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百年包豪斯建築設計:一場促進社會更新的藝術運動

1919年,建築師和教育家瓦爾特· 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從德語Hausbau(房屋建築)中找到靈感,將魏瑪工藝美術學校與藝術學院合並的新學校命名為Bauhaus(國立包豪斯學院)。在包豪斯宣言中,格羅皮烏斯寫道:“藝術的終極目標是建築。”正如Bauhaus之名,對建築美學的探索與重建奠定了包豪斯的藝術基礎。

關於包豪斯建築設計的發展,最早可以從1923年包豪斯受德國圖林根政府委託所舉辦的綜合設計展覽中所展示的包豪斯早期的第一個建築實例艾姆· 霍恩(Haus am Horn )實驗住宅說起。這座建築由藝術家格奧爾格· 馬赫(Georg Muche)設計,格羅皮烏斯和阿道夫· 邁耶(Adolf Meyer)負責監督建造,是格奧爾格· 馬赫為他和新婚妻子設計的“夢幻之家”。Haus am Horn的設計旨在展示經濟型住宅建築,是一個能夠迅速竣工且兼備功能性的廉價建築,採用批量生產的預製構件,空間結構合理、造價低廉,試圖以最低的成本,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一個建築範式。這個建築最核心的設計理念在於建築中的生活空間,傳達了關於“新人類”的新的生活方式,其對空間的利用被稱為是“真正的抽象美學的完美實現”,代表了早期的包豪斯建築設計風格,對20世紀現代建築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目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之一。

此後,1924年,格羅皮烏斯和阿道夫· 邁耶合作完成了奧爾巴赫住宅(Auer-bach House)的設計,這亦是早期包豪斯的另一個里程碑式的設計。在這一為Felix和Anna Auerbach 這對醫生夫婦的設計中,室內空間的色調逐漸變得明亮起來,色彩方案也越來越跟建築要素相關。色彩不再是建築的“美化”,而是處理建築結構與空間組織的有效手段。遷至德紹後,格羅皮烏斯又親自規劃設計了包豪斯的德紹校舍。1926年,全體師生參與建築的包豪斯的德紹校舍全面落成。包豪斯大樓作為一個綜合性建築群,空間的單元被設計成不同尺寸、材料和方向的立方體的並置組合,相互關聯。在這種整體的空間設計觀念下,通過玻璃幕牆所獲得的大範圍的透明區域,使建築的內部與外部同時出現,實現了平面的互聯繫統以及相互重疊。

德紹的包豪斯大樓作為20世紀初期集社會、空間、美學和技術革新為一體的公共建築,更像是一座工廠 ,這種可識別的包豪斯設計對接下來半個世紀中的一系列建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學校、住宅和公寓等,它們均被建設的如同包豪斯大樓一般,摒棄了斜屋頂、圓石柱、裝飾、花邊,而選擇了平屋頂、金屬窗、玻璃幕牆、窄廊、機械外露的風格。

1927年隨著包豪斯建築系的成立,漢斯· 邁耶將建築系的工作全面轉向了“更具社會責任”與“為人民需要而設計”的方向。在此期間,包豪斯建築系完成了五幢廊式公寓樓(Housing with Balcony Access)以及德國工會聯盟(ADGB)聯邦培訓中心等方案的設計。五幢廊式公寓樓是為德紹儲蓄和抵押銀行建造的,大樓被設計成空間緊湊的出租型公寓,由90所公寓組成,給低收入的工人和雇員租用的,並帶有一個露天的外部長廊。漢斯· 邁耶在設計中謹守“把人們的需要置於奢侈需要之前”的原則,完成了五幢廊式公寓樓的設計,這一“人民的住宅”的設計以其結構的合理性而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此後,包豪斯建築系在邁耶的帶領下設計了位於柏林附近貝爾瑙(Bernau)的德國工會聯盟的聯邦培訓中心, 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以實際教學和生活需要出發設計總體布局,為工人階級提供了一種非常契合的建築形式。後來,設計了巴塞隆納世博會德國館的密斯· 范德羅成為包豪斯第三任校長,他提出的“少即是多”,“形式追隨功能”等經典設計原則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設計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從1919-1933 ,短短的 14年,雖然作為設計院校的包豪斯在短暫的柏林時期結束後就徹底關閉了,但包豪斯的成就及其影響卻絲毫未停止過,此後的時代裡,誕生了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包豪斯改變了大半個地球的城市天際線。此後,格羅皮烏斯與密斯同年赴美,分別任教於哈佛大學與伊利諾伊理工建築學院,將包豪斯的思想與精神傳播至美國。

1954年,密斯· 范德羅在紐約建成了他的第一座玻璃摩天大廈,即西格拉姆大廈,基於對框架結構的深刻解讀,使用了簡化的結構體系,精簡的結構構件,使之產生沒有屏障可供自由劃分的大空間,在這一作品的設計中,密斯完美演繹了他的“少即是多”的現代主義設計思想。此前,密斯還完成了范斯沃斯住宅的建造設計,此後1966年,密斯還完成了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克朗樓的建造設計,這些作品均體現了密斯的現代主義設計思想。

隨著納粹勒令包豪斯的關閉,另一批猶太裔的包豪斯教師流亡至以色列的特拉維夫,並繼續他們的創作,如Arieh Sharon, Shlomo Berstein等。在特拉維夫,從1932年至1948年包豪斯的建築師們修建了超過4000棟廉價且具有現代生活功能的建築,以滿足社會住房的需求,為這裡留下了規模最大且最完整的包豪斯現代主義風格建築群。一方面,特拉維夫的包豪斯建築中無不透露著包豪斯建築的特點與思想,例如,Arieh Sharon 早期的建築設計中有意將社群的概念添加進去,以打造大型的複合社會住房建築。在其1935年設計建成的聯合工人住宅中,無論是其 U 型的結構還是內部的功能分區都參照了格羅皮烏斯在德紹建成的包豪斯宿舍。同時,在建築細節上,包豪斯標誌性的弧形狹窄的陽台亦被反覆應用在特拉維夫的建築當中。另一方面,為了適應以色列完全不同於德國的地中海氣候,重視功能性的包豪斯建築師們亦根據地域特點做了設計的調整,他們放棄了如緞帶般的玻璃立面,轉而使用小尺寸的窗戶以避免陽光的直射。例如,Ze’evRechter 設計的位於羅斯柴爾德大街的Engel House, 通過柱子撐起了居住空間之下的空間,讓海風穿過建築底部,達到調節氣溫的作用,這也使其成為了特拉維夫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建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包豪斯之始,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發展從一點一滴的涓涓細流發展匯聚成立汪洋大海,在此後的日子裡,現代主義建築改變了我們眼中世界的模樣,為人民而設計,為推動社會發展而設計,包豪斯的理想與精神又在不斷點亮與激勵著一代代的年輕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