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金融監管“新三駕馬車”:易綱、郭樹清、劉士余

既在預期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中國金融監管“一行兩會”新格局下的長官班底,在2018年早春以極富中國特色的組合方式揭幕。

3月19日,全國“兩會”期間,央行原副行長易綱接替周小川,被任命為央行行長。21日,銀監會原主席郭樹清成為新組建的銀保監會黨委書記和主席。加上留任的證監會主席劉士余,金融監管“新三駕馬車”到位。

出人意料的是,6日後,郭樹清再度獲任央行黨委書記、副行長。這一安排在此前“一行三會”中從未出現。

郭樹清當日的表態頗為謙遜:以後要在央行的具體業務和行政事務上,做好易綱行長的助手。易綱行長是央行具體業務的第一負責人。更多的分析則認為,易綱的確會是央行第一負責人,但涉及央行與銀保監的監管協調方面,郭樹清顯然會有舉足輕重的話語權。

在全新“一行兩會”格局中,這一交叉任職的創新人事組合,不僅表明中國對於防控金融風險的迫切需求,也緩釋了金融分業監管舊格局下部門協調的不暢。業界認為,這亦是對各界預期的金融雙峰監管模式的變通體現。

目前,證監會主席劉士余仍在原職堅守,儘管此前曾有傳聞,其將轉任地方大員,但至今未有新任命,因此很多人相信,劉士余或將在證監會繼續其未完使命。即使未來劉士余的職位有所變化,從分工協作上看,中國金融監管“一行兩會”的“新三駕馬車”格局已塵埃落定。而無論易綱、郭樹清還是劉士余,都面臨金融監管改革的新棋局,可謂任重道遠。

強勢央行職能已不限於貨幣政策、巨集觀審慎,而是要扛鼎金融系統穩定,負責重要行業立法,統籌跨行業監管協調。

銀保監會被剝離了市場發展職能後,將更加突出機構監管屬性,微觀審慎、穿透式監管,治愈金融亂象成為首要任務。而作為中國金融資產主體所在,在防控金融風險中,其與央行貨幣政策的步調協調,成為關鍵。

證監會得以保留,因證券業務的特殊性及其在擴大直接融資發展中的作用無可替代,且任務艱巨: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落實從嚴監管……

由上觀之,中國金融監管“新三駕馬車”的人選安排,恰好各盡所長。

海歸經濟學博士易綱,由學界步入央行,20年磨礪,以出眾的專業素養博得國際聲譽,是傳承央行的優秀人選;橫跨監管、機構、地方官員三界的郭樹清,既有學術素養兼具地方政府工作經驗,運籌帷幄、果敢高效,是整合銀保、協同央行的跨界帥才;股災後臨危受命的劉士余,在證監會“火山口”一坐兩年,此前18年央行官員的低調務實、農業銀行董事長的穩扎穩打,轉化為鮮明犀利的監管風格,在市場風口浪尖上亦盡力斡旋自如。同時,易、郭、劉三者皆有央行工作經驗,這亦為監管協調提供了理解共通的專業基礎。

業界人士評價,金融監管“新三駕馬車”的人事安排有助於協調監管,加強溝通、資訊共享和行動協調,既可避免出現監管套利,也有助於避免政策疊加或漏洞。亦有研究者指出,架構改革在其次,將協調監管和從嚴監管落實最為重要。

對於處在防控金融系統性風險攻堅戰下的中國金融業來說,以最小成本速成最大成效是根本目標,為此,無論何種體制或人事安排,合適的就是最好的。

——編者

本組特別報導共包含三篇稿件:

易綱:廿年磨劍,央行新使命

郭樹清:肩挑兩任,且行且改革

劉士余:證監改革,爭議中前行

易綱:廿年磨劍,央行新使命

金融監管改革催生“一行兩會”新格局,賦予央行新的職責與權屬,除了專注於貨幣政策、巨集觀審慎,還要統領銀行保險重要性行業立法,在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協調行業穿透式監管、巨集觀去杠杆等領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財經》記者 張威 俞燕/文 袁滿/編輯

“心情平靜、莊重,使命神聖、光榮”60歲的易綱以此形容接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心情。

3月19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審議機構改革之後的新一屆政府部門負責人中,決定易綱接替任職15年的周小川,成為新一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這一任命是高層共識,亦在多數金融界人士意料之中。

易綱領銜的此央行,已非周小川時代的彼央行,金融監管改革催生“一行兩會”新格局,賦予了央行新的職責與權屬,除了專注於貨幣政策、巨集觀審慎,還要統領銀行保險重要性行業立法,在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協調行業穿透式監管、巨集觀去杠杆等領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這些都是新使命和新挑戰。

《財經》記者接觸的多位學界人士認為,易綱任職央行行長可謂眾望所歸。作為周小川任職央行期間最重要的助手之一,易綱身上與周小川有諸多相似點:良好的國際口碑、出眾的專業素養、學者型官員。

不同的是,易綱在進入央行體系之前的閱歷頗為單純。他先後在北京大學經濟系、美國哈姆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習,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執教近十年,在1994年回國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97年入職央行後,磨礪20年,易綱成為中國第一個就任央行行長的海歸經濟學博士,成就學以致用的典範。

相比周小川、樓繼偉、郭樹清等一些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嶄露頭角的金融官員,易綱則是在90年代中期才參與進中國經濟改革的實操進程。

1997年,易綱憑借專業的理論體系和學識出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開始了他的央行生涯。

此後20年間,從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到貨幣政策司司長再到行長助理、副行長、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成為很多政策的直接執行者,特別在貨幣政策和匯改上親力親為,留下諸多身影。

易綱的《中國的貨幣化進程》、《中國金融改革思考錄》兩部論文集主要收錄了其在1988年-2009年寫的主要論文,特別是第二部論文集集中詮釋了他對利率、匯率、貨幣政策、金融政策和巨集觀調控等諸多問題的理解和看法。

“為什麽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況下還能寫出這麽多文章?原因很簡單,是有感而發,有話要說。”易綱在《中國金融改革思考錄》的自序中曾這樣寫道。

