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慢性肝炎不能拖,分成五型來治療

悅讀中醫

每天

11:30

推送最新鮮的

中醫藥權威精品知識

喜歡,就為我標星

慢性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個重要病理過程和臨床類型,主要由HBV、HCV及HDV引起,其中以慢性活動性肝炎臨床表現較突出,治療難度較大,其病理機制十分複雜,尚難期望通過某一種特效藥物獲得解決。所以很多慢性肝炎的患者就只能無可奈何地拖著。

不過,經過幾十年的臨床探索與研究工作,中醫積累了治療慢性肝炎的豐富經驗。今天就將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的尹常健教授對慢性肝炎辨證分型論治的概況介紹如下。

慢性肝炎

1

肝鬱氣滯型

主症:本型多見於慢性肝炎輕度,多表現為肝經自病的癥狀與體征,肝功可無明顯異常,臨床可見肝區隱痛,兩脅撐脹,脘腹脹悶,消化獃滯,疲乏無力等。體征可見肝臟輕度腫大,質地可無明顯改變。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弦或弦細。

治法:疏肝解鬱,理氣調中。

方葯: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2g,杭白芍9g,川木香6g,青皮9g,陳皮9g,枳殼9g,佛手9g,甘草3g,石花15g,川芎6g,香附15g。水煎服,日1劑。

加減:脅痛加元胡、絲瓜絡;胃納差加烏梅、木瓜、炒三仙;兼有鬱熱者加胡黃連、龍膽、敗醬草、生梔子仁;ALT升高加茵陳、赤小豆、丹參;噯氣腹脹,朝寬暮急者加藿香梗、香櫞皮、大腹皮。

2

肝鬱脾虛型

主症:本型多見脅痛腹脹,胃呆納少,腹脹,便溏,肢體困重無力,甚或疲憊酸楚,或有面部及下肢浮腫,小便清長。檢查可見肝腫大,肝功多有異常,以濁度升高為主,或A/G倒置明顯,舌淡,苔薄白,脈沉緩。

治則:疏肝健脾,培土益中。

方葯:柴芍六君子湯、歸芍異功散或逍遙散等均可加減應用。柴胡12g,杭白芍12g,黨參9g,茯苓15g,蒼朮、白朮各15g,薏苡仁30g,青皮、陳皮各9g,木香6g,砂仁9g,甘草6g,大棗5枚。水煎服。

加減:浮腫明顯者加仙人頭、扁豆皮、黃芪皮、澤蘭、車前子;胃納差,伴嘔吐者,加半夏、青竹茹、生薑;浮腫久治不消,或消而復腫,肝功損害,A/G倒置者,加用補腎藥物,以脾腎雙補為法,如熟地、黑豆、菟絲子、魚鰾膠珠、冬蟲夏草、枸杞子,久服可收良效;長期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者,多為脾陽不振,清氣下陷為患,可加用升麻、白朮、黃芪、粉葛根,仍不應,可考慮加乾薑、附子等溫化之劑。

3

肝膽濕熱型

主症:本型多見於慢性活動性肝炎,為肝膽濕熱交爭,鬱滯於中焦不化,症見脅痛口苦,咽乾舌燥,渴而不欲飲,頭暈目眩,胸脅痞悶,噁心厭油,食少而腹脹(呈持續性)或有煩熱,午後低熱,周身沉重乏力,大便黏滯惡臭,排便不爽,小便混濁色黃,並有臊味氣重。舌紅,苔黃厚而膩,肝功多異常,黃疸指數可有升高。

治法:清泄肝膽濕熱,升清降濁。

方葯:二金東加味:茵陳24g,連翹9g,海金沙12g,荷梗12g,雞內金9g,礬鬱金9g,通草6g,薏苡仁30g,胡黃連9g,竹葉9g,蒲公英15g,甘草3g,焦梔子9g。水煎服。

加減:偏於熱盛者加川大黃、黃芩;偏於濕盛者加蒼朮、冬瓜仁、苦參;噁心厭油或嘔吐者加寒水石、陳皮、藿香、生薑;血清膽紅素升高者加田基黃、車前草、礬鬱金、茵陳倍量、赤小豆;午後低熱者加銀柴胡、黃芩、胡黃連;肝功明顯異常,ALT升高者加板藍根、敗醬草; HBsAg(+)加蟬蛻、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明礬、青黛等。

4

肝腎陰虛型

主症:本型多見於慢性肝炎,病久及腎,子令母病所致。除脅痛、腹脹、疲勞等癥狀外,常伴失眠、多夢、心悸、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無力,時有五心煩熱,口乾舌燥。查體可見肝脾腫大,舌紅少苔,脈沉弦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

方葯:一貫煎、歸芍地黃丸、滋水清肝飲等。藥用沙參15g,麥冬9g,石斛12g,枸杞子15g,白芍15g,生熟地黃各15g,菟絲子30g,楮實子15g,青皮6g。水煎服。

加減:偏於腎虛,腰膝酸軟無力,五心煩熱,夢遺滑精,目無所見,以歸芍地黃東加五味子、生龍骨、生牡蠣;偏於陰虛者,虛煩易怒,少寐易驚,婦女月經不調,加補肝煎;以失眠多夢、心腎不交癥狀為主者,以天王補心丹、何首烏延壽丹為主。陰虛陽亢,上實下虛,頭脹頭暈,目生金花,上方加桑麻丸(黑芝麻30g,桑葉9g)。

5

氣滯血瘀型

主症:本型多見於慢性肝炎後期,或早期肝硬化,臨床可見兩脅痛著(部位局限),煩躁易怒,面色晦滯,口唇色絳,舌下青筋暴露,面有赤痕爪縷,或有齒衄、鼻衄,婦女有月經不調等。形體消瘦,乏力少神。查體肝脾可明顯腫大,質韌或硬,可見肝掌,蜘蛛痣,脈弦數或沉澀,呈正敗邪實之徵。肝功可見重度損害。

治法:舒肝化瘀,活血軟堅。

方葯:舒肝化瘀東加減:柴胡12g,白芍12g,馬鞭草30g,三棱9g,莪術9g,龍膽6g,川大黃6g,生牡蠣30g,鱉甲30g(先煎),射乾9g,大棗5枚。水煎服。

加減:瘀血不散,結於脅下,每多見有低熱,可加胡黃連、白薇、十大功勞葉,無濕象者可加沙參、生地黃;鼻衄、牙衄者,多為血熱妄行,可加炒生地黃、茜草根炭、生側柏葉;脾亢,白細胞減少,血小板低,周身皮膚可見瘀斑,脾臟腫大明顯者,可加生瓦楞子、水紅花子、雞內金粉(沖)、鱉甲(先煎半小時再下諸葯),大棗5枚;脅痛不移(有少數病人脅痛如指肚大小,範圍局限,固定不移),多為死血作痛,可適當加入破血通絡藥物如炒水蛭、山甲珠、劉寄奴、凌霄花、路路通、絲瓜絡、王不留行等;正氣虛弱,機體衰微,應攻補兼施,上方可隨症加入黨參、茯苓、白朮、甘草、黃芪等扶正葯,不可一味玫伐,以防損傷正氣;瘀去大半而止,續以丸藥緩圖,丸劑取效雖緩,但其攻堅、消瘀、消積之力強,1日多次服用,效力持久,為瘀證善後治療之大法,臨床常用化堅丸:三棱30g,莪術60g,西紅花30g,生大黃90g,共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日3次,以利為度。亦可用水紅花子丸,二甲化瘀煎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