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敢保證,看完這篇文章你明天一定不會賴床


1905電影網專稿 今天你吃早餐了嗎?對於每天忙於工作,一早醒來躺在床上,想著能多賴床一分鐘就願意躺著不動的你而言,似乎早餐變得格外奢侈。很多人已經習慣了“brunch”(早午飯),卻忘記了兒時母親嘴裡那句,“小孩不吃早餐會變笨的”。

 

美食家蔡瀾曾在專欄裡寫,“熱愛生命的人,一定早起,像小鳥一樣,他們得到的報酬,是一頓又好吃又豐富的早餐。”

 

近期,有部國產紀錄劇集,就試圖喚醒大家對早餐的愛。——《早餐中國》



這個劇集請來了《舌尖上的中國》的總顧問沈宏非和總導演陳曉卿,作為本片的總顧問。


《舌尖上的中國》的總導演陳曉卿作為本片的總顧問


不過,與《舌尖上的中國》中力求每一幀精致華美不同,它更追求真實和接地氣。劇集中,不是每個烹飪者都能在廚房中工作,能擁有非常講究的廚具。它沒有在追求美食的來源,而是用更簡潔的拍攝和剪輯方法,將短小精悍做到了極致。



視頻很短,每集只有5分鐘的時長,短到很難直接去定義它是一個“劇集”。

 

視頻拍得也很精致,它隻說這些食物,和這些食物的烹飪者。同時,導演又非常克制,對於每位烹飪者背後的故事點到為止,沒有刻意去放大和煽情。

 

當然,35集的《早餐中國》並不是完美的,雖然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但主要還是集中在福建、貴州、廣東三地。與此同時,介紹的早餐也多是肉食,尤其很大部分是動物的內髒。



如果一定要給《早餐中國》找一個關鍵詞,一定是,“市井”。

 

《早餐中國》裡每一家飯店都不高調,藏在各種奇怪的街道小巷中,很像你小時候經常買早飯的路邊店。店裡的客人都是老顧客了,有的人甚至從小吃到大,這些味道對於他們來說,都是記憶。



正是如此,《早餐中國》是想讓觀眾沉浸在市井人物的生活之中。

 

吃什麽?


嗦粉,可能是每個湖南人最不能捨棄的儀式。在中國,自古就有“南粉北面”的說法。

 

每天清晨起來,能嗦一碗熱氣騰騰的粉,才能有勁做一天的工作。而且,在南方很多城市,吃米粉必須用“嗦”,意思是米粉好吃到讓人上癮。

 

要不,先來一碗湖南肉絲粉?



這是一家開了十多年的老店,從沒有招牌門面,到如今生意火爆的小店,靠得是店家夫妻對口味的高要求和堅持。

 

原湯是這碗粉是關鍵的靈魂。用土罐燒製4到5小時的豬後腿肉,澆注在一碗熬製十幾個小時的豬骨原湯粉上。那個香味,簡直令人“欲罷不能”。



而且,嗦粉非常講究,一定要趁著熱氣騰騰的時候吃掉,講究“一燙頂三鮮”。辣椒、蘿卜、豆角都加一點,那麽可以盡情開胃來嗦。

 

說到開胃,當然少不了貴州凱裡的酸湯粉。

 

湯同樣是這碗粉最關鍵的底子,但是它的精華在於“酸”。店鋪老闆每天早上4點就起來,第一時間就是熬一鍋酸湯。



貴州人吃粉,比湖南還要更特別的一點。


他們吃粉必須要就著蘸水碟裡的西紅柿醬才行。西紅柿醬得用西紅柿和青椒熬製而成,加上適當的香蔥、辣椒面和折耳根,然後夾一筷子粉,蘸一下蘸水,酸湯粉獨一無二的層次感。



如果粉還不過癮,那麽來一份福建福安的水煎包。

 

水煎包講究皮脆,油煎的同時澆上涼水,保證皮脆。老闆說,這個水煎包一定要用柴火燒,這樣燒出來會有柴片的香味,跟一般的煤氣完全不一樣。




吃水煎包和嗦粉不一樣,一定要有耐心。食客們拎著塑膠袋,盯著煎鍋在線等。先來後到的講究,在吃的面前還是暫時放下吧。


那個像極了小時候,站在街邊買早餐的你我。那時候,店主大媽還會叫喊著,“排隊啊,別插隊!”

 

《早餐中國》就是在搜尋著這些形式多樣,口味各異的美食,它不講究多麽誘人的品相,而是食客和食物之間,味道的關聯。這種味道不僅關聯了一家店,而且還連接起了你和故鄉。

 

怎麽吃?


《早餐中國》其實採用了最流行的“探店”模式,攝影組常常問當地居民,平時都去哪裡吃早餐。

 

這種“僅此一家”的街邊早餐店,和那些“全國連鎖巨頭”不同,更是多了一些人情味。

 

一家早餐店,持久力混熟了,點單落座,都能和老闆嘮幾句家常。在《早餐中國》中,最抓人的不是那種食物的多汁誘人,而是在於當地人在吃餐點時,感染人的表情。



很多人都在視頻裡說,我從小孩子的時候就開始在這邊吃了,吃到現在。這是食物背後的人間百態。

 

在《早餐中國》中,拍攝者的生活也是紀錄片重要的一部分,除了製作早餐的過程,他們個人的生活也被巧妙融入其中。

 

水煎包店的老闆每天隻營業到11點,剩下半天都是用來陪伴辛苦多年的妻子。他說,“兩個人就一起做煎包啊,這是我最浪漫的生活”。



對於他們來說,做早餐不只是簡單的生存手段,而是去創造生活的儀式。

 

在每一集的結尾,都會展現屬於每個老闆自己的那首“單曲循環”。


美食、故事、人生感悟穿插其中,仿佛一道道普通的早餐美食,都變成了一位老街坊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劇集裡,每個人說著方言,吃著早餐,似乎食物成了我們與生活最交融的媒介。

 

一直都說,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那麽如果當美食加上愛,又有誰能拒絕呢?

 

為什麽吃?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從《人生一串》到《早餐中國》,一部又一部的美食紀錄劇集成為了爆款。



誠然,對於美食,中國人有著特殊的情感。從來都不止是為了溫飽,更多是情感的延伸。

 

正如《人生一串》的旁白所說:“所有的美食吃到最後,如果僅僅是食物,它可能都有點寡淡,余味不足。一定要吃出人味,吃出情意來。”



其實,美食類記錄節目,從《舌尖上的中國》到現在,已經經歷了近7年的時間。中間一直湧現出大批各色各樣的美食類節目。但是,大多數節目只是走了“舌尖”的套路,無法給觀眾最直接的人情味。

 

甚至不少節目,在複製“舌尖”的時候,也是片面地植入人情味,但無法真正將情感放入其中,最後呈現給大家也只會是味如嚼蠟。


《舌尖上的中國》的人情味使其成為爆款


但是《早餐中國》和《人生一串》這類美食節目,它們沒有《舌尖上的中國》那麽“大”,只是簡單聚焦在某個時間段中,用簡單的文案去勾勒這種時段食物給食用者的氣質。

 

這類節目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以獨到的文化眼光,緊貼百姓生活的紀錄視角,近而去將我國的飲食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紀錄片用一種超越味覺的生活,去將食物投射進生活。

 

我們總說“人間煙火”,美食類紀錄片只有把人融入進去,那食物的味道自然就會溢出熒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