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澶淵之盟:和與戰背後的宋遼戰略邏輯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國之間的決定性妥協。這份合約的簽訂,雖然被後世的很多人所不齒,卻在當時發揮了比較積極的作用。但產生合約的過程絕非一帆風順,而宋遼雙方在整個過程中所折射出的戰略邏輯差異,也值得後人去一探究竟。

全力反撲的遼國

北宋早期同遼國多次爆發了爭奪幽雲十六州的戰爭

1004年的秋季,遼國出動大軍全力攻宋,並揚言要奪取河北全境。宋朝方面在得知契丹鐵騎來犯後,舉國嘩然。不少人建議宋真宗逃往金陵或成都躲避遼軍鋒芒。只有寇準堅定地主戰,並用宗廟社稷為由,逼迫宋真宗前往一線迎戰。自宋太宗北伐後,兩國間最大的規模的戰役打響。可歷史卻在這一刻開始向很多人看不懂的方向發展。

此戰遼國的主要目的在於奪取“關南之地”,徹底掌控燕雲十六州。蕭太后和遼聖宗也為此集合了全國兵力,立志要畢其功於一役。

遼國為這次戰爭而進行了大規模的總動員

首先被集結起來的是遼聖宗的直屬禁衛軍--皮室。這些人從過去耶律家族的直屬腹心演變而來,享有最好的裝備和馬匹。同時配備弓箭、戰錘、騎槍和腰刀的他們,是混搭了東亞和內亞風格的具裝騎兵,總兵力約為三萬人。平時負責衛戍工作,開戰時聽從皇帝號召集結。宋朝對這支騎兵非常忌憚,將其稱為遼國皇帝的爪牙,每次遭遇都要事先想好針對戰術。

遼國皇帝直屬騎兵形象

但僅靠皇室的直屬部隊,不可能佔領整個河北。所以遼聖宗還動員了自己的各級封臣,讓這些地方貴族也趕來參戰。接到詔令的各部立刻征召部隊,趕往皇帝指定的集結地點。

裝備精良的遼國皇帝直屬部隊

第一批趕到的部隊是契丹人的部族軍。他們都是地方上的大小貴族,前者負責本族領地的衛戍工作,後者則以傳統遊牧形式生活。平時這些部族由各自的頭領管理,從事放牧、征戰、狩獵活動。等到皇帝需要時,就以部族武裝為部門,完成必要的動員工作。他們的武器全部由自己出資,所以在經濟條件的限制下素質難免良莠不齊。

正在騎馬狩獵的契丹貴族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契丹領主會將特別優秀的戰士收編為自己的私甲部隊。那些強悍的封建主可以擁有千人規模的私甲,普通小領主則可能只有幾十人規模。這些封建領地內的精英,平日就充當領主的侍衛,戰時則和領主一起衝鋒陷陣。

地方上的大小貴族部隊 是遼軍的主體部分

最後到達的是從東北各地趕來的奚人、渤海人以及西部邊區的黨項等部族。按照遼國的五京制度,這些人都屬於遼國皇帝治下的屬國軍。平時在各自領主下過著內部自治生活,戰時也要按照命令去貢獻封臣的義務。

早期的黨項人也是遼國的屬國軍力之一

以上全部人馬,在相當於今天北京城的遼國南京集合。當地的契丹駐軍和幽雲漢人部隊也已經等候多時。總兵力約有20萬人,稍作休整便直奔宋朝轄地。

正在集結地休整的遼國軍隊

瀛洲攻防戰

宋軍在之前同遼國的交鋒中 僅有10%的勝率

面對來勢洶洶的遼軍,北宋朝廷嚇得魂飛魄散,前線宋軍也是膽戰心驚。在宋太宗與遼國的兩次大戰結束後,雙方又進行了大小80多次戰役。宋軍隻贏得了有屈指可數的幾次戰役。不足10%的勝率,讓他們沒有半點自信。

面對遼國的來襲 宋朝大部分官員覺得無力抗爭

於是,宋軍選擇堅守不出。同時緊急征調附近的威虜、保州和河東等地駐軍去進攻燕雲,期望分散遼軍的兵力。可遼國方面早就有了防備,執行圍魏救趙計劃的宋軍,被燕雲各地區的留守漢軍給輕鬆擊退。同時,以騎兵為主的遼軍也快速推進到瀛洲城下,開始打造攻城器械。他們決心一鼓作氣地推平這座困擾契丹多年的要塞。

