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其成: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仁和精誠」的內涵

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是中醫藥之「魂」,這一核心價值為什麼被凝練為「仁和精誠」四字?四字之間是什麼關係?有什麼深刻涵義?本文對此作一探討,以釐清關係、闡明內涵。

「仁和精誠」四字的凝練

2009年4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正在制定《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指南》,醫政司長官特委託我負責完成《指南》三大部分中 「中醫醫院核心價值」和「中醫醫院的行為規範」兩個部分的任務,為此專門設立「中醫醫院核心價值和行為規範研究項目」,要求儘快凝練出中醫院的核心價值,並梳理出行為規範。好在當時由我負責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醫德規範研究」項目剛完成結題,這一研究歷時三年,從60 餘萬字的古今中外醫德文獻資料中梳理出「中醫醫德八綱」。以這八個字為基礎,經進一步的文獻研究、邏輯分析,反覆篩選,決定凝練出「仁和精誠」四個字作為中醫藥的核心價值。

本項目結題時得到專家和長官的充分肯定,並正式寫入2009年7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指南》(國中醫藥發〔2009〕23號):「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大家普遍認為,主要體現為以人為本、醫乃仁術、天人合一、調和致中、大醫精誠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誠四個字來概括。」同時,我和我的博士生周曉菲聯名在《中國中醫藥報》發表了《認識中醫藥文化的內涵》,文中寫道:「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的內核體現了中醫藥的本體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思維方式等,我們用仁、和、精、誠四個字來概括。」這是第一次在報刊公開發表將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凝練為「仁和精誠」四字[1]。

凝練這四個字,是充分考慮到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作為中醫精神理念、價值取向、道德觀念的總和,應當綜合體現中醫藥學的生命觀、身體觀、天人觀、疾病觀、診療觀、養生觀,應當成為中醫學、中醫人、中醫院、中醫校共同信奉和遵循的精神信仰,所以必須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既要有歷史文獻依據又必須簡明精練。

「仁、和、精、誠」四個字,每一個字都代表一個層面,每一個層面都難以被替代的。具體說就是:醫心仁,醫道和,醫術精,醫德誠。「仁」是中醫學與中醫人的出發點,是內心的信仰;「和」是中醫藥核心價值和思維方式的集中體現,是中醫藥學的靈魂所在;「精」是掌握中醫藥技術的根本要求;「誠」是對中醫藥從業者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的總體要求。其中「仁」和「誠」往往容易混淆,其實結合孫思邈「大醫精誠」的論述,不難看出「仁」偏重於內在的「大慈惻隱之心」,「誠」偏重於外在的真誠救人的行為規範。

「仁和精誠」的核心價值一經提出,就得到了中醫藥界的普遍認同,在中醫醫院、中醫高校、中醫科研院所、中醫藥企業得到廣泛應用,不少機構直接將它作為院訓、校訓、企訓。然而對「仁和精誠」四字的豐富內涵,卻不一定理解得全面準確。故有必要對這四個字作一深入闡釋。

01

醫心「仁」

中醫之「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醫術之仁——「醫乃仁術」,二是醫者之仁——「醫者仁心」。

「仁」的意思就是「愛」,仁者愛人。《說文解字》說:「仁,親也。從人從二。」徐鉉注「仁者兼愛,故從二。」 「仁」又寫作「忈」是親愛、仁愛的意思。「仁」字古文又寫作「忎」,徐灝《段注箋》「千心為仁,即取博愛之意」。這個解釋是錯的,從郭店楚簡「仁」字寫法看,上面不是「千」,而是「身」,下面是個「心」,表明愛人要從內心和行為上都表現出來。「仁者愛人」含有愛自己、愛別人、愛眾人之意。

先說「醫術之仁」——「醫乃仁術」。「醫」作為一種職業,其目的就是治病救人、救死扶傷,這一職業特點被稱為「仁術」。「仁術」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梁惠王上》,一開始並不是指治人、治病的醫術,而是指一種仁愛行為,進而推廣到治國之術。孟子針對齊宣王以羊易牛、不忍見其死的做法評價說:「無傷也,是乃仁術也」。就仁愛、無傷這一點來說,醫術表現的最為明顯。所以後世「仁術」專指醫術。仁愛之心通過醫這一「術」得到最充分的體現。「仁」是「術」的前提,「術」是「仁」的體現。醫術使愛人、愛己的「仁愛」思想得以落地落實。於是「醫乃仁術」成為人們的共識。如:「良醫以仁術救世」(北宋《太平聖惠方卷第一》),「醫者,聖人仁民之術也」(明?劉純《玉機微義》),「醫乃仁術也,筆之於書,欲天下同歸於仁也。「(明?汪機《推求師意?序》)。此外一些書名中直接用「仁術」,如明代張浩《仁術便覽》、清代王士雄《仁術志》,都是醫書。

