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豬周期新挑戰:肉價已連續低迷兩年 賣一頭豬虧140元

  持續時間加長 波動幅度擴大

  肉價低迷:“豬周期”遭遇新挑戰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俊毅

  豬周期,即生豬價格周期性的波動。本輪豬周期,除了周期持續時間拉長,波動幅度加大外,也創了養殖持續盈利歷史最長和最高的紀錄。同時,盈利周期越長意味著產能調減速度越慢,豬價處於下降通道的時間越長。未來,為了穩定豬肉價格,維持正常生產節奏,仍需進一步完善調控手段,建立統一的市場分析預警體系,調控進出口貿易,合理引導豬肉消費習慣——

  7月1日,北京新發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收據豬每公斤批發均價為14.4元,比2016年7月1日的21.8元大幅下跌了33.94%。全國豬價自2016年6月份轉入下降通道以來,已低迷了整整兩年時間。

  周期波動幅度大

  “每賣一頭豬,要虧140元。以往這種情況一般隻持續3個月左右,這次都持續半年了!”7月1日傍晚,湖北省蘄春縣振農實業公司董事長胡基政對經濟日報記者說。胡基政存欄生豬6000頭,一般養到115公斤左右就出欄。今年5月份豬價最低時,每出欄一頭豬,就要虧300元。“我國豬周期出現了不少新變化。持續時間拉長,波動幅度加大。”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訊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增勇說。

  豬周期,即生豬價格周期性的波動。按照農業農村部監測的全國集貿市場豬肉價格測算,自1994年6月份以來,我國豬肉價格波動經歷了6個完整周期:1994年6月份至1996年6月份、1996年7月份至1999年5月份、1999年6月份至2003年5月份、2003年6月份至2006年5月份、2006年6月份至2009年5月份、2009年6月份至2014年4月份。6個完整周期持續時間分別是25個、35個、48個、36個、36個、59個月。

  目前所處的第7輪豬周期始於2014年5月份,2016年6月份到達波峰後進入下降通道,到2018年6月份,已經持續50個月。價格上漲通道時間累計為26個月,下跌通道時間已經持續24個月,上一輪周期上漲通道時間為28個月(2009年6月份至2011年9月份),下跌通道時間為31個月(2011年10月份至2014年4月份)。第六、第五、第四、第三個周期生豬價格波動幅度分別為73.4%、90.2%、50%、27.4%。在前三輪豬周期中,豬價從最低點上漲50%分別用了15個月、11個月和22個月,從最低點上漲至峰值分別用了16個月、11個月和27個月。本輪豬周期豬價從最低點上漲50%用了25個月,上漲至峰值則用了27個月。此外,本輪豬周期在2016年5月份創20.45元/公斤的歷史最高水準,曾連續9周高於20元/公斤,2016年6月份進入下降通道,2018年春節過後豬價快速、持續下跌,今年5月份豬價創2011年以來最低。

  除了周期持續時間拉長,波動幅度加大外,本輪周期也創下養殖持續盈利歷史最長和最高紀錄。朱增勇告訴記者,從2015年6月份開始生豬養殖進入盈利期,2016年豬價屢創新高,生豬養殖收益處於歷史最高水準,自繁自養養殖戶出欄一頭115公斤的肥豬盈利水準在800元以上。2017年豬價雖然下滑,但生豬養殖年均盈利每頭仍在300元以上,盈利狀態一直持續到2018年2月份,連續31個月保持較好盈利水準,上一輪周期持續盈利期僅22個月。“盈利周期越長意味著產能調減速度越慢,豬價處於下降通道的時間越長。”

  形勢變化是主因

  豬周期出現不少新特點,農業農村部豬肉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首席分析師張學彪認為,原因在於近年來各方面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最大的變化是我國生豬養殖環保門檻大幅提高。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水汙染的防治行動計劃》《關於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相繼實施,生豬養殖環保門檻大幅提高。張學彪調研發現,建設一個4000頭能繁母豬的規模養殖場,環保投入高達2000萬元。

  環保門檻的提升,同步抬升了資金門檻,導致生豬養殖產業加速整合,適度規模生產逐漸成為主流。盡可能擴大對生豬產業鏈條控制,已成為各大規模企業的共識。本輪周期除了溫氏、牧原等養殖龍頭企業擴大產能外,新希望、大北農、雙胞胎等飼料企業也向產業鏈下遊的養殖環節布局,“公司+農戶”或者“公司+合作社+農戶”成為主要擴張模式。

