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盆底肌產後未修復,可能耽誤你的後半生!

很多產後媽媽交流生育經驗,有個說法 「第一胎產程比較長,第二胎就很快啦。」但是過程太快,真的就很好嗎?這不排除是盆骨間隙過寬,盆底肌承托力不足造成的可能。那麼盆底肌沒有修復,會造成哪些困擾呢?

1、體型體態

有些媽媽產後被老公叫做「小腹婆」。我們的上半身依靠骨盆作為支撐,所以骨盆一鬆弛,臂大肌和臂中肌這類臀部上的肌肉以及腰部的肌肉就被過度調用來支持身體結構。肌肉群超負荷用力,雙腳由於施力不均衡也容易產生疲憊感,並且引發肩酸以及腰痛等現象。

2、婦科問題

據統計,我國已婚已育的女性,45%都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礙。很多產後媽媽都會有陰道松馳、子宮下垂、膀胱括約肌松馳的現象,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患上陰道炎症。隨著年齡的增加,到了中年的時候,盆底肌鬆弛,無法正常的控尿控便,這都是產後不積極做康復的後果。

3、夫妻交流

盆底肌一部分製約了陰道緊度的恢復,外層的盆骨如果沒有很好的收緊,附著的盆底肌就不能很好的幫助陰道收縮,這些都會導致產後性生活的質量下降。與此同時產後媽媽性反應能力也隨著陰道的鬆弛而下降,甚至慢慢的失去了「性」趣,夫妻間本可以愉悅對方的交流方式也變得有些尷尬。

基於