某貨幣政策權威專家向《財經》記者表示,易綱接受過完整的西方經濟學訓練,熟悉這種理論、語言,他接任央行行長對中國央行的國際地位是很好的銜接,會使得中國央行國際化進一步加強。

易綱同時還兼任中央財經長官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與易綱有直接接觸的經濟學家認為,易綱的學者型體現在他能很認真聽取並研究學者論文的深層次內涵和邏輯,這在學者型官員中也頗為少見。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會上,易綱用三句話概括當前中國金融方面的主要工作: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推動金融業的改革和開放。打好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的攻堅戰,保持金融業整體穩定。

央行歷練20年

上述貨幣政策權威專家表示,在國際俱樂部(非正式)中,一個容易被接受的成員更容易獲得認同感,而易綱具備這樣條件。“易綱的英語發音很好,國際組織對易綱評價都很高,從這點來講,易綱接任小川對中國央行的國際地位是很好的銜接。”

一位曾經陪韓國總統經濟顧問見易綱的經濟學家回憶,總統經濟顧問對易綱的評價是考慮問題縝密、細致。

易綱獲得較高國際認可,與其在中國央行歷練20年不無關係。

1997年,作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創辦人之一的教授易綱,走進位於長安街的央行大樓,就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開始從學者轉換到政府官員的角色。那一年,正值亞洲金融危機從風暴眼泰國席卷了整個亞洲,中國經濟亦受波及。

加盟央行的次年,他在《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效率和可持續性》一文中闡述了經濟發展的模式選擇,提出經濟結構的調整比速度更重要。這一年,易綱還預警了通貨緊縮的出現,並提出對策。

進入央行五年後,易綱升任秘書長(正司局級),同時兼任貨幣政策司副司長。2007年12月,在進入央行十年後,易綱升任央行副行長,主管貨幣政策、辦公廳、人事司、國際司等多個舉足輕重的司局。

因研究貨幣政策需要詳細數據,所以央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與易綱工作交集頗多。盛松成眼中的易綱是真正的中國知識分子,正直、實事求是且表裡如一。分管司局下屬對易綱的評價是,對人對事客觀公正、不謀私利,且工作效率頗高。

央行20年間,易綱的一個職業節點是2009年7月開始兼任外管局局長。與易綱相熟的香港中文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原美聯儲高級經濟學家)王健曾對媒體介紹,易綱出任外管局局長後,取消了外管局的很多審批權,加強了對部門自身的約束,這對增強經濟活力和增強經濟自由度是很好的,對長遠經濟發展也有幫助。在他看來,作為政府部門長官,“能做到這一點很難得”。

“作為直接執行者,易綱在中國金融改革開放和中國匯改事件上都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負責貨幣政策兼外匯管理多年,他(易綱)協調的都很好。”盛松成說。

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在貶值預期中推進定價機制改革——做市商在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綜合考慮外匯供求情況以及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

定價機制改革推出後,人民幣兌美元隨即創下匯改20年來最大單日跌幅:1.8%。在隨後三個交易日,人民幣匯率累計下跌3000個基點,引發世界關注,人民幣匯改也被推到風口浪尖,貶值成為敏感詞。

時任人民銀行副行長、外管局局長易綱緊急召開會議,成為提出 “人民幣沒有長期貶值基礎”的第一人,現在已經被轉化為流行語“人無貶基”。這件事被國內學者認為“做的漂亮”。目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保持在7以內。

易綱認為,人民幣匯率會保持在合理均衡水準上基本穩定。“基本穩定”是對一攬子貨幣基本穩定。人民幣匯率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主要有以下幾個根據:第一,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態勢沒有改變。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還在穩步提高。第二,中國的經常項,特別是貨物貿易還存在著非常大的順差,我們的FDI(對外直接投資)和ODI(外來直接投資)都是穩步增長的。第三,外匯儲備是充裕的。從中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的預期會回歸到基本面,回歸到人民幣保持基本穩定的基本面。

易綱在貨幣政策理論上的最大貢獻是貨幣深化論“monetization”,亦是貨幣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之一。

2014年4月,身為央行副行長的易綱開始兼任中央財經長官小組辦公室副主任,2016年3月,由央行黨委委員升任黨委副書記。種種信號顯示,易綱將獲重用。據透露,任職央行行長15年的周小川一直頗為賞識易綱的才乾。

《財經》記者此前了解,去年4月初央行一副部級幹部接受正部級投票考察,易綱作為央行第一副行長、黨委副書記被視為央行系統的首要人選,之後考察順利通過,內部呼聲較高。“主要為下一步發展做準備。”接近央行人士曾向《財經》記者表示。

學界預期,擔任行長的易綱會重視中國原有的貨幣政策的穩定性,進一步推進金融改革、開放,根據經驗教訓采取合乎中國國情、適度的方法,從容不迫地推進一些政策,同時,會重視中國中央銀行和其他國家中央銀行以及重要組織的協調,加強與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的交流,以及某種程度上的緊密。

新使命、新挑戰

多位金融界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隨著中國經濟和金融的全球重要性提高,面對國內外保持經濟增長和防範金融風險的多重使命,周小川卸任後的中國央行,無疑面臨諸多挑戰,對於新任行長易綱來說,未來的工作顯然並不輕鬆。

第一個擺在易綱眼前的挑戰,便是本輪機構改革帶來的金融監管體系重構。

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銀監會和保監會職責整合,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國務院直屬事業部門。同時,在新的“一行兩會”結構中,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擬定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性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劃入中國人民銀行。

從已公布方案來看,央行負責貨幣政策、巨集觀審慎、相關政策的制定,銀保監會主要負責行為監管,證監會相對獨立。為此,央行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此前在“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架構下,人民銀行一直扮演牽頭增強各監管機構間協調效率的角色。

執法和立法分開會有一定脫節的問題,這就需要兩個部門密切配合。方案提出的“重要法律法規”,也意味著不是完全上收規則制定的權力。而央行上收的規則制定,也需要其對市場深刻了解,特別是保險市場和業務層面的政策。所以,央行不僅要做好協調工作,還要深入了解方針政策和相關的市場、業務。

