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滴滴事件之後,誰能拯救網約車?

能救滴滴的絕對不是一個人。

“空姐乘滴滴順風車遇害”事件之後,滴滴出行對順風車業務進行整改。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滴滴司機尾隨”、“滴滴司機猥褻”等新聞再次出現。儘管滴滴頒布各項審核措施,但畢竟司機是人,人始終是難以掌控的對象。

那麽,司機到底該如何管控才能保證乘客的安全呢?

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給出的答案是:用人工智能代替司機駕駛汽車——無人駕駛

“人工智能將會駕駛汽車”

無人駕駛出行在美國

其實,Uber 優步的司機也沒少給他們“闖禍”。

據CNN調查,美國至少有103名Uber司機,在過去四年中被指控性侵或虐待其乘客。其中至少有31名司機因強行觸摸乘客、非法拘禁、強奸等罪名被定罪,數十起刑事和民事案件尚未被處理。

可怕的是,目前還沒有關於Uber司機或其他網約車司機的性侵數量的公開數據。

對這些事情感到憤怒的時候,不如真的思考一下,怎麽才能在將來避免事件繼續發生。而像Uber,選擇是逐漸取消司機,推行無人駕駛

但,Uber有些操之過急。

3月初,Uber的無人駕駛測試車在美國撞上一名行人,導致其死亡。而Uber方面認為,事故發生時,Uber無人車已經檢測識別到車頭前的行人,但該車輛的決策系統最終卻“決定”不采取任何閃避措施,保持繼續行駛,最終釀成了撞上行人並致死的悲劇。

Uber無人車事故現場

由此可見,技術問題是導致Uber無人駕駛車出事的主要原因,但比起解決司機的層層審核、嚴格管控的難題來說,解決技術難題相對要容易很多。

而且,人為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也遠遠大於無人駕駛。

根據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的數據,全球每年有130萬人由於汽車和交通方面的事故而死亡,在美國93%的事故是由於人為事故造成的可能是酒後駕駛,可能是由於開車的時候分心、分神而引起的,其中25%是和手機相關的。

Uber無人駕駛車隊

“中國團隊Drive.ai”,則更追求安全。

Drive.ai,是原百度首席科學家 吳恩達 一手創辦的自動駕駛公司,總部在美國加州。5月8日,Drive.ai正式開啟了無人駕駛出租試運營之旅,地點是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弗裡斯克(Frisco)市。

Drive.ai無人駕駛計程車

值得一提的是,在吳恩達的公開信中,特意強調了Drive.ai對AI的局限性有著清晰的認識。“團隊知道如何在當前技術的限制範圍內構建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案。”

他舉了在德州一個很有特色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建築工人通過揮手的手勢讓車輛先通過,“電腦視覺還不能實現這一點”同時,車輛四周也加裝了外掛螢幕,實現與車外的簡單互動,示意行人優先通過。

Drive.ai無人駕駛計程車的外掛螢幕

以人為中心的安全,是Drive.ai的核心價值、也是吳恩達在做無人駕駛出行時一直所遵循的準則。

跑的最快的是谷歌

目前在無人駕駛出行跑在最前端的,當屬谷歌母公司旗下的Waymo

Waymo CEO此前宣布:今年要在鳳凰城推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他還說:該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識別行人的錯誤率降低了100倍。由於搭載了谷歌AI技術,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實時感知物體,智能判斷其他車輛的行動,在仿真狀態進行模擬行車,進行學習積累。

谷歌無人駕駛計程車Waymo

加州車輛管理局的報告顯示,在眾多自動駕駛汽車公司中,谷歌的Waymo是表現最好的一家。在加州自動駕駛裡程為352545英裡,而“脫離”隻發生了63次。一年內,Waymo車輛可在沒有人類司機乾預、不更換輪胎的前提下平均行駛約9000公里。

Waymo還與捷豹、路虎兩家公司達成了合作,購買2萬輛電動汽車,以用於Waymo自動駕駛車隊的擴張,將來會整合到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的車隊

滴滴在做什麽?

在滴滴創始人程維心裡,無人駕駛這件事重要度比本土化競爭高10倍。

他曾說,目前谷歌是無人駕駛領域是第一陣營,滴滴有機會在第二陣營獲勝;如果滴滴無人駕駛不成功,結果會是非常悲壯的。“2018 年滴滴會全面出擊”。

首先,建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

今年1月,滴滴宣布成立AI Labs(人工智能實驗室),以加快推進全球智能交通前沿技術發展。2月,滴滴在北美使用觀致5進行自動駕駛路測。其CTO張博向外媒表示,“滴滴有一個龐大的團隊,正在美國和中國的三個城市持續進行測試。”

滴滴 AI LABS成立

就滴滴在無人駕駛領域的定位,未來滴滴不會自己造車,隻做汽車駕駛技術的軟體。張博明確表示。

“我們會創造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未來有可能是車廠把車造出來,然後這個車可以一鍵進入到滴滴的平台,接收到這些需求,我們可以按每一單給車場分潤。這種模式可以保證滴滴和所有汽車廠商共享這個出行的市場。

其次,滴滴找了眾多“合作方”。

3月22日,車和家宣布將和滴滴成立合資公司,為其生產一款定製化的新能源網約車,既能節省成本,更能夠直接支持無人駕駛技術。

程維和李想

事實上,滴滴已經與超過20家車廠達成定製化網約車的合作,合作製造用於共享出行的智能電動車,其中包括北汽新能源、國能汽車、車和家等新老整車企業。

而首汽約車也和百度進行合作,來應對未來可能的競爭。

“AI(人工智能),可以讓每個人都安全地回家”李彥巨集曾在演講中提到。首汽約車聯合百度布局L3級的自動駕駛和自主泊車技術落地,通過L3級的自動駕駛技術,首汽約車不但將實現城市擁堵情況下慢速駕車的自動駕駛(降低人的失誤),還能夠幫助自駕人群降低駕駛疲勞度,有效擴大自駕半徑。

由此可見,這場無人駕駛網約車的戰爭也悄悄打響。

首汽約車 和 百度 的合作內容

寫在最後

無人駕駛,在用人工智能代替司機之後,能夠避免因司機素質把控不足而產生的乘客人生安全問題。

不論是在美國的Uber、谷歌Waymo,還是在中國的滴滴出行,無人駕駛仍是一個新事物,還需要大量時間去完善。尤其是,作為一個不間斷上路的共享出行方式,安全駕駛仍是第一要素。

首汽約車CEO魏東也認為,短期來看,L3級別的輔助駕駛,可以做到一定程度上緩解司機疲勞駕駛的狀況,但L5級別的全自動駕駛,仍然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對於滴滴來說,有著數據化、商業化的平台優勢,做一個無人駕駛出行平台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在從司機駕駛過渡到無人駕駛這個期間,像滴滴在內的很多公司,可能會面臨許多未知的困難,包括技術、政策等等。尤其是,應用在交通情況極其複雜的中國路線上。

作為一個“國民級”出行軟體——滴滴出行,希望它能夠經受這些考驗,早日完成司機駕駛到無人駕駛的過渡,給大家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安全出行方式。

“安全第一”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