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劍橋大學教給我的第一課:安靜的課堂是好課堂嗎?

文 | Leo Chan

回想一下,以前在內地讀書的時候,課堂上的情景是怎樣的?

老師在黑板面前滔滔不絕地說話?還是老師會經常和學生一起討論知識,引導學生思考?

學生們鴉雀無聲地坐著聽課?還是積極地交流各自的想法?

在內地讀書,學習都是單向式學習,只是由老師講,學生乖乖地坐著聽。

這是否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呢?

我認為高效的學習方法應該是多方向的。

除了從老師到學生這一個管道外,學生也應該有機會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想法。

除此以外,學生和學生之間在課堂內也應該要有管道互相交流,而這就是多方向學習的意思。

這一次,我想分享給大家的是我在劍橋大學數學教育碩士上的第一節課:Talking to learn and learning to talk (討論學習與學習討論) 。

何謂傳統式課堂?

傳統課堂就是內地通常的教學模式,老師在黑板面前講解,學生坐著乖乖地聽。

很多人都誤解這是中國獨有的教學模式,但其實英國在很多年前也是采取這一種模式的。

如果你問一些現在大約七十歲以上的英國退休人士,他們以前在中學的時候也是用這種模式上課的。

為什麽後來英國不再採用這一種模式?

因為之後有很多教育研究發現這一種模式有很多壞處。

這一種傳統式課堂在教育理論稱之為”Initiation, Response and Feedback”,簡稱為“IRF”。

它的意思就是,整個課堂上的環境都是全部由老師來控制的,只有老師才是主動,其他人都是被動式接收資訊。而這一種傳統式教學已經在很多國家實行了幾十年。

你可能會聽過一種比較通俗的稱呼: “Chalk and Talk”。

意思就是課堂內老師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字,然後說話講解,僅此而已。

傳統式教學有什麽好處和壞處?

我先說一下好處。

這一種教學的好處在於,如果應用在比較艱深的內容上,由老師作主導去講解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明白。

那麽壞處呢?

第一,這種教學模式會把老師變成知識的唯一來源,而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現代教學模式講求學生也可以是知識的來源之一,這一點之後會詳細講解。

第二,老師和學生之間會缺乏討論,未能有知識和思維上的碰撞和辯論。

第三,學生在這種模式下只會被動地接收資訊,並沒有給予機會被引導作不同方向的思考。

何謂現代式課堂?

學者Alexander認為現代的教學重點在於對話,

需要透過結構性和層層遞進的問題和討論達到教學目的(Structured, cumulative questioning and discussion)。

因此現代式課堂也被稱為對話式教學(Dialogic Teaching) 。

那麽問題就來了,很多家長知道對話式教學是好的,那麽他們就簡單地認為,我只要問孩子問題,孩子回答我,這樣就是對話呀。

例如,家長問,”5乘以4等於多少? “

孩子回答,”20 “。

這就是對話呀。老師和學生也可以這樣的對話,不是嗎?

很多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也是問問題,然後學生回答,他們就覺得這就是對話式教學。

其實很多老師也不知道”對話式教學“當中的”對話“可以分為很多種,為了方便讀者理解,我概括地把他們分成4種。

先旨聲明,這4種對話模式並不是我發現的,我沒有這麽厲害,哈哈~~

我是綜合兩位學者Barnes和Mercer的研究,把它們展示出來。

似懂非懂才是關鍵

剛才提到的例子其實是屬於第一種對話,當老師問問題,學生馬上能夠回答,這一種對話稱為”Presentational Talk” (演講式對話)。

這一種對話的特色在於學生其實已經明白了當中的概念,他們可以具有邏輯地把答案展示出來。

這一種對話通常會用在複習上,因為可以明確地檢查學生是否牢固地掌握知識點。

但這一種對話的壞處在於它根本沒有讓學生思考,因為學生本身已經明白了這些知識點,而只是需要把答案具有邏輯地表示出來。

我在文章開端已經提到過,多方向的學習並不只限於老師與學生之間,在現代對話式教學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是極其重要。

因此第二種和第三種的對話都是屬於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

你有沒有試過和朋友討論事情的時候,大家的觀點都不一樣,但大家都只是純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沒有批判或分析別人的觀點?

我認為這一種對話在朋友吃飯的時候特別常見。

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都在自說自話。

大家都只是說出自己的觀點,然後說別人不對,但沒有說出具體和有說服力的原因。

這一種對話都是屬於競爭性,當中並沒有任何合作性質。

這就是第二種對話,稱之為”Disputational Talk” (爭議性對話)。

在課堂中,如果老師並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們討論,很多時候學生們的討論便墜進了這一種對話模式,這樣對於學習並沒有太大好處,因此在課堂中的討論很多時候視乎老師自己本身的功力有多高。

有些人讀到了這裡便認為,那麽如果大家互相同意對方的觀點,是不是就可以了?