在新的“一行兩會”金融監管架構中,央行須發揮強勢作用,易綱在日後的強央行身份中能否順利協調一行兩會也是其將面臨的重要問題。

3月26日,銀保監會主席、黨委書記郭樹清兼任央行黨委書記、副行長,被外界視為是中國金融混業監管進一步協調的特殊安排。

根據分工,在業務層面,央行全面工作由行長易綱負責。央行黨委書記按照相關規定履行黨委在組織、人事等方面的長官職責。

業內人士認為,易綱將面臨的不僅僅是央行本身發展的問題,在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大背景下,央行以及他個人會承擔更多責任。

金融監管改革起源於金融業快速發展衍生的風險,金融界人士普遍認為,易綱面臨的第二個挑戰便是防控金融風險、實現金融去杠杆。

時任中央財經長官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鶴年初在世界經濟論壇2018年會上曾表示,在中國面臨的各類風險中,金融風險尤為突出。

針對影子銀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等突出問題,劉鶴提出,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巨集觀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系統性風險得到有效防範。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中國巨集觀杠杆率(銀行業總資產/GDP)高達305%,遠超同期美國近80%的水準,與日本近年來的杠杆水準相接近。

國際清算銀行對14個發達國家在過去140年左右的債務數據和貨幣發行數據的研究,發現一個國家的巨集觀杠杆率增速過快,且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

中國的巨集觀杠杆率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後經歷了一個快速上升的過程,而高杠杆背後是龐大的影子銀行。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截至2016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表內資產達232.25兆元,表外業務為253.52兆元,其表外資產規模是表內資產規模1.09倍。

互借通道、層層嵌套的影子銀行體系使得監管部門難以對底層資產進行穿透監管,導致大量貨幣流向地方融資平台、房地產和產能過剩行業,其中隱藏著巨大的信用風險及流動性風險。

“這些都是人民銀行新任行長必須要面臨的問題。”某監管層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

事實上,對於債務以及杠杆率的問題,易綱在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曾表示,考慮降杠杆首先要考慮穩杠杆,即要穩住總的杠杆率,或者讓它每年少增、慢增。其次,易綱建議,在總的杠杆比例下,家庭、政府、企業間的杠杆結構可以有一些優化。

而如何穩杠杆,易綱回答《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穩杠杆這種事,要有資本金的補充機制,也就是要有有效的資本約束機制,就是有多少資本做多少事情,不能說沒有資本金,光靠借貸去擴張太厲害,嚴格的財務制度和資本金的約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不論什麽所有製還是什麽類型的經濟體,都要嚴格依法執行財務制度,資本金的約束。

人民幣國際化和利率、匯率市場化被認為是易綱接任行長之後需要花時間應對的長期改革挑戰。

人民幣國際化已取得一定成績。2017年,人民幣繼續成為我國跨境收支第二大貨幣、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第六大外匯儲備貨幣和第八大外匯交易貨幣,人民幣國際化保持了長期向好趨勢。

但是,某研究人民幣國際化經濟學家向《財經》記者表示,人民幣的國際化在2009年—2014年發展很快,2014年以後便出現退潮,到最近已經退到一半了。所以,人民幣國際化並非像我們想的那麽好,這也是新行長需要思考、面對、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從2016年的下半年開始,中國政府加大對資本外流管制的力度,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更是有所放緩。

自去年底,人民幣國際化相關指標出現積極變化。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的數據顯示,2017年11月人民幣國際支付佔全球市場份額重新回升;跨境貿易的人民幣結算業務也出現好轉。同時,一年多以來首次有高收益離岸人民幣債券在香港發行。香港離岸市場的人民幣存款規模也止跌回升,觸及一年來高點。

今年初,人民幣匯率企穩回升、跨境資本流動形勢好轉,市場上再次出現央行應利用有利時機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聲音。

易綱則在去年12月一場公開活動上表示,央行沒有特別急切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只是想為人民幣和其他主權國家貨幣創造公平的競爭機會,逐步便利人民幣的使用,“人民幣國際化最終一定是市場驅動的過程”。

有關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在2018年面臨的挑戰,易綱今年初就曾在《貨幣政策回顧與展望》一文中有所闡述。

易綱認為,從國際上看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取向變化也會對我們的政策太空形成一定擠壓,增大貨幣政策操作的難度;從國內看,預計2018年中國經濟仍有望保持平穩增長。但也要看到,經濟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隱患,內生增長動力仍待強化,結構調整任重道遠,債務和杠杆水準還處在高位,資產泡沫“堰塞湖”的警報尚不能完全解除,金融亂象仍然存在,金融監管構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面對複雜的內外部環境,我們既要堅定理想信念、不畏艱難險阻,也要心存風險意識、時刻保持警惕。”易綱說。

易綱提出以下政策思路:一是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二是健全貨幣政策和巨集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三是適當發揮貨幣信貸政策的結構引導作用,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四是繼續穩妥推進各項金融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勤奮學者型官員

1993年,曾為中國首批留學生,並已獲得美國印第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經濟系終身教授的易綱回國,與北大同班同學、北京大學原副校長海聞,以及北大教授林毅夫等人,在次年創辦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對於為何回國,易綱曾在2013年CCER Club創辦的《朗潤之聲》第三期刊登的一篇專訪文章中談到,他回國完全是個人興趣愛好所致,是自己做的一個選擇,既有文化因素,也有感情因素,“但是不能把它簡單地理解成報效祖國,這些話太大”。在易綱看來,人是一個獨立的、有思想的個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選擇並不難,難的是選擇以後你要承擔這個選擇的長期後果”。

易綱進入中國學術界之後,開始著手探求中國經濟改革的路徑。

1994年,易綱參加了由世界銀行和中國人民銀行組織的中國金融規劃研究課題,具體負責貨幣需求以及貨幣化的研究,研究金融改革與其他改革的關係。彼時,易綱關注到央行的一、二級分行在巨集觀調控中的作用,並在1995年對此做了調研。1996年,易綱對中國金融資產結構進行了全面分析,討論了發展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關係和策略。