「醫術之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醫為寄託性命之術。《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晉代王叔和《脈經?序》說:「醫藥為用,性命所系。」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宋代朱肱《活人書?序》說:「夫術至於托生命,則醫非小道矣。」元代王好古《此事難知?序》說:「蓋醫之為道,所以續斯人之命,而與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元代王珪《泰定養生主論?序》說:「醫者人之司命,任大責重之職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褚氏遺書》)醫術不僅直接關乎人的生命,而且與天地相通相應。《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靈樞?歲露篇》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明代張介賓《類經?序》說:「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臟腑經絡之曲折,靡不縷指而臚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開生民之壽域,其為德也,與天地同,與日月並,豈直瞡瞡治疾方術已哉!」

2.醫為濟世救人之術。《靈樞?師傳》說:醫術「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優,傳於後世,無有終時。」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指出醫者作用「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唐代王冰《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指出醫者目的就是「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宋代許叔微《傷寒論著三種?序》說:「醫之道大矣,可以養生,可以全身,可以盡年,可以利天下與來世,是非淺識者所能為也。」清代喻昌在《醫門法律》中指出「醫,仁術也……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不僅如此,醫者還可治國濟世,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診候》說:「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治國、治人、治病三位一體,理無二致。

再說「醫者之仁」——「醫者仁心」。中醫之「仁」是通過醫者體現出來的,也就是中醫藥從業人員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既表現為醫者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愛護生命的「仁心」,又表現為醫者行醫過程、進葯炮製過程中的「至誠」行為。為了區分「仁」和「誠」,特將醫德行為規範放在「誠」中闡述。「醫者仁心」主要表現為:

1.大慈惻隱之心。這是孫思邈《大醫精誠》開篇提出的:「凡欲為大醫,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可見「大慈惻隱之心」 是成為一個「大醫」的第一條件。這裡的「大慈」就是「大慈悲」是佛家用語,予樂為慈,拔苦為悲。「慈」同樣是老子提出的三寶的第一寶:「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惻隱」是儒家用語,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告子上》)。做一個大醫,必須要有菩薩心腸,要有仁愛之心。因為醫者面臨的患者,都是身心有疾病痛苦的人,所以決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嫌棄、厭惡、冷漠之心,反而應該更加同情、憐憫,「其有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志也」,這是醫者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品德。

2.普同一等之心。普同一等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是醫者與患者是等同的,二是所有的患者是等同的。首先醫者要做到與患者等同,這是很難做到的,但只要就是推己及人,視患若己 ,正如孫思邈所言「見彼苦惱,若己有之」。對待患者「皆如至親之想」。清代喻昌《醫門法律》指出「醫,仁術也……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清代徐延祚《醫粹精言》說醫者要「以局外之身,引而進之局內,而痛癢相關矣」。其次,所有患者都是平等的,要一視同仁。孫思邈說:「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研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明代醫家陳實功所立「醫家五戒」,第一戒便是「凡病家大小貧富人等,請視者便可往之,勿得延遲厭棄,欲往而不往,不為平易」。

3.不私其有之心。古代醫聖、藥王、大醫、良醫都不會把醫道、醫術、良方據為己有、秘為私藏。無論岐伯黃帝問對的《黃帝內經》、醫聖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還是後世大家著書立言,皆以醫道示人、以良方傳世,以濟世救人的胸懷在傳承醫道醫術。吳有性稱讚「仲景以傷寒為急病,倉卒失治,多致傷生,因立論以濟天下萬世,用心可謂仁矣。」(《瘟疫論》)劉純序感嘆「良方錄傳,不惟及於一家一國,且遍於天下而傳於後世,豈不愈於身親為之者耶?」(《雜病治例》)然而後世的確有醫家藏為己有。宋代醫家陳自明批評「今之醫者,或泥古,或吝秘,或嗜利以惑人,其得罪於名教多矣。」(《外科精要》)批評這種自私自利的人毫無醫德科研。清代陸以湉則譴責這種「每見得一秘方,深自隱匿,甚至藉以圖利,挾索重貲」的行為「殊堪鄙惡」(《冷廬醫話》)。