幽州等地的遼國漢軍 大體上還保持著五代遺留下的風貌

但遼國當時掌握的手拉式拋石機技術,並不能快速撼動宋軍把守的城池。由於是騎兵為主的軍隊,隨軍快速機動的機械裝備往往不能做的很大。加上手拉式拋石機本身的技術限制,讓遼軍工兵的火力還是不夠威猛。所以,對城市的攻堅還是需要士兵的肉身來完成。

奉命參戰的奚人部隊,接到指令充當先鋒的指示。前排的舉盾步兵,扛著雲梯前進。他們身後則是全身披掛甲的重裝弓箭手。這些依仗著一身品質不錯的盔甲來抵擋守軍射出的箭矢,同時也不斷向城頭傾瀉自己的複合弓火力。最後面的遼軍工兵,也不時發射石彈來打擊城頭的宋軍。

普通手拉式拋石機的射程和威力都不夠遠

宋朝守軍立刻將投石機調整好角度,對著遼軍的砲兵陣地射去。由於地理位置的劣勢,遼軍無法很好地校準宋軍的火力點,宋軍則能很好地瞄準遼軍的陣地。在幾輪隔空交鋒後,遼軍的工兵被迫後撤。失去火力掩護的奚人步兵,也就立刻被城頭床弩的火力壓製。他們自下而上發射的箭矢,也對佔據高出的守軍效果不佳。擁有城垛作為掩體的宋軍,在對射中具有明顯的優勢。依靠這種守城的天然便利,防禦者打退了遼軍的第一波進攻。

拋石器對射中 城裡的宋朝守軍佔據優勢

當天夜裡,遼軍摸索出城牆的射擊死角,順勢在城下砌起土丘。遼聖宗親自擂鼓助威,使得遼軍士氣重振。遼軍也將部隊中的預備隊投入戰場,用充足的人力確保掩護火力的連續性。守軍不得不躲在懸掛的木板和城牆背後躲避恐怖的箭雨。奚人的步兵有乘機發動進攻。他們把鑲鐵盾牌頂在身前和頭頂,瘋狂的衝上土丘。利用宋軍被拋射壓製的機會,將雲梯架上城頭。

在城頭嚴防死守的宋朝守軍

宋軍只能以石塊和滾木往下狠砸,並將提前煮沸的熱油也全部傾倒下去。奚人的部隊因為密集部署在各處土堆附近,被滾木直接掃倒一片。很多人被沸油淋遍全身,接著受到守軍火攻。不得不倉皇結束了第二輪攻擊。

遼軍此後圍攻瀛洲十多天,都因為沒有技術優勢而停滯不前。考慮到自己封臣的感受,遼國皇帝也不可能讓他們在超出服役期限後繼續冒此巨大風險。所以,遼聖宗只能選擇繞過瀛洲,繼續朝南方進軍。

遼軍對瀛洲的圍攻非常不成功

主帥之死

遼國的精銳重裝騎兵

11月25日,遼國部隊趕到了德清的駐軍附近。宋軍沒有想到對手會放棄瀛洲,冒著補給被卡死的危險繞道。結果,匆匆列陣的宋軍只能在野戰中直面強敵。

他們將長矛手頂在第一排,在後方部署大量的弓弩部隊。對面的遼軍則派出全部騎兵組成攻擊力量出戰,數萬騎兵從三個方向夾擊宋軍。先是正面的輕型機車兵騷擾,使用打了就跑的騎射戰術對付長矛手。他們不斷射出的密集箭雨,將很多沒有頭盔和護肩的宋軍士兵射殺。宋軍的回擊卻無法傷害到這些全身披掛護甲的“輕型機車兵”。

不斷被遼國騎兵削弱的宋朝步兵

戰鬥打到中午,宋軍計程車氣逐漸被消磨殆盡,陣型不可避免出現松動。左右兩翼的遼軍終於等到了期待已久的戰機,皮室軍和領主的私甲兵全力催動身下戰馬衝鋒。兩翼的攻擊縱隊如鐵錘砸朽木般,迅速嵌入了缺乏肉搏部隊的宋軍陣線。一些騎兵的長槍折斷後,又拔出腰間的長刀砍殺。很快就將宋軍的步兵截成兩半,只有少量部隊突圍成功,其餘人不是戰死就是被俘。

不久,遼軍又殲滅了駐扎在澶淵附近的通利軍,徹底掃除了來自側翼的危險。通往澶淵的路線就這樣被打通了。

遼國的精銳重裝部隊 最終衝破了宋軍步兵的陣線

連戰連捷的遼國人士氣高漲,很多契丹貴族開始琢磨逼宋朝割讓整個黃河以北作的領地,作為為他們參加此次遠征的報酬。但一個突發的意外,還是給了他們當頭一棒。當他們開始攻到澶淵時,作為主帥的蕭撻凜前往一線陣地觀察軍情。不料,自己被宋軍發現,隨後非常意外的死在了床弩射出的重型箭矢之下。