在研究中國金融體制的過程中,易綱沒有管中窺豹,而是同時對美、日、德三國的體制進行了對比研究。此外,他在1996年還關注到國營企業的債務重組,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很難把債務重組做成“最後的晚餐”。

對於金融專業的人來說,易綱最知名的著作是其編篡的《貨幣銀行學》。該書至今仍是金融學銷量最大的教科書。一些金融專業的學生評價,若論國內貨幣銀行學的寫作水準,易綱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20年前,易綱作為在海外具有學術影響力的知名教授,被央行攬至旗下,開始由學者向監管者轉型。王健曾向《財經》記者表示,易綱是中國最好的經濟學家和金融學家,具有國際視野,又深刻了解中國實情,是他接觸過的非常獨特、非常有潛力的官員。而這樣的一個人,同時又非常低調和內斂。

一位央行中層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易綱屬於學者型官員,平日裡對待下屬平易近人。不過,易綱的另一面是工作狂,同事們經常在節假日和周末時在金融街遇到還在加班的他。

熟悉易綱的人士介紹,央行早上大小會議時間一般是8點半到9點召開,但是易綱主持召開會議基本都是8點開始。這樣的會議節奏也帶給一些人嘮叨,因為每一次易綱開會,央行的司局長都要較以往早起半個小時。

會議中易綱從來不講虛話,準確地說,最多用兩秒鐘時間說一句諸如“大家早起開會辛苦”的含蓄用語,然後直奔主題。易綱召開的會最短十分鐘散會,最長三小時不散會。

與易綱共事過的同事都知道易綱有一個特點——勤奮。傾聽下屬匯報工作時習慣用語“你說,你說”,然後不忘做記錄。雖然早年缺少基層工作經驗,但是善於學習。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是,易綱之前對票據不熟,於是在交流中非常謙虛地問,你給我拿一個票據看看。

“以前有人問我為什麽變成官員,我只想說我的最終理想還是做老師。但是我現在有這樣一個工作(指作為官員),我就一定會把它做好。” 易綱的理想是,退休以後還會繼續當一名老師。“我希望做一個普通人,普及國民素質,傳授一些知識,做一些有用的事。”易綱對燕園學子們曾如是規劃未來的退休生活。

不過,對於剛剛接任中國央行行長的易綱來說,這樣的退休生活恐怕還要再過幾年才能實現。

郭樹清:肩挑兩任,且行且改革

縱觀郭樹清履歷,一直與改革密切相關,也有人稱他為“救火隊長”、“拆彈專家”。業界評價郭樹清是“儒雅的學者型官員”,但其工作作風又極為果決高效。如今肩挑兩任,既是其綜合能力的體現,亦是中國金融監管協調上的創新安排。

(金融監管經驗,加之地方執政經驗,郭樹清更加重視對於金融與實體的關係、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的關係。圖/AFP)

《財經》記者 龔奕潔 俞燕 張威/文 袁滿/編輯

在新的“一行兩會”中國金融監管體制下,郭樹清的跨部門任職顯得頗耐人尋味。

3月21日下午,原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成為首屆銀保監會黨委書記和主席。六天后,3月27日下午,在由周小川主持的央行幹部大會上,中組部有關負責人宣布易綱為央行長、黨委副書記,郭樹清擔任黨委書記、副行長。

郭樹清在“一行一會”同時具有話語權,足見他在這一輪體制改革中所承擔的重任與期望。而他的重任,包括原銀監系統與保監系統的架構合並,銀保監部分職能向央行的轉移,以及與易綱合作,在改革的同時做好“防風險”工作。彭博社在報導中說,這一任命“將郭樹清放在金融政策與貨幣政策決策的關鍵位置上”。

郭樹清則在3月27日的央行幹部任命大會上表示,以後要在央行的具體業務和行政事務上,做好易綱行長的助手。易綱行長是央行具體業務的第一負責人。

“延續周小川以開放促改革的邏輯,央行行長今後將承擔更多對外的角色,在這一點上易綱更能勝任;但是在國內,堅持金融嚴監管態度不變的情況下,推動體制改革,協調各部門工作,這將更多有賴於郭樹清的資歷與能力。”一位金融體制與市場的資深研究者告訴《財經》記者。

郭樹清與易綱有很多交集和相似性,都是高學歷的學者型官員,被稱為“改革派”與“技術派”,多年研究經濟問題,並在金融監管部門任職。但是與易綱在央行20年相比,郭樹清的履歷更加豐富:既有監管部門的長官經驗——曾任央行副行長兼外匯局局長、證監會主席、銀監會主席,又有大型金融機構的管理經驗——曾任建設銀行董事長和信達資產黨委書記等,又有地方執政的經驗——曾任職貴州省副省長和山東省省長。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本輪改革的重要目的是讓市場發展與機構監管職能分離,防止監管競爭與監管套利,這樣的人事安排有利於央行和銀保監會部際間的協調配合,有助於央行貨幣政策落實傳導。

“他們所面臨的防範風險的內外部壓力依然不小。”儘管多位業內外人士都對郭樹清和易綱的搭配表示期待,但是政策研究人士仍然強調二人所面臨的風險壓力:化解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並且要防範化解風險過程中產生的風險。

改革能吏

縱觀郭樹清的履歷,一直與“改革”密切相關,也有人稱他為“救火隊長”、“拆彈專家”。業界評價郭樹清是“儒雅的學者型官員”,但其工作作風又極為果決高效。

某地方銀監局局級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郭樹清學識淵博,專業扎實,視野開闊,處事果斷,對內部管理很嚴。一位原保監會人士稱對郭樹清剛來時的一系列重拳檔案印象深刻,稱讚郭樹清的乾勁與高效率。

郭樹清生於1956年8月,是內蒙古察右後旗人,18歲高中畢業後在四子王旗紅格爾公社插隊。他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馬列系科學社會主義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