如果學生們只是簡單地同意大家的觀點,無論其他人說什麽,我都同意,這一種對話也是缺乏批判性思考的。

大家只是分享同一個觀點,或者把論點不斷累積和疊加上去,但說的都是同一個分析角度。

簡單來說,我覺得這樣的對話有一點和稀泥的感覺。

而這種對話稱之為”Cumulative Talk” (累積性對話)。

現在要介紹最後一種對話了。

各位家長們,有時你們教授小孩子知識的時候,有沒有發覺小孩子嘗試解釋答案時有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

小孩子們說出了一些東西,但有一點猶豫,不知道他們回答的對不對,而他們展示的答案也並不完整。

家長們這個時候就會覺得,孩子們根本不懂,有些家長甚至開始發脾氣,抱怨為什麽這麽簡單的東西孩子們都不懂。

容許我抖膽地說一句,其實不懂的是家長。

其實這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才是現代對話式教學的精華和關鍵。

因為處於這一種狀態的孩子其實正在努力地思考和組織資訊,在他們的腦袋中其實有很多分析和評估的過程正在進行中,而這正是對話式教學想達到的目的。

孩子們可能正在嘗試一種新的想法,他們正在把資訊和意念作出不同的組合,嘗試找出一種模式,而這正是他們有一點猶疑惑或者似懂非懂的原因,因為他們正在嘗試理清一些想法。

了解我教育理念的讀者都知道,我從來不希望把答案告訴學生,我希望能夠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找尋到答案,而這一種對話式教學就是關鍵。

這樣的對話稱之為”Exploratory Talk” (探索性對話)。

進行這種對話需要有一種良好的土壤和環境,容許孩子們犯錯和創新,而提供這樣的土壤和環境正是家長們的責任。

這種對話模式並不只是應用於老師與學生之間,也可以應用於學生與學生之間,在我的課堂中,我會給予學生們討論的時間,而我希望達到的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有這一種探索式的對話。

每一位學生也會有自己的觀點,大家會互相聆聽,但大家也會互相問問題,互相挑戰大家的想法,但挑戰想法的同時也會給出具體的原因和論點。

在討論的過程中,大家互相尊重,而且樂意互相分享,大家會嘗試希望達到一個結論,但最後就算大家不能一致地達到一個結論也沒有什麽大不了,大家可以互相不同意對方的觀點但必須理解和尊重,這樣才可以做到”和而不同“。

你可能會認為,花了這麽多時間討論也沒有達成一致的觀點不就是浪費時間嗎?

英國教育很多時強調的並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是一個批判性思考的過程。

在這一個過程中,老師是一個輔助的角色,這正是與傳統式教學最大的分別。我會問一些問題引起大家的討論,主導討論的方向,但我通常並不會武斷地說你這樣是對的,你這樣是錯的等等。

學生為先還是老師為先?

可能會有家長認為,現代對話式教學法雖然是好,但並不適合中國的國情。

因為英國每一班的人數只有大約30人,內地每一班的人數可能達到60人甚至70人,在課堂內讓學生討論會很容易讓場面失控。

那麽我想反問一個問題,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避開它還是面對它?

英國教育選擇的是面對困難。

身在英國的華人都會知道,英國的學生通常是比較活潑,或者負面一點說就是頑皮。

我認為管理英國一班30人的難度和控制內地一班70人的難度相差不會太大,重點是在於老師有沒有受過這一種管理課堂環境和學生行為的訓練(Behaviour Management)。

很多人以為當老師只需要有學科知識便可以了,但在英國並不是這樣的。

除了學科知識以外,老師們也會在另外兩個範疇內重點受訓。而這兩個範疇就是教育理論(Pedagogy)和管理學生行為。

管理學生行為並不是用老師高高在上的姿態和權威,高壓式地控制學生。這在英國是行不通的。

“管理學生”和“控制學生”是兩種不同的層次。

管理學生行為是需要有很多溝通技巧和心理策略。之前我甚至看過一些書是教老師如何管理學生行為的,這在英國老師範疇內是一門專業。

從結果倒推是危險的做法

這個時候家長們可能會另有一個疑問,既然英國的教學方法理論上是比較高效,那麽為什麽中國學生的成績還是在世界性測試PISA上名列前茅?

甚至我聽過有家長認為因為中國學生的成績好,所以中國的教學方法是最好的。

我認為從結果倒轉推論是一種危險的做法,因為很多時你看到的只是表象,而且當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結果。

以下的這個例子並不是我原創的,而是導師在課堂上提出的。

請看看以下兩張圖片。

如果單從圖片上所佔的面積來看,螞蟻是比大象更大,那麽我們可以從此推論螞蟻比大象更大嗎?

如果你還不太明白我的意思的話,我再告訴你一個故事。

Peter住在挪威的深山裡,他有兩個兒子,Jack和Andrew。

Peter對兩名兒子說,”我給你們兩個一個星期的時間,你們到深山裡砍樹吧。”

但有趣的是Peter給Jack的是一把斧頭,但給Andrew的是一把電鋸。

Jack用斧頭需要2小時才能砍一棵樹,但Andrew用電鋸只需要1小時。

Andrew每天工作8小時,其余時間他會看看書,到河流游泳,或者在河邊畫畫,甚至到深山其他地方探險或者看風景,而且他一周隻工作5天,周六和周日都不工作。

Jack是一名非常努力的人,他每天工作14小時,而且一周工作7天,並不休息。

最後,Andrew帶了40棵樹回家,Jack帶了49棵樹回家,Peter看了結果之後留下了一句,”看來用斧頭砍樹比電鋸更好。”

我不知道Andrew和Jack長大後誰的成就會更高,或者誰會生活得更加快樂。

我想帶出的訊息是,教學方法是影響考試結果的其中一個因素,而並不是唯一的一個因素。

我希望讀者們看教育的時候,用一個比較理性和科學的角度去看,而不是憑個人的感覺來判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