恰巧,宋真宗在當天趕到了前線。此消彼長之下,宋軍計程車氣開始觸底反彈。由於雙方都沒準備和對手來個魚死網破,博弈就從戰場轉移到談判桌上。

宋朝守軍使用的床弩

外交上的思維異同

宋真宗對於進行戰爭始終抱有抵觸情緒

既然要談判解決問題,雙方就要斟酌彼此間的籌碼與底線。誰先摸清楚對方的底牌和思維邏輯,誰就是談判桌上的優勝者。否則,空有嘴炮轟炸也無法靠口水獲得利益。

宋軍雖然因皇帝蒞臨而士氣高漲,但指揮官和皇帝本人都對未來持悲觀態度。畢竟,區區10%的勝率擺那兒,沒人覺得可以展現多少自信。痛定思痛的宋真宗,還給特使下達了這樣一個意思:只要遼國同意不要宋朝割讓土地,多少錢都不是問題!

正在視察自己領地的契丹貴族

遼聖宗本人也對此和談充滿了的憂愁。作為一個需要為臣下謀取利益的君主,如果能獲取黃河以北的所有土地,那麽自己就是耶律阿保機和耶律德光那樣的王朝英雄。但這也意味著他不得不分封一批功臣。比如戰死主帥蕭撻凜,就可以為長子謀得一塊新的私人領地。可是沒有一個君王願意看到貴族的封地膨脹。實力過大的封建領主,在日後很容易成為威脅皇權至上的危險分子。

當時有不少契丹貴族已經出現了腐化現象

所以,遼聖宗其實非常不願意讓宋朝割讓黃河以北的土地。他還特別留意到,不少契丹領主因統治了過多的編戶齊民,而漢化為自己領地內的小皇帝。尤其是那些在燕雲有封地的領主,都不約而同出現了腐化跡象,武德已遠不如耶律德光的時代。當年和契丹人大打出手的沙陀貴族,就因為類似的進程而最終失去一切。遼聖宗顯然不希望自己的帝國也因此被腐蝕蛀空。

遼國治下的五京分布

於是,雙方在互相試探中發現,原來大家對土地問題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剩下的部分就是宋朝每年該給遼國以多少金額的貢賦。

起初,宋朝想拿出價值不高的銅錢作為歲幣。可長期與內亞經商的契丹貴族,對貨幣價值的認知,早就更新到了銀本位階段。對於東亞官營壟斷經濟下,可以大量超發的銅幣,毫無興趣可言。所以,遼國使臣就直接要求宋朝進貢真金白銀或有價值的實物。

宋真宗時代的銅錢

宋朝方面又只能無奈提出每年20萬兩的份額。可遼國卻覺得收獲太少,要求加價。使者只能將遼國的回復報告給宋真宗,後者再次給出批示,表示一百萬量以下皆可。

但使節帶著更新後的指示出發前,又被主戰派的大臣寇準攔住。他告訴使者,就有皇帝的詔書也不能讓歲幣超過30萬兩。否則就下令將其斬首!好在契丹人對每年20萬兩白銀+10萬匹絹布的價格滿意,使節才算是逃過一劫。

相比銅錢 契丹貴族對真金白銀更有興趣

澶淵之盟簽訂後,遼聖宗很快將讓契丹貴族撤出漢地,並重新制定了“藩漢分製”的一國兩治政策。契丹領主在遼國南京地區的封地,開始期大幅度減少。直到最後,整個漢地完全由出身自漢人的流官進行管理。當地也恢復了原本的郡縣製傳統,儼然成為了遼國境內最大的特區。契丹人雖然失去了南京的封地,卻也如遼聖宗所願那樣延緩了武德的衰退。哪怕後來打不過崛起的女真,也不會有輕易投降的怯懦之舉。

正在騎馬狩獵的遼國蕭太后

至於宋朝方面,對澶淵之盟的最終結果也有一番耐人尋味的反應。當使者帶著合約返回,心虛的隻用三個手指告知皇帝結果。宋真宗誤以為每年要繳300萬歲幣,覺得有些太多了。然後卻又表示,能把這件事情辦成就行了。

當使者告訴皇帝只要30萬歲幣時,宋真宗竟然大喜過望,並對使者大肆獎賞!後世很多人將澶淵之盟視為宋朝重大的恥辱,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澶淵之盟已經是非常不得了的外交勝利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