青年時期的郭樹清曾在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工作多年,是中國經濟改革“整體協調改革論者”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與吳敬璉、周小川、樓繼偉、李劍閣等人提出了“整體配套、分步實施”的改革思路。這批人被稱為“改革派”。

1998年-2001年,郭樹清擔任貴州省副省長,從研究轉向行政。在貴州期間,郭樹清主導了住房貨幣化改革。住房貨幣化改革的核心是分配方式從實物分配轉為貨幣分配,而當時貴州財政收入僅65.3億元,房改啟動資金成為推進改革的瓶頸。

郭樹清親自擔任房改組組長,設計改革方案。改革開始的兩年內,貴州省和貴陽市住房資金管理中心僅投入6000萬元,回籠的住房資金便超過20億元,同時也解決職工的住房問題。全國20多個省份到貴州學習房改的經驗。

從貴州回來,郭樹清在央行擔任副行長和外匯局局長,直到2005年3月臨危受命,空降建行任董事長。

2005年3月,股改中的建設銀行正處在引進戰略投資者和海外上市的關鍵時刻,其董事長張恩照卻曝出涉嫌經濟問題而被“雙規”,辭去董事長職位。這場意想不到的人事變化,為建行股改和上市帶來了相當的負面影響。郭樹清就在此時被選中,接替張恩照,扛起建行股改與上市的重任。

2005年3月22日,郭樹清上任後的首次建行黨委會上就進行了公司治理架構的調整。緊接著,為打破建行的引戰僵局,他斷然結束了建行與花旗銀行的談判,轉而與美國銀行的引資談判。同時,建行上市工作加速推進,在郭樹清就職216天后,成功在港股發行上市。

郭樹清執掌建行的六年,建行從公司治理、業務發展方面實現全面高速發展。2011年10月29日,卸任建設銀行董事長的郭樹清正式履新,掌舵證監會,成為第六任證監會主席。

證監會主席是一個“火山口”,郭樹清在這一火山口上坐了17個月。有人統計,郭樹清任職證監會期間,證監會發布通知、規則70條,相當於每周1條,外界對此有“郭氏新政”之說,郭樹清本人被稱為“郭旋風”。

郭樹清上任後,第一次公開發表關於證券市場的演講時說:“小偷偷白菜遭譴責,有人偷股民錢卻不被發覺。”此後,在證監會權力範圍內,對內幕交易、操縱股市、瀆職造假等股市惡疾的整治,再沒停止。郭樹清上任時還提出了“IPO能不能不審核”的問題,這被認為是IPO注冊製的曙光。

但在郭樹清主政證監會期間,中國股市指數則在改革中下跌了7.7%,市場上因此不乏對他的批評聲。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則盛讚:郭樹清做證監會主席一年多改變了中國金融市場的生態環境,使行業更加充滿活力,競爭和創新成為現實。

2013年3月,郭樹清赴任山東省省長。其上任的第131天,就頒布了《關於加快全省金融改革發展的若乾意見》,包括穩步推進直接融資等多種形式的社會融資、發展股權交易市場、建立各類要素交易平台等。這一《意見》常被稱為“金改22條”。

郭樹清還帶來了其在金融業的廣泛資源。“青島提出建設‘理財中心’已經說了好多年,但一直沒有下文。郭省長來了以後,把它作為區域發展的一個重點方案。”《中國經濟周刊》曾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

郭樹清大規模開展長官幹部金融業務培訓,實現了與中央金融部門的雙向人事交流。引入高層次金融幹部來山東省掛職,並選派幹部到中央金融部門鍛煉,為許多地市配備“金融副市長”。

“那三年山東金融業的規模發展很快,”一位山東金融從業者表示,“但金改許多項目的具體效應,卻尚不明顯。”

金融監管經驗,加之地方執政經驗,郭樹清更加重視對於金融與實體的關係、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的關係。2015年,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郭樹清曾指出,“金融創新必須與實體經濟中的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業態創新相結合,否則,資產管理和整個金融業的創新發展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2017年2月,伴隨著郭樹清回京執掌銀監會,郭氏旋風又從山東刮向了銀行業。“重服務、防風險、強協調、補短板、治亂象”,郭樹清上任伊始,就明確了強監管強問責的思路。

密集的檢查、通知、政策與規範性檔案以及海量的罰單,對整個金融業都產生了巨大震懾,高呼“郭樹清周期”來了。儘管多位銀行、信託類從業人員對記者表示監管過嚴,許多業務做不了,但不可否認的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正朝著合規經營與風險防範發展。

金融治亂

杠杆疊加、通道湧現的經營亂象,影子銀行領域的風險累積,與資金“脫實向虛”的風險在2016年引發監管及行業的熱議,同時響起的是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呼聲。但嚴監管卻先行到來。

對金融業的嚴監管,是中央層面的定調,而郭樹清是嚴監管的踐行者。

當2017年2月郭樹清從山東省回到金融街,赴任銀監會主席時,就有市場觀察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郭樹清將回來當“救火隊長”,承擔治亂象與防風險的重任。

回京一個月,郭樹清就明確了“重服務、防風險、強協調、補短板、治亂象”的監管思路。並迅速掀起“三三四十”專項整治行動,重點從同業、理財、表外業務三個領域入手。

專項行動持續一年,機構頻繁迎接自查與現場檢查,不合規業務陸續被叫停與清理。不少銀行業從業人員紛紛叫苦:“銀行、信託的好日子結束了。”而清理同業業務和交叉性金融產品的工作,影響也從銀行業傳導至委外和通道市場的證券、保險業。

截至2017年底,銀監系統開出了3452張罰單,涉及1877家機構和1547名被處罰責任人員,罰沒金額近30億元,這個數額是2016年的10倍。而其中,對廣發行違規擔保案、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違規發放貸款、豫陝兩地金融機構質押貸款違規、郵儲銀行支行違規票據案等大案要案的所有涉案金融機構和人員都實行重罰。

此外,銀監會對系統內監管履職不盡責不到位問題也嚴厲問責,共問責黨組織11個,工作人員69人,其中局級幹部7人。

2017年4月,銀監會提出按照“問題導向”、“急用先行”和“協調配套”的原則,研究制定26項重點規製。涵蓋了銀行股東管理、跨業產品創新、不良資產分類、流動性管理、信用風險管理等。在這一年中,這些立法工作也陸續實現。

