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學科學教育的出路之我見,教師和家長薦讀

新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強調課程性質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而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式學習、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現在新版科學課本已經實施了一個多學期,不知廣大一線科學教師的感覺如何?有沒有達到新版課標的預期教學效果呢?學生的學習效果又怎樣?

新版課標的課程內容包含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技術與工程等四大領域,作為小學生,把這些所有的知識、技術和相關實驗操作都掌握了,就能說是成功的科學教育嗎?我認為並不是這樣。這些隻解決了“是什麽”這個問題,而科學教育的核心,應該是要讓學生帶著興趣、主動地探究“為什麽”。這個“為什麽”不應該是從書本上來的,而應該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驗證、研究出來的。

之前的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課本第一個單元,提出科學家的工作以如下步驟展開:提出問題、做出猜測、尋找證據、得出結論。當然,在提出問題之前,還會有觀察。這應該就是科學的研究模式了,不但可以解決“是什麽”,還可以解決“為什麽”。然而我們的孩子們掌握得又怎樣呢?

我們常常說,教育教給學生的不應該只是知識和技術,而應該是思維。根據百度的解釋,思維最初是人腦借助於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思維以感知為基礎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繫和規律性,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思維對事物的間接反映,是指它通過其他媒介作用認識客觀事物,及借助於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已知的條件推測未知的事物。思維的概括性表現在它對一類事物非本質屬性的摒棄和對其共同本質特徵的反映。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除了邏輯思維之外,還有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頓悟等等思維形式的存在。這麽長一大段看下來,可以發現思維是很複雜的過程,肯定不是簡單的教知識、教技能就能教會的。那麽我們應該怎樣“教思維”呢?

也許“教思維”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麽困難。我認為,如果能讓學生真正地、主動地去體會、實踐科學研究的過程:觀察、提出問題,做出猜測,尋找證據,得出結論,學生的思維就會接近真正的科學思維了。

讓我們來看看學校裡的情況吧。首先,我們的孩子們是怎樣觀察的?他們觀察植物、動物和其他物體的機會有多少?就拿最常見的植物舉例吧,觀察一顆樹。孩子們在學校裡有沒有機會認真地、仔細地觀察一棵真正的樹?孩子們一學期能觀察幾種植物?更不要提動物。每一位孩子都有觀察植物、動物的機會嗎?於是我想問,如果剝奪一位科學家進行科學觀察的權利,他還有機會做科學研究嗎?我們是否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研究課標、備課、設計課程、設計教學環節、設計課堂導入的趣味性上,而忽略了孩子們對大自然的好奇才是他們最初的科學學習欲望的萌芽。

可能有人會說,每個班級的學生太多,一位老師怎麽可能帶領五十多位學生遵守秩序去觀察。那我就想問問教育相關人士,你們想過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嗎?這難道不應該是需要下功夫研究、探索、解決的問題嗎?為什麽大家都隻把精力放在研究“怎樣教”上面,不去想想應該創造怎樣的條件給學生,多研究研究讓他們“怎樣學”?

我們再來看看提出問題、做出猜測、尋找證據、得出結論這幾個步驟。其實我們的孩子們都是很聰明的,如果老師善於啟發他們思考問題,他們是能夠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的。也許有的問題並不是有效問題,但也是他們思維的小火苗。我想問的是,學生提出了問題,然後呢?老師和學校有沒有提供足夠的條件去支持學生做出猜測、尋找證據呢?

可能有人又要說了,每個班級學生太多,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有主動探究的機會。作為一位才疏學淺的普通人,我能想到的辦法,就是老師在學校的組織下組建學生社團,在社團活動時間,將學生在課堂上、生活中提出的問題作為課題,引導學生們進行研究。這是純粹的研究,是孩子們自己帶著興趣、好奇和探究的欲望想去進行的研究,是孩子們與這個世界真正的對話。這樣的研究不是為了參加比賽,不是為了考試加分,也不是為了給學校、給父母爭榮譽。如果真的能做到這樣純粹的研究,我們會較少地再見到為了參加“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活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環球自然日”和名目繁多的機器人比賽、創客比賽等,為了完成比賽任務,愁眉苦臉的老師和學生,看到的會是帶著真實的研究成果去展示、去參賽,展現自己真正實力的老師們和孩子們。當然這樣的社團不可能給每一位孩子提供相同的研究條件,這就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做出努力,我們怎樣才能盡可能地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做科學研究的條件和權利?

如果以上我提出的問號們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那麽新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的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課程性質,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式學習、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課程基本理念,絕對是可以實現了。我們不要總是被動地學習課標、努力實現課標。而應該創造性的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達到課標要求。課標不應該控制住教育者的頭腦,教育者應當運用開放的態度、靈活的思維、先進的理念,創造性地對待課標。

再說說作為人的獨立思想。之前看到新聞,說國外的一些大學教授,發現中國留學生會考試,但不會寫論文。寫的論文沒有自己的思想,最多只會研究他人的思想。說實話看到這樣的新聞我一點都不覺得奇怪。反思一下我們的基礎教育,我們給孩子們提供過多少獨立思考的機會?這個問題往大了說,也不單單是教育的問題。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裡,談到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對中國人思想的影響深入骨髓,不了解儒家,難以將西方的教育思想融入有著儒家思想的中國教育,難以將科學教育深入研究下去。西方的科學教育基石是不同於國內的,照搬照用,只能浮於表面,難以學到精髓,更難以教會孩子。

看來往大了說比較複雜,有點不切實際。那麽我們來思考這樣幾個比較容易理解的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門的管理者,我們的創造力、創新能力、批判思維能力、水準是怎樣的?我們有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還是說大多數時候只會相信書本,或者人雲亦雲?我們每年有過幾次發表自己的獨立思想?比如現在,你正在看的我寫的這篇文章,你有沒有勇氣像我這樣直接指出教育的種種問題?我們國家的文化缺少批判性思維,我們的老師缺乏批判性思維,我們又怎麽可能教會孩子批判性思維?我們的老師缺乏獨立思想,只會學課標、聽長官的話,我們又怎麽可能教會孩子擁有獨立思想?有多少老師和學生“盡信書”,又有幾個老師和學生能真正做到“盡信書不如無書”?

然而反思之後我們還是要拿出做實事的精神來,怎樣在困難重重之下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我認為我在上文提出的科學研究社團就是一條可行之路。科學的研究,不是僅僅研究課本、研究某些書,或者研究專家教授的研究結果。觀察、提出問題、做出猜測、尋找證據、得出結論,最後的結論需要研究者用一系列的科學研究步驟、科學的數據、現象去支撐。這個過程就是孩子們進行研究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也是他們經過成千上萬次的研究和獨立思考,最終形成自己獨立思想的過程。如果孩子們真的能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次次地做完整的科學研究、記錄,我們就不用發愁他們不會寫作文了。因為他們通過閱讀、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科學記錄這一系列的過程,能夠具備寫長篇研究論文的能力。

說到這裡稍稍偏個題,其實不只是科學,如果一個孩子喜歡音樂、美術、體育、語文,都可以通過科學研究的方法去研究一個和藝術相關的問題,和體育相關的問題,和語言相關的問題,從而在唱歌、畫畫、打籃球、背古詩的時候,體會人對藝術的靈感、對力量的追求和對語言的感悟。

從今天起,不要再找班級人數太多、教育經費不夠這樣的借口,有問題都能解決,關鍵看我們願意不願意去解決、有沒有足夠的決心去實現、是否具備足夠的社會責任感、時代精神去改進我們的教育。希望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反思我們的教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