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解讀「足三裡」


足三裡是最為大家熟知的保健要穴,有著治療胃腸病證、防病保健等諸多功效二十四穴位歌裡,第一句就是以「足三裡」開始。「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可見足三裡在中醫養生中的突出地位。下面就簡單介紹下足三裡對於調理身體的作用。

1足三裡穴在消化方面的作用

古代的「肚腹」,泛指整個消化系統,肚腹的病變,即一切消化道病證,均可優先選用足三裡穴來治療。


足三裡是胃經的「土中之土」穴,對本經、本腑、相表裡的脾及上下一脈相承的三焦、小腸、大腸(《靈樞·本輸》「大腸小腸皆屬於胃」),以及相關聯的肝、膽(肝主疏泄,經脈挾胃,膽主分泌精汁,以助消化,這與脾之運化功能極其相似)等一系列病證能起到通治作用,虛補實瀉,寒溫熱清。


以足三裡穴治療「肚腹」病證,如食慾缺乏、噁心嘔吐、胃痛、腹痛、腹脹、腹瀉、便秘、肝膽疾病等,療效迅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足三裡的治療速度和效果,明顯要超過中西藥物。



2足三裡穴在養生保健方面的作用

古人以足三裡養生保健,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東漢末年,華佗就以本穴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即身體虛弱和各種慢性虛弱病證)。到了唐宋時代,由於艾灸療法的盛行,用艾灸足三裡防病保健就更為廣泛了。


宋代醫書《醫說》中有「若要安,三裡常不乾」的說法,意思是說一個人想要平安無恙,就必須長年不斷灸足三裡穴。因所灸處經常會灸出水皰,故以「常不乾」言之。現代有人還戲言說艾灸1次足三裡,勝過一碗母雞湯。足三裡真的有這麼神奇的功效嗎?我給大家說個故事。


日本有一個名叫原志免太郎的人,在小學期間,因體弱多病,不得不休學半年。在家經過灸足三裡等穴,身體變得壯實起來。後來,不但順利完成了學業,而且還致力於灸法的研究,寫有《灸法醫學研究》一書。所以,原志免太郎在書中希望上自大臣,下至國民,皆體驗三裡之灸,以建設世界第一健康之國土。1937年元旦,日本政府衛生省(即衛生部)向全國發出通令,號召掀起一個「人民三裡灸健康運動」。足三裡強身壯體、防病保健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由於後天之本虧虛、氣血生化無源引起的貧血、眩暈、肢軟無力、神經衰弱、產婦乳汁減少,以及由於中氣不足、脾虛下陷引起的久泄、久痢、遺尿、脫肛、子宮脫垂、內臟下垂(尤其是胃下垂)等,艾灸足三裡都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足三裡穴的強身健體功效已被古今大量的臨床實踐所證明,驗之臨床,療效確切。例如1952年第1期《針灸醫學雜誌》刊登的一篇「足三裡的保健作用與灸法的改進」的文章,介紹了這樣一個真實的病例:患者汪某,有胃潰瘍病史多年,曾先後5次發生胃出血和大便下血,致使面黃肌瘦,貧血嚴重,身體極端虛弱。後經灸足三裡穴1個月,病情顯著好轉。灸3個月後,飲食增加,面色紅潤,身體日漸強壯起來,再未發生過出血。可見,前人所雲,並非戲言。


早在宋代《針灸資生經》一書中就記載了前人灸足三裡等穴預防中風的經驗:「但未中風時,二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時脛上發酸、麻、重,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宜急灸足三裡、絕骨四穴。」說的是素有頭暈目眩(相當於高血壓)的患者,在還沒有中風的前兩個或三四個月,如果一側的上下肢不時發酸、發麻、發軟,手持物容易掉,下肢沉重,容易摔倒,這是將要發生中風之先兆。應該急灸足三裡、絕骨(足外踝高點直上3寸)4穴。因為灸足三裡可以預防中風,使人推遲衰老,延年益壽,故被後人譽為「長生灸」「長壽灸」。這對於研究老年醫學是極有價值的。

唐代醫書《千金方》中所記:「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足三裡就是其中的主要穴位。說的是唐朝盛世,一些達官貴人喜歡到江浙一帶和天府之國四川旅遊,注重養生者身上總是要帶上一些艾,休息的時候就在足三裡等穴上施灸,則瘴癘溫瘧毒氣就不能傷人。現在我國旅遊事業日益興盛,但是不少人在旅遊過程中由於水土不服、旅途勞累,很容易感冒或者鬧肚子什麼的,影響旅遊。如果在旅途中能每天灸灸足三裡穴,就能提高免疫力和對外在環境的適應性,調節胃腸,從而適應旅遊中的氣候、飲食等,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保障旅遊的順利和愉快。


附:

《二十四穴歌》

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

頭項尋風池,面口合谷收。
胸腹內關謀,脅肋用支溝;

酸痛取阿是,筋傷陽陵搜。
虛寒補中脘,婦科三陰交;

急救刺人中,脫症百會灸。
退燒宜少商,降壓用大椎;

中風十宣穴,救心刺中沖。
落枕針後溪,踝傷瀉丘墟;

腹瀉灸天樞,解表尋曲池。
臂舉不自如,靈骨與太白;

感冒兼重咳,風門加肺俞。
廿四總穴歌,臨床如有神;

時時勤練針,發心濟世人!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