郭還組織對銀監會成立以來至2017年5月底發布的規章、規範性檔案進行全面清理。廢止2部銀行業規章、50件規範性檔案,清理失效的檔案34件。

從銀監會公布的一些數據上看,截至2017年底,銀行業資金脫實向虛勢頭得到初步遏製。金融內部的杠杆率持續降低,有100多家銀行主動縮表。在全年新增貸款12.6%的情況下,銀行業總資產隻增長8.7%,增速同比下降7.1個百分點,相當於在向實體經濟多投入的同時少擴張約16兆元。同業資產負債自2010年以來首次收縮,同業理財比年初淨減少3.4兆元。銀行理財因增速大幅下降而少增5萬多億元,銀行通過“特殊目的載體”投資少增約10兆元。表外業務總規模增速逐月回落,總體呈現收縮態勢。交叉金融產品的野蠻生長趨於停止。

郭樹清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可避免帶來行業變化,但再未出現任職證監會時期那樣大的動蕩和爭議。有人說,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央定調全面“嚴監管”;另一方面,也與郭樹清更加注重與各方交流,嚴監管同時更注重風險防範有關。

在十九大期間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討論會上,郭樹清曾明確表示,今後整個金融監管趨勢會越來越嚴。“風險是可以化解的,矛盾也是可以解決的,但需要付出各方面的努力,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郭樹清在會上說。

但市場人士指出,郭樹清是位改革能吏,向來果決高效,但在當前金融定調“穩定發展”的前提下,當平衡改革節奏與市場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4月銀監會提出“重服務、防風險、強協調、補短板、治亂象”之後,5月份,保監會亦發布了相應的檔案要求。銀保那時在監管上就已有一定的同步性。2018年,在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及配套檔案後不久,3月14日,保監會也公布了《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

協調監管

3月29日,銀保監會召開銀行保險改革長官小組第一次會議,郭擔當組長。在會上,郭提出要確保機構組建和監管工作“兩不誤、兩促進”。

“在改革過程中,郭樹清等人所面臨的風險防範壓力仍然很大。”一位資深政策研究人士指出。不僅要化解金融業所面臨的存量風險,亦要防範化解風險過程中產生的內外部風險。

“銀保監會的長官者,亦是央行的長官者,這樣部際間的協調就成為部門內的協調。這樣也有利於落實巨集觀審慎監管與機構行為監管的協調配合。”政策研究人士指出。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這種安排有助於做好協調統一監管,加強彼此之間橫向溝通和資訊共享,統一協調行動,既可避免未來出現監管套利,也有助於避免政策疊加。

防範風險過程中,金融監管和金融業的要求是什麽?業內人士指出,郭樹清在2018年1月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透露的監管邏輯,不僅是面向銀行業,也適用於整個金融業。

郭樹清指出,根據中央要求,攻堅戰的目標是要使巨集觀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結構適應性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明顯增強,硬性約束制度建設全面加強,系統性風險得到有效防控。要努力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三個方面的良性循環。

“需要著力降低企業負債率,抑製居民部門杠杆率;嚴格規範交叉金融產品,繼續拆解影子銀行;清理規範金融控股公司,有序處置高風險銀行業機構;深入整治各種違規金融行為,堅決打擊各種非法集資活動;繼續遏製房地產泡沫化傾向,主動配合地方政府整頓隱性債務。”郭樹清將防範風險下一步的工作重點總結為這五項。在擔任銀監會主席後,3月29日的改革長官小組會議上,郭樹清亦強調了這五點。

接近監管的人士表示,現在監管部門意識到並且強調,要“避免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過程中間引發新的風險”。這在資管新規的製訂過程體現淋漓。去年底,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過嚴的“去杠杆”和“去剛兌”要求,曾引發業內人士對市場的擔憂。

這就更需要監管部門做好協調,避免政出多門產生的矛盾,並把握政策頒布的節奏;還要做好與行業的溝通和意見征求,給出新老劃斷的標準,以及整改工作合理的過渡期。

一位銀監會局級幹部指出,郭樹清辦事果決,內部治理也很嚴,因此擔任銀保合並的主席最合適不過。對於此前治理過程中出現較多亂象的保險行業而言,也將迎來一個嚴監管的時點。

也有金融機構人士表示“隔行如隔山”,銀、證的監管手段不一定能在保險業沿用,需要有具體的調整,這也是郭所面臨的一個具體挑戰。

前述政策研究人士還強調,要防範監管與改革引發市場與體制內的人心浮動,以及產生新的風險的壓力。為此,可能需要在改革過程中,特別處理好人事去向等問題。

目前銀保監會正在研究“三定”方案。3月27日上午,銀保監會召開黨委(擴大)會議,表示將有序推進機構組建工作。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會同人民銀行等部門做好相關職能劃轉交接工作,根據事業需要和個人特長選好配強幹部。

業內人士預測,依照郭樹清的工作作風和節奏,銀保監會合並的機構改革會很迅速。

劉士余:證監改革,爭議中前行

這兩年,劉士余整頓資本市場亂象的魄力和成效有目共睹,雖然也一度受到來自市場的諸多質疑,但總體評價正面大於負面。“劉式風格”讓大家印象深刻,一系列“劉式金句”深入人心。

《財經》記者 陸玲 秦嘉敏/文 王東/編輯

幾經傳聞,劉士余目前仍然留在北京金融街19號,繼續執掌中國證監會。

隨著機構改革方案的落地,中國金融監管體系變局終於正式成形,“一行三會”中保監會與銀監會被整合,證監會得以繼續保留,“一委一行兩會”時代來臨。3月19日,易綱被任命為央行行長。3月21日,郭樹清成為銀保監會第一任黨委書記、主席。3月26日,郭樹清再被任命為央行黨委書記、副行長。