由於「仁」乃孔子儒學的核心思想,「醫乃仁術」源於「仁者愛人」,所以歷史上出現了醫儒相通、儒醫不分的現象,出現了因儒而醫、「儒醫」群體。范仲淹說:「不為良相,願為良醫。」「儒醫」群體從漢代已經逐漸形成,到了宋代更是蔚為大觀,「儒醫」之名正式開始流行。正如清代徐松在其《宋會要輯稿》中所說「政和七年……朝廷興建醫學,教養士類,使習儒術者通黃素,明診療,而施與疾病,謂之儒醫。」以至於「無儒不通醫,凡醫皆能述儒」。明代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儒醫》中說:「吾聞儒識禮義,醫知損益。禮義之不修,昧孔孟之教,損益之不分,害生民之命。儒與醫豈可輕哉?儒與醫豈可分哉?」

其實從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佛家的慈悲心、菩薩心漸漸和儒家的仁愛心、惻隱心相結合,共同成為醫家的發心,如孫思邈《大醫精誠》的開篇所說的「先發大慈惻隱之心」即是例證。

02

醫道「和」

「和」,是中醫藥的核心和靈魂。我認為,中醫學的核心價值如果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和」字。[2]中醫學的核心價值是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體現,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一個字就是「和」,兩個字就是「中和」。從《尚書·堯典》「協和萬邦」,到《周易·乾卦·彖傳》「保合太和」,從西周末年史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到春秋末期老子「沖氣為和」、孔子「和而不同」,「和」逐漸成為中國人的核心價值,並在中醫藥學中得到最好的應用和發展。

「和」的內容極為豐富,「和」主要是指相對的兩類事物、兩個方面即「陰」和「陽」的中和、和合、和諧,「陰陽和」可表現為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形神合一,以及合一之後的和諧圓融的「太和」狀態。「陰陽和」將宇宙萬物、將人與自然、將人與社會、將人體本身構成一個有機的、生生不息的整體。「和」是宇宙萬物生命生生不息的前提和基礎,人體只有「和」才能達到健康、快樂、智慧的最高境界。「和」的價值觀念表現在中醫藥學所有層面:

1、在自然觀上是「天人相和」。就天和人的關係而言,天為陽,人為陰;天人合一,達到太和。「太和」是《易傳》提出的最高價值觀念,對漢以後中國文化的價值觀起到導向的作用。《周易?乾?彖傳》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朱熹認為「太和,陰陽會合沖和」。《黃帝內經》充分表達了這一核心價值,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素問·上古天真論》)「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素問·寶命全形論》)「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皆通乎生氣。」(《素問·生氣通天論》)人居天地之間,天地人只有得其「和」,才能風雨有節,寒暑適時,天地和而氣和,氣和而心和,心和而形和,人才得以長生久視。中醫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與自然達到「太和」狀態,如明代李盛春《醫學研悅?傷暑全書》說:「庶起軒黃岐伯於當年,以常回太和之宇也。」醫者治病首先要順應人與自然,不能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如明代萬密齋《痘疹心法?自序》說:「所謂無伐天和,無翼其勝也。」如果人與天地自然失去和諧,就會得病,醫術就是使「失和」重新恢復到「天和」,如宋代《重刊本草衍義?總敘》說「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頓失,聖人憫之,故假以保救之術,輔以蠲痾之葯,俾有識無識,鹹臻壽域。」

2.在社會觀上是「人我相和」。作為醫者,其社會關係主要是和患者的關係、和同道的關係,要做到信和、謙和、溫和。對待患者,要言語溫和、待患若親,動須禮節、舉乃和柔,勿自妄尊、不可矯飾,誠信篤實、普同一等。對待同道,要禮讓謙和,互資相長,互學互幫,顧全大局,打破門戶之見。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對醫者和患者、同道和諧相處做了具體的規定。醫患關係的「和」對於解決當前醫患矛盾、和解醫患關係有著重要的意義。

3.在身體觀上是「形神相和」。《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養生的一大總原則就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就人體而言,形與神、身與心、氣與血等等都是「陰陽」,該篇提出了養生的四大方法:「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飲食要與自己的體質、身體狀況相和,起居要與時令、晝夜規律相和,運動要與自己的年齡、身體相和,心神要與形體相和。從某種意義上說,飲食、起居、運動表面上看都屬於「形」的層面,其實都要與心神相合一,不能分離。前三個層面最後都要落實在「形神相和」上。人自身的起居服食、視聽言動、喜怒哀樂無所過,達到身體的情志和、氣血和、臟腑和、經絡和,也就是形神合一、心身合一,那麼必定能寶命全形、健康延年。

