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關於抑鬱的認知很可能是錯的

  人們對抑鬱症患者有一種固有的認知:「他們看待世界是悲觀的」。彷彿他們的帶著一個有色眼鏡看待世界,把原本五彩斑斕的世界蒙上的灰塵。

  那麼「抑鬱有好處嗎」?

  或許還真有!

  如果你有接觸抑鬱的朋友,或者作為心理諮詢師接觸過抑鬱的來訪者,你可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他們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時,顯得有些誇張,彷彿一丁點小事令他們有非常強烈的負面感受。

  在診斷手冊中也強調, 患者的情緒低落不能歸因於現實中的重大事件。換句話說,抑鬱在很多人心目中,難免會被看作是「小題大做」。

  「我覺得周圍人都看不起我」

  「周圍人?真的嗎?」

  我們開始質疑他們的想法,甚至把這些想法冠上「非理性認知」的標籤,試圖改變他們的想法和信念。

  可是,或許,他們的想法才能加符合現實,過於樂觀和浪漫的反而是我們。

  ————我是充滿乾貨的分割線————

  很多人都對抑鬱傾向的人有偏見,聞抑鬱而色變,全然不去分辨什麼是抑鬱情緒,什麼是抑鬱症,歧視那些看起來內向,時常「掃興」的人。

  這是完全不合理的。

  雖然嚴重到了抑鬱症的程度的人是絕對需要就醫的,但在正常範圍內出現抑鬱傾向,反而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好處。

  不信?那就看看下面的這個心理學實驗。

  1979年,阿洛伊(Lauren Alloy)和艾布拉姆森(Lyn Yvonne Abramson)做了一個實驗,他們邀請到了一群抑鬱程度不同的大學生,並將他們分為輕度抑鬱和不抑鬱兩組。

  實驗的內容就是請兩組學生判斷,當他們按下一個按鈕時燈是不是會亮,而結果顯示,輕度抑鬱的大學生比不抑鬱的大學生做出的判斷就是要更準確。

  驚到了沒有?這還沒完吶!

  隨後兩組學生又做了兩次對自己整體表現的自我評估,一次沒有反饋,一次有反饋,而結果又是輕度抑鬱的大學生做出了更準確的評估。

  嗯……你心裡是不是在想:這一定不是真的,一定是僥倖!

  是嗎?那我們再試一次。

  兩組學生又在完成任務後立刻和一段時間後評估他們的表現,同樣,又是輕度抑鬱的那組給出了更準確的評估。




  於是,根據實驗結果,阿洛伊(Lauren Alloy)和艾布拉姆森(Lyn Yvonne Abramson)提出了抑鬱現實主義(depressive realism)的假設。

  雖然抑鬱傾向的人總是被認為看問題更消極,但抑鬱現實主義認為,這種消極可能使他們看問題更準確,那些積極樂觀、絲毫不抑鬱的人反而看問題是有偏差的。

  之後的大腦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也證明了,抑鬱症患者對正面和負面社會事件的因果歸因比非抑鬱參與者更準確。

  到此為止,這個效應已經得到了全面綜合的證據。

  不止是你大腦經歷了一場海嘯,心理諮詢業也經歷了一番動蕩。

  認知行為療法(也就是CBT)的理論也因此受到了一些質疑。CBT是心理諮詢中主流的技術流派,也是美國唯一可以進入醫療保險的技術,它認為抑鬱的人是因為看待問題是非理性的,因此需要將之矯正至理性、客觀的程度。抑鬱現實主義(depressive realism)的假設一度動搖了CBT的理論基礎。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一理論仍然存在不少爭議。主要有以下三點:

  (1)抑鬱與非抑鬱的人在「評價自我」和「評價他人」上時有顯著不同

  在我們提到的阿洛伊和艾布拉姆森的實驗中,研究者發現:抑鬱的人評價自己沒有偏見,評價他人卻更積極;而不抑鬱的人評價自己更積極,評價他人卻沒有偏見。

  (2)抑鬱與非抑鬱的人在評價「公共場合參與者的思想」不同與對自我的評價

  抑鬱的人比不抑鬱的人在評估「公共場合參與者的思想」時顯得更消極。

  (3)在時間上,抑鬱者對自我準確的評價是不穩定的:

  抑鬱的人對自己的評價雖然在剛結束的時候更準確,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會更消極;而不抑鬱的人雖然一開始並不準確,但過段時間就修正了。

  總之,抑鬱的人的觀點在總體上並不一定準確。但需要我們十分注意的是,他們也並不是矯情或「小題大做」,相反他們在某些時候、某種程度上比我們更能看到真相。希望大家能在今後的生活中辯證運用這些效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