誰會執掌獨立後的證監會?據《財經》記者多方了解,現任證監會主席劉士余仍會大概率留任,這既是高層對其能力的肯定,也符合市場多數人的期待。

自2016年初臨危受命執掌證監會以來,57歲的劉士余在證監會主席的“火山口”位置上坐了兩年多。這兩年,其整頓資本市場亂象的魄力和成效有目共睹,雖然也一度受到來自市場的諸多質疑,但總體評價正面大於負面。鮮明的“劉式風格”讓大家印象深刻,一系列“劉式金句”深入人心。

當前,中國金融監管體系的新一輪調整即將開始。證監會的獨立被市場解讀為當下資本市場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落實從嚴監管理念,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尤其是新經濟,讓獨角獸企業順利登陸A股,成為監管層的重要課題。而注冊製的推進、《證券法》的修改等亦將會成為監管層需要推進的重要工作。

劉士余在今年“兩會”上對外表示,當前資本市場穩健發展的機遇比任何時候都大。目前,國家經濟在轉型更新,動力變革、品質變革、效率變革正在推進,“這是資本市場發展絕佳的機會”。

隨著金融開放的推進,資本市場監管也更加複雜。留給劉士余的任務是艱巨的,資本市場尚未完成的“深水區”改革有待他一一推進。

“火山口”的兩年

懂政治、情商高,這或許是劉士余能在證監會中得以屹立的保障。

據《財經》記者了解,此前市場一度盛傳劉士余調任湖北、廣西、貴州等地行政長官。但鑒於高層對其治下的證監會這兩年的表現相對滿意,最終仍會大概率繼續留任。

這不是一個好坐的位置,堪稱“火山口”。幾乎很難有人能在這一位置上長期穩定坐好。在牛短熊長的A股市場,每一次熊市都讓證監會主席成為眾矢之的。甚至每一次大跌,證監會主席都會被罵得體無完膚。歷任證監會主席多是在投資者的期許中到來,失望中離開。

2016年2月19日,劉士余臨危受命,執掌證監會,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等著“災後重建”的A股市場。

資本市場上“地鼠多,黃鼠狼多,大鱷也不少”,劉士余直言到證監會工作後,花了較長時間來了解資本市場的各種亂象,“開了眼界,也很震驚”。

重典治亂、猛藥去屙。劉士余和他長官的證監會進行了罕見的“監管風暴”。其在上任伊始就拋出的“全面監管、依法監管、從嚴監管”的監管理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落實。

過去兩年,證監會的監管執法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35件立案案件辦結,224件行政處罰決定,74.79億元罰沒款,這是證監會2017年稽查執法的成績單。進入2018年,罰款金額不斷創新高。近日,廈門北八道集團因涉嫌操縱市場被證監會開出中國證券史上最大罰單——55億元。

從優化調整再融資制度,規範股份減持行為,到建立完善看穿式監管機制,頒布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規定;從推出滬港通、深港通,到A股成功納入MSCI,劉士余以及其帶領的監管層著力堵塞制度漏洞,補齊監管短板,一系列舉措讓市場炒作風氣降溫,增量資金入場。

從監管的角度來說,劉士余治理下的資本市場是成功的。市場經過兩極分化,小股票估值下挫,白馬藍籌股一騎絕塵,流動性開始向龍頭集中,機構投資者主導市場。

這樣的趨勢從長期來看無論是對市場還是對監管者都是比較有利的。但是,過程的陣痛也讓劉士余一度飽受非議。推進改革需要時刻面臨各方主體的利益博弈,隨著監管觸角的延伸,質疑也隨之而來。

2017年4月,隨著IPO發行的常態化,抽血恐慌下市場走勢低迷。部分後知後覺的散戶損失慘重。輿論開始將矛頭對準劉士余。5月,經濟學家韓志國甚至公開發難,將劉士余推向了輿論的風暴眼,也引發了中國證券市場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一場爭論。

這也幾乎是所有證監會掌門人坐穩位置的必由之路。這是一個時刻處於暴風眼中的角色。歷屆證監會主席多是惜字如金,但是劉士余卻打破常規,屢屢在公開場合“放狠話”,直接表達看法。

2017年底,劉士余在基金業協會會員代表大會上脫稿演講,猛烈抨擊險資舉牌是“妖精、野蠻人”。“希望資產管理人不當奢淫無度的土豪、不做興風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

此後,他又在多個公開場合,以鮮明犀利的語言直指忽悠式重組、高送轉與大股東減持等市場亂象。“吃相難看”、“秋後算账”、“10送轉30全世界都沒有”等極具劉式個性的表達頻頻登上網絡頭條。

喊話式監管產生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險資亂舉牌、殼資源亂炒作、高送轉亂象以及多年不分紅“鐵公雞”等股市頑疾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

資本市場既需要在過於低迷時灑進陽光,也需要在過分亢奮時敲山震虎,這個角色的度很難把握。劉士余在不斷嘗試中漸入佳境,市場開始認真體會他的每一次講話。

有人對劉士余鮮明犀利的監管風格大為讚賞。亦有人對他的“喊話式監管”頗有微詞,認為這是在過度乾預市場。特別是在其痛批“高轉送”、次新股,導致滬指一度大跌之際。

在很多批評者看來,畢竟涉及1億多投資人的公開市場,出言確實要慎之又慎,監管者最好還是多做少說。應該少一些喊話式監管,多一些“治本”的制度體系建設。

講政治,也實乾

在劉士余上任伊始,有觀察者一度覺得他可能是保守型的過渡官員,但其一路在輿論危機中前行,取得了超乎期待的成績:打擊股市各種亂象,解決新股發行“堰塞湖”、嚴格退市新規、加強上市公司一線監管,落實投資者保護機制等等。

資料顯示,劉士余出生於1961年11月,江蘇灌雲人,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曾先後工作於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中國建設銀行。1996年他調任央行,從銀行司司長到副行長,一待就是18年。直到2014年底出任中國農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在漫長的央行官員生涯中,劉士余曾分管過央行多個核心部門,包括金融穩定局、條法司和支付司等,經歷了央行分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重組上市、處理多家問題金融機構等重要事件。