  建種豬場和擴繁場、糞汙處理都需要巨額資金。以雛鷹農牧“公司+農戶”模式為例,欲加盟的養豬戶必須建有每年至少出欄1000頭的合規圈舍,這樣的豬舍投資至少需要100萬元。此外,無論哪種模式,加盟的養殖場還需按每存欄1000頭2萬元的標準交納保障金。“一般養豬戶沒有這種經濟實力。”胡基政說。

  產業加速整合和龍頭企業加速介入,顯著提升了我國生豬生產效率。上一輪周期每頭能繁母豬一般能產有效仔豬大約15頭,本輪豬周期則提高到了20頭左右。因此,雖然限養區和禁養區豬場大量拆遷,能繁母豬存欄較2013年高峰期明顯下降,但在規模企業擴張的推動下,2017年全國生豬產能就開始溫和恢復。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豬肉產量恢復性增長了0.8%,擴張產能則在2018年集中爆發,導致今年二季度豬價快速持續下跌。

  調控手段需完善

  豬價大起大落,嚴重擾亂了豬肉生產,影響了城鎮居民的生活,放大了經營風險,妨害農民可持續增收。業內專家認為,要減輕豬周期的負面影響,還需完善調控手段。

  建立統一的市場分析預警體系,是完善調控手段最重要的一環。“我國不缺少統計數據,問題在於數出多門。發改委、農業農村部、統計局等不同管理部門數據口徑都不同,應盡快建立科學、準確、權威的生豬市場價格分析預警體系。政府部門要加強對飼料、人工、流通、疫情等直接影響生豬價格波動因素的監控,對能繁母豬、仔豬和育肥豬存欄量變化以及生豬養殖成本效益實行實時監測,並組織專業人員隊伍分析研判,及時通過各種媒體發布,引導養殖戶正確認識市場走勢,合理安排生產,有效規避市場風險。”朱增勇說。對企業和養殖者擴張生豬產能,尤其是東北等熱點地區擴張產能,應適度引導。比如,可將東北地區由生豬產區轉變為豬肉深加工區,避免產能過度擴張對其他地區生豬市場造成衝擊。再比如,可大力推進生豬電子化交易平台建設,在提供交易便利的同時,形成合理的價格指數。

  進出口貿易調控則是調控手段亟待健全的另一環。2011年至2013年,我國豬肉及生豬產品進口量持續穩步增加,冷凍豬肉累計進口157萬噸,超過1995年至2010年進口量的總和。2016年進口豬肉更是高達160萬噸,超過了2011年至2013年的總和。除2016年外,大量國外豬雜進口均高於凍豬肉進口。豬肉及生豬產品進口對國內市場的衝擊越來越大。比如,2013年和2014年豬肉進口保持高位,延長了國內豬價在谷底徘徊的時間,拉長了養殖戶虧損期,加劇了產能非理性調減幅度,導致下一輪周期豬價的暴漲。“在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飼料剛性成本高於國際市場的情況下,國家要完善豬肉及相關產品進出口調控機制,適度控制進口,避免國外豬肉及製品低價傾銷對國內市場的衝擊,同時要擇機鼓勵豬肉出口。”張學彪如是說。

  豬肉消費習慣也需要引導。美國冷鮮肉消費佔豬肉總消費的三分之二以上,我國隻佔20%。“活豬運輸不僅大幅增加了運輸成本,還容易導致疫病大範圍擴散。冷鮮肉運輸成本低,利於保障肉質,便於產銷區間供需調節。”朱增勇建議政府頒布具體政策和措施,引導、鼓勵冷鮮肉生產、銷售,引導國內消費習慣從熱鮮豬肉變為冷鮮、深加工豬肉。

  除此之外,業內專家認為,政府有關部門應繼續致力於提升我國生豬養殖規模化、自動化水準。目前,美國年出欄5000頭以上養殖戶佔比已達91.2%,我國年出欄500頭以上養殖戶佔比才44.9%。張學彪調研發現,大規模養殖戶全程參與養殖、屠宰、加工和銷售各個環節,出欄生豬每公斤售價一般比中小養殖戶高0.5元,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大約80%的養殖戶由於規模小,需要通過經紀人、中間商才能銷售,沒有市場話語權,經營風險要大很多。

  “生豬養殖過度保險容易導致產能過度擴張,要避免過度補貼導致新的生產失衡。”朱增勇說。

責任編輯:李彥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