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劉講中藥「牡丹皮」:主治身體惡寒發熱,中風抽搐痙攣,驚風!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今天給大家講講中藥材牡丹皮」

牡丹皮

為毛茛科多年生落葉小灌木植物

牡丹的根皮。

主產於安徽、山東等地。

栽培者多在秋季收穫,除去鬚根、外皮,

趁鮮濕時剝去木心,曬乾。

生用或炒用。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

歸心、肝、腎經。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應用】

1、用於溫熱病熱入血分而發斑疹,及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證。

本品能清熱涼血,以去血分鬱熱而收化斑、止血之效。常與犀角、生地等配伍,如犀角地黃湯。

2、用於溫熱病後期,陰分伏熱發熱,或夜熱早涼,以及陰虛內熱等證。

本品能退虛熱。常與知母、鱉甲、生地等同用,如青蒿鱉甲湯。此種涼血退熱功效,還適用於婦女月經先期,經前發熱之證。通常與白芍、黃芩、柴胡等配伍,如宣鬱通經湯。

3、用於血滯經閉、痛經,或癥瘕等證。

本品能活血行瘀以通經散癥。常與桂枝、桃仁等同用,如桂枝茯苓丸。本品的活血行瘀作用亦適用於跌撲損傷,瘀滯疼痛之證,可與乳香、沒藥等配伍。

4、用於癰腫瘡毒及內癰。

本品在方劑中發揮其清熱涼血與活血行瘀的綜合作用,能涼血消癰。治外癰可配伍金銀花、連翹、白芷等葯;治腸癰初起,多配伍大黃、桃仁、冬瓜仁等,如大黃牡丹皮湯。

【用量用法】6~12g,煎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血虛有寒、孕婦及月經過多者不宜用。

▲▲▲

中藥牡丹皮

【文獻摘要】

《珍珠囊》:「治腸胃積血、衄血、吐血、無汗骨蒸。」

——金?張元素

《本草綱目》:「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

——明?李時珍

《神農本草經》認為牡丹:

牡丹,味辛,寒。主寒熱,中風瘈瘲,痙,驚癇邪氣,除癓堅,淤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牡丹,味辛,性寒。主治身體的惡寒發熱,中風抽搐痙攣,驚風等邪氣,具有消散瘀血,治療腸胃留滯不通,安寧五臟,消除癰瘡的功效。又叫鹿韭、鼠姑。產於山中的深谷處。

牡丹皮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陰肝經。達木鬱而清風,行瘀血而瀉熱,排癰疽之膿血,化藏府之癥瘕。

【長沙葯解】牡丹皮

《金匱》腎氣丸方在地黃。用之治消渴,小便反多。以肝木藏血而性疏泄,木鬱血凝、不能疏泄水道,風生而燥盛,故上爲消渴而下爲淋澀。及其積鬱怒發,一泄而不藏,則膀胱失約而小便不禁。丹皮行血清風,調通塞之宜也。

鱉甲煎丸方在鱉甲。用之治久瘧而爲癥瘕,桂枝茯苓丸方在桂枝。用之治姙娠宿有癥病,溫經湯方在茱萸。用之治帶下,瘀血在腹,大黃牡丹皮湯方在大黃。用之治腸癰膿成,其脈洪數,以其消癥瘀而排膿血也。

牡丹皮辛涼疏利,善化凝血而破宿癥,瀉鬱熱而清風燥。緣血統於肝,肝木遏陷,血脈不行,以致瘀濇而生風熱。血行瘀散,則木達風清,肝熱自退也。其諸主治,通經脈,下胞胎,清血熱,涼骨蒸,止吐衄,斷淋瀝,安撲損,績折傷,除癩風,消偏墜。



我是中醫老劉,如果你也對中醫感興趣,歡迎與我交流,微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