同時,劉士余和現任央行行長、證監會原主席周小川曾長期共事。2003年左右,周小川曾兼任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長官小組辦公室主任,劉士余則擔任副主任。

央行以及銀行體系內部對他評價——“善於平衡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懂政治,情商比較高”。

2016年9月,為貫徹落實中央扶貧工作會議精神,證監會為貧困地區企業上市開通了“綠色通道”。符合條件的貧困縣企業IPO可以不用排隊,“即報即審、審過即發”。雖然市場一度有聲音質疑其公平性,但在很多人看來,劉士余將IPO與黨中央號召的“精準扶貧”掛鉤,一石二鳥,足見政治智慧。

在很多下屬眼中,劉士余很務實、“實事求是,不會搞虛的東西”。

多位與劉士余接觸過的金融機構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劉士余作風務實低調,喜歡親赴一線調研,在實踐中形成有針對性的監管思路。

在媒體眼中,劉士余有著非常鮮明的人格魅力,低調謹慎卻又幽默直爽。全國“兩會”期間,被媒體追問如何支持新經濟企業發展時,劉士余風趣回應:“你們覺得好嗎?那就咱們一起乾呐!”

對於從嚴監管是否過度的問題,劉士余說,“這個得由你們來評價,不是我認為。如果你們覺得監管力度過頭了,就告訴我;如果力度還不夠,證監會就要盡一切努力,加大監管力度。”

全國人大代表樊芸等代表就“強製退市”“獨角獸企業回歸”等問題四問證監會。當時笑而不語的劉士余會後專門打電話邀請代表到證監會座談。“歡迎你們提建議”成了劉士余對外的常用語。他一直試圖從更多角度得到更廣泛的理解,以便為改革贏得更大的太空。

不可否認的是,劉士余執掌的證監會監管方式更靈活,更接地氣,與市場、輿論的互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只是監管的邊界尚待更好的厘清和把握。

有專家建議,監管部門應當關注市場情緒與理性建言,不能對市場主體行為進行過度乾預,但也無須遷就市場的不合理要求,要堅持嚴格並持續履行自身監管職能,正確的方向不應改變。

新證監,新挑戰

此輪機構改革,銀保監管合並、證監會得以保留,市場解讀為當下資本市場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對於證監會的獨立,業界預期,這意味著中央對擴大直接融資寄予厚望,證券市場未來在中國經濟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間接融資佔比過高,直接融資不足。不斷擴張的間接融資滋生了金融風險,也推高了實體的融資成本,不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將銀監保監合並,證監獨立,有利於在規範間接融資的同時,更好地推動直接融資的發展,服務於經濟轉型的目標。

IPO注冊製改革遲遲未能完成,亦被認為是證監會得以保留的重要因素。

今年2月23日,受國務院委託,劉士余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說明,建議股票發行注冊製授權決定期限延長二年至2020年2月29日。劉士余說,目前在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交易者成熟度等方面還存在不少與實施注冊製改革不完全適應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完善。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實施注冊製的大方向不會變,推遲兩年執行是為了更好的完善前提條件,做好充分的準備,避免倉促推出對市場帶來衝擊。

未來證監會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迎接“獨角獸”的歸來。“兩會”期間,被問起新經濟和獨角獸問題,劉士余回答說,會設定相應的制度安排,創造工具迎接獨角獸企業回歸A股。

劉士余表示,遺憾不能再發生。“限於當時的特定制度環境,一些主體在中國的新經濟企業選擇到境外上市是好事。但國內沒有享受到它們增長的成果是個遺憾。新時代不能讓遺憾再發生”。

據了解,目前證監會已針對生物科技、雲計算、人工智能、高端製造4個行業中的“獨角獸”企業,開通“快速通道”,符合相關規定者可以實行即報即審,不用排隊。3月8日,富士康股份首發申請獲得通過,從上報招股說明書到最終過會用時僅36天。

對於已在海外上市的BATJ等優質獨角獸企業,3月30日,證監會公布了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CDR試點的意見通知。據《財經》記者了解,最快可能於今年6月就會實施落地。

“劉士余以及其帶領的這屆證監會管理層的執行力還是很強的。”有業內人士評論。

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看來,目前“一行兩會”物理上的合並是容易的,真正難的是功能結構上的調整。目前,證監會監管的範圍有些狹小,比如債券市場是否應屬於證監會監管範圍,需要對證券市場從法的層面和微觀功能上進行調整。

據《財經》記者了解,此前政府曾考慮的一個方案是,借機構改革契機,證監會把債市的監管權統一過來,放到債券監管部監管,發改委的企業債審批、央行交易商協會的中票審批亦予劃歸。“雖然此次公布的方案並沒有提及,但從目前的發展勢態看並不是沒有可能。”接近監管人士稱。

劉士余在央行期間,參與推動了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建立,此後短融和中票等系列債市產品創新、市場創新,促進了中國債市的蓬勃發展。過去兩年,劉士余亦多次公開表態,要大力發展債券市場。

“如債市監管統一,將改變過去市場割裂、多頭監管矛盾的局面,中長期看對債券市場是個利好。”有機構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三大攻堅戰之首,其重點是防範金融風險。日前,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到“一行兩會”調研並強調,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是當前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這正是劉士余的強項。此前其在央行任副行長時期分管金融穩定工作,非常重視風險防範。過去兩年,劉士余以及其帶領的證監會汲取股市異常波動教訓,對存在的亂象和問題果斷出手、多管齊下,有效防範和化解了市場風險。其維護市場穩定的能力經受住了新考驗。

劉士余的下一個目標是建設資本市場強國。要實現直接融資佔主導的資本強國,就需要建成一個國際化的資本市場,讓全球資本服務於實體經濟,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收益。

從資本市場大國發展至資本市場強國,並非朝夕可以實現。現在,劉士余大概率將繼續留任證監會主席。如何強大資本市場,並推進與央行、銀保監管的有機協調將是他面臨的未來使命。過去不錯的成績單,已經激起了市場對他的更多期待。

(本組稿件首刊於2018年4月2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