經歷,並讓他們用粉紅色的便簽把想法記錄下來。有孩子可能會寫: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老師。這本書裡面的老師會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起唱歌,我的老師也會這樣做。“

再來說說怎麽"做預測"。家長和孩子一起讀第一頁,讓孩子猜猜看後續情節,並把想法寫在綠色的便簽上。比如,孩子讀到“小兔彼得找不到媽媽了”,孩子可能會說:

“小兔彼得很傷心,很驚慌,它不知道該怎麽辦。”

“小兔彼得哭了一會,鼓起勇氣,決定開始找媽媽。”

“小兔彼得向他的小夥伴求助,一起尋找媽媽。”

對於學齡前還不會寫字的兒童,家長可以從這六個方面進行提問,然後用彩色便簽寫下孩子的想法,貼在書上,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想法是被重視的,也了解了這種閱讀法的思考方式。

慢慢地,等孩子的閱讀書寫能力有所提高,就可以在閱讀時使用不同顏色的便簽邊閱讀邊思考記錄。這六個思考方向能幫助孩子更高效深入地理解文本,教孩子學會縝密全面的思考,而且不容易有遺漏。當看完一本書,把所有的便簽收集起來,代表孩子閱讀時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也是批判性思維的雛形。

03.

紀錄片激發思辨

在美國高年級的課堂上,老師們會播放一些精心挑選的簡短紀錄片,與其他短篇故事、詩歌和文章一樣,短紀錄片可以激發討論、辯論、思考和寫作,並且給學生們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角度。這些紀錄片往往有一定深度,值得不斷地被挖掘和探討。

老師會根據電影或者紀錄片的情節,問學生們,有哪些地方讓孩子們有所思考,或者收獲了什麽?

除此之外,老師還會把孩子們分成兩組,類似辯論賽正反兩方一樣。

整個過程中老師只是稍加引導,而不會幫助孩子們得出結論,更不會告訴孩子們什麽才是正確答案。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從具體的事件和情節出發,可以讓孩子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不一定最後一定要得出什麽具體的結論,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孩子培養思辨的能力。

日常訓練法:不僅是紀錄片,對於學齡前兒童,動畫片也可以成為很好的探討、思考的素材。

比如動畫片小豬佩琪裡面有一個情節:剛下過雨,佩琪很想去跳泥坑。這個時候可以問問孩子,你是怎麽看的?如果你是小豬的媽媽,你會同意讓小豬去跳泥坑嘛?為什麽同意?為什麽不同意? 如果小豬去跳了會怎麽樣?不跳會怎麽樣呢?

父母可以從多個角度去引導孩子回答,比如小豬的自主意願,情緒,跳泥坑的安全性,是不是會弄髒,弄髒了怎麽辦……

也可以選擇和孩子反方面的觀點,類似辯論的形式,給出自己的觀點。

最後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和你的觀點都有合理性,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最重要的是你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

04.

persuasive writing勸說性寫作

勸說文寫作與國內的 “議論文寫作”較為相近,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提出觀點的同時,給出充分的論據,來確定其觀點的正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從而達到讓別人信服或接受其觀點或看法的目的。

一篇勸說性文章通常包含以下四個步驟:第一,提出觀點。第二,認真思考,擺出論據。第三,嚴密論證,以支撐觀點。 第四,通過以上的說服論證,最後一步表達最終的結論。

之前介紹的課堂討論大多停留在口頭,而寫作是將孩子們的思維嚴密化落在紙面的重要方法。

日常訓練法:如果孩子要求買一件比較貴的玩具,那你可以讓他寫出或者說出他買這件玩具的原因,證明買這件玩具有哪些必要性,列出一二三條原因和支撐這些原因的論據。告訴孩子如果他能說服你,就滿足他的需求。通過這種激勵方式可以讓孩子熟悉勸說性寫作的方式。

05.

時事熱點分析

在美國高年級的課堂上,時事熱點事件也會被帶入課堂。同學們可以各抒已見,除了熱點事件本身,各大媒體對熱點事件的報導,也成為討論的對象。老師們會讓學生對比分析《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各大媒體,對比同一事件的報導,以及報紙的排版方式。同媒體實際上會有各自的偏向性,這需要學生們學會辨別哪些是事實,而哪些是偽裝成事實的觀點,並嘗試分析作者背後的動機。

日常訓練法:批判性的思維的應用,不僅僅是為了做題,更是與日常生活以及社會現象相互聯繫的,要真正讓孩子學以致用。我們的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時代,一些時事熱點話題,不只是和其他成年人的專屬話題,跟我們的孩子同樣可以聊一聊,而且是用一種和成年人對話的態度,開放交流的心態進行討論,有時候孩子的觀點可能會給你帶來很多驚喜。

比如前段時間的,四川某中學食堂食品問題事件。可以跟孩子討論一下:

為什麽會發生這樣的事件,原因是什麽?

國外學校怎麽做的?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有差別嗎?為什麽?

你認為怎麽預防這種事件的發生?

各個媒體的報導是從什麽不同的角度來寫的呢?觀點有偏頗嘛?

作者用了什麽事例來證明他的觀點?他的論證充分嗎?他的假設靠譜嗎?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不一定只在課堂,在家庭中,在親子互動中就可以開始開展了。在孩子幼年時期就為他提供批判性思維的土壤,相信他在未來的學業和生活中都能因此而受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