4.在治療觀上是「陰陽相和」。《黃帝內經》說:「生之本,本於陰陽。」「陰陽者,天地之大道也……治病必求於本。」中醫認為疾病就是陰陽不和,治病就是調和陰陽,病治好了就是陰陽調和了。中醫用藥療疾的目的是「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為醫者在診斷治療上整體審查、四診合參、辨證求本、處方用藥,都是以調中致和為價值取向,無論是湯藥、針灸、砭石、導引,其目的都是要使患者形神相和、氣血相和、四氣相和,形神、氣血都是陰陽,四氣五味、五臟六腑也是陰陽,五行是兩對陰陽加上中土。「陰陽」不僅是生命的根本,而且是治病的根本。陰陽調和了,疾病自然就消除了。中醫用陰陽二氣互根互用、消長轉化的平衡「調和」關係來描述身體的生理病理過程,「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因而和之,是謂聖度」;四診八綱辨證就是在動態中尋找「失和」,各種治療手段都是使患者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平人狀態。

03

醫術「精」

「精」和「誠」是藥王孫思邈提出的作為一個「大醫」必備的兩方面價值要求,其中「精」是醫術要求,「誠」是醫德要求。「精」體現了中醫醫術要精益求精,怎樣做到醫術精?我認為不僅表現在學醫行醫的行為上,而且還表現在研醫悟醫的思維上。

1.學醫要「博及醫源,精勤不倦」。孫思邈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千萬不可以「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故學醫者必須博及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醫源在哪裡?其實孫思邈已經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習業》明確指出:「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我把孫思邈學醫的要求,概括為兩門專業課、六門專業基礎課,兩門專業課即醫學和易學課程,六門專業基礎課為五經、三史、諸子、內典、老莊、天文。這些課程「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可見學醫不僅僅是學習醫書、醫方,而且要學習以《周易》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知識。而後者正是「醫源」。所以明代醫家張介賓發出感嘆:「不知易不足以言大醫!」誠哉斯言!醫聖張仲景早就說過:學醫必須「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學醫之大忌就是「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傷寒論序》)唐代王冰說:拯救百姓疾苦而達到健康長壽的醫學,「非三聖道,不能致之矣。」這個三聖道就是伏羲、神農、黃帝之書。(《黃帝內經素問序》)雖然這三聖即「三皇」之書今已不存,但從三皇傳承下來的《易經》《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卻經後人整理保留下來,這些都是學習中醫必須要精熟於心的。然而環視一下當今的中醫教育,對「醫源」之書,對以《易經》為核心的傳統文化課程已經幾乎不開設了,這是需要認真反思的。

2.行醫要「精益求精,臻於至善」。中國古代醫者被稱為「工」,《說文解字》則明確說:「醫,治病工也。」中醫也自稱是「工」,《黃帝內經》和《難經》都稱醫為「工」,但對「工」做了區分,分為「上工」「中工」「下工」三等。為醫者應該成為「上工」。這不全是因為中醫很低調,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看得很輕,而是中醫人深刻認識到治病的過程其實就是「工匠」製作和打磨產品的過程,對一個病人從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到處方用藥、針灸導引,每一步都好精雕細琢,不可以有任何差錯,如此才能把病人變成健康的人。但中醫治療的對象不是「物」而是「人」,所以又與一般工匠有重大的不同點,它是「至精至微之事」,又是至高至深之事,涉及到人命,人命關天,「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所以一定要加倍地精益求精,一定要掌握一種釋縛脫艱、安身立命、救死扶傷的高超技藝,要成為「上工」。只有專心醫道,尋思妙理,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持之以恆,把精勤治學、精研醫道貫穿一生,方能臨證不惑,救死扶傷。切不可浮躁偏執,一知半解,淺嘗輒止。目前黨中央國務院提倡「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當代中醫人應當而且可以成為「工匠精神」的楷模。

