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慢性萎縮性胃炎,肝胃不和,脾虛的診斷、治療方法


一、慢性萎縮性胃炎,肝胃不和證的診斷依據、論治方法:

主證:胃脘脹痛;噯氣頻作;嘈雜反酸;脈弦。

次症:胸悶;食少;大便不暢;舌質淡、苔薄白。

證候確定:主症第1項加其他主症1項或次症2項以上。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嶽全書》)加減。

藥物:柴胡9g、香附9g、川芎9g、陳皮9g、枳殼9g、炒白芍15g、甘草3g、厚樸9g、蘇梗10g、雞內9g。

二、上消化道岀血,脾虛不攝證的診斷依據、論治方法:

主症:吐血黯淡,大便漆黑溏薄;病情反覆,面色蒼白。

次症:頭暈心悸;神疲乏力;納少;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證候確定:主症2項加次症2項。

治法:益氣健脾,養血止血。

主方: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合歸脾湯(《濟生方》)加減。

藥物:黃芪30g,黨參15g,白朮12g,當歸10g,白及12g,阿膠9g(烊化),仙鶴草12g,陳皮6g,甘草6g。

三、胃下垂,中氣下陷證的診斷依據、論治方法:

主症:脘腹重墜作脹;食後、站立、或勞累後腹脹益甚,平臥可減輕;神疲乏力;食少納呆。

次症:頭暈氣短;形體消瘦;大便溏薄;脫肛、崩漏、腎下垂;舌淡,有齒痕;脈緩弱或濡細。

證候確定:主症2項加次症2項或主症第1項加次症3項。

治法:補中益氣,健脾強胃。

主方: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合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加減。

藥物:黃芪15g,人蔘15g,白朮10g,炙甘草6g,陳皮6g,當歸10g,升麻3g,柴胡3g,糖20g,桂枝6g,白芍12g,生薑6g,大棗15g,枳殼9g。

四、幽門螺桿菌感染,胃絡瘀血證的診斷依據、論治方法:

主症:胃痛如刀割或針刺,痛有定處;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澀。

次症:痛勢較劇,痛徹胸背;按之痛甚,食後痛甚,夜間為甚,嘔血或黑便史。

證候確定:主症2項加次症2項。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主方:失笑散(《太平惠民合劑局方》)合丹參飲(《傷寒論》)加減。

藥物:五靈脂10g(包布),生蒲黃9g(包布),丹參15g,檀香5g,生大黃6g,三七粉3g(沖服)。

提醒:上述所提到的治方僅供參考,患者不得擅自用藥,如要用藥須諮詢醫生。

筆者微信:ysejk643 ,有問有答。以上內容圖片摘自網路,侵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