3.研醫要「惟精惟一,精思妙悟」。我曾在《中醫哲學基礎》[3]中說過:「中醫思維方式主要表現為整體思維、象數思維、變易思維、中和思維、直覺思維。」「中醫學的象數思維主要體現在取象運數的思維方法之中,運用取象比類,分析人的生理病理功能結構,建立『藏象』學說;對疾病的認識上,將各種病症表現歸結為『證象』,建立辨證論治理論體系。所謂『藏象』、『脈象』、『證象』等,其本質就是『意象』。」這種「意象」是源於實體又高於實體的,需要有高超的直覺思維、悟性思維來把握,中醫學稱之為「心悟」、「心法」,「在直覺思維過程中,人們的思維能動性被充分發揮,思維潛力得到充分發掘,從而具有邏輯思維無法代替的功能。」而要培養這種高超的直覺心悟能力和取象類比的能力,就必須要「惟精惟一」。《尚書·大禹謨》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惟精惟一,就是要用功精深,用心專一。王陽明解釋:「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允執厥中,主要指持守中道,同時「中」也可指「心」,總之要守持精深、專一的心。這原本是堯舜禹時代相傳的挽救人心、彰顯道心、治國安民的「十六字心傳」。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所以同樣也是一個大醫、上工應該要修鍊的功夫。

04

醫德「誠」

醫德「誠」是醫心「仁」的外在表現。如果說「仁」偏於惻隱為端、慈悲為懷的醫者之心,那麼「誠」就是偏於心懷至誠、一心赴救的醫德行為。孫思邈《大醫精誠》,為後世醫家之樹立了典範:「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普通一等,皆如至親之想。」「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淒愴……一心赴救。」「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葯,無得參差。」後世蘇耽橘井泉香,董奉杏林春暖,壺翁懸壺濟世,華佗青囊度人。此等蒼生大醫,都是「醫德至誠」的模範!

「誠」是對一個業醫者從內心到行為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醫者發願必須「心地誠謹,心懷至誠」。誠有誠信、誠實、真誠、誠敬等意思,《說文解字》說:「誠,信也。從言,成聲。「按照《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孟子·離婁上》說:「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都是說誠是天道法則、是天地的根本屬性,而做到誠、追求誠是人道法則、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作為一個醫者面對是病痛纏身、羸弱無助的患者,所以必須要以至誠之心相待,痛病人之所痛,苦病人之所苦,要推己及人,從局外進到局內,易地以觀,換位思考。如果把自己當成患者,站在病人的立場、處境,那麼自己的思想感情就會發生變化,責任感就會油然而生。這時所發出來的就是「誠心」,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也就是仁、義、禮、智「四德」的開端。「人之有四端,猶其有四體也。」也就是說四心、四端就是人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是至誠至信的。這種「至誠之心」也就是醫者之仁心。

2.醫者對待患者的行為必須「真誠懇切,守信戒欺」。孫思邈對醫者看病的行為規範做了具體的規定,如在患者求救時要求「深心淒愴,勿避險隵,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面對患者「其有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志也。」明代太醫龔廷賢提出「醫家十要」和「病家十要」,明代外科大家陳實功提出「醫家五戒」「醫家十要」,都是對醫者及患者行為做出具體規定。對待患者要嚴守醫密,不以虛言誑人,不以危言相恐,不以神方秘術炫世惑眾,不曲順人情以保己名。在處方用藥上要實事求是,切忌為了牟利過度診療、過度處方。在進葯炮製上,要剔除偽劣,選葯上乘,如法炮製。老字號葯堂之所以興盛數百年而不衰,正是堅守了「誠信」「戒欺」的信仰,「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

3.醫者自我行為必須「誠信求真,慎獨自律」。《大學》說:「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獨也。」《中庸》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孟子也說「君子慎獨」。可見「慎獨」主要是對「誠」而言的,「聖人重誠,敬慎所忽。」「慎獨」是儒家提出的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概念,通俗的解釋就是謹慎獨處,在沒有人在場或監督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良心的事。「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層次。作為一個醫者更要「慎獨」,要始終保持醫德之「誠」,不忘初心,不欺天、不欺人。由於醫學的不斷發展進步,所以要求醫護人員要求真務實,踏實進取,要終身學習,不能有半點馬虎。同時還要從事科研,要發表論文、著書立說,一定要嚴禁抄襲剽竊、弄虛作假。在為人處事、對待同道上要誠篤端方,力戒傲慢偏見。孫思邈明確指出:「夫為醫之道,不得……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詆毀諸醫。」

中醫「仁和精誠」的核心價值對於解決當前看病難、看病貴,解決醫患矛盾、和解醫患關係,對於培養中醫藥高端人才、推動中醫藥的科研創新、促進中醫藥事業產業發展、助推「健康中國」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其成,周曉菲.認識中醫藥文化的內涵[N].中國中醫藥報,2009-07-16(003).

[2]周穎.中醫應當堅持主體發展——訪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N].中國中醫藥報,2008-04-17(003).

[3]張其成.中醫哲學基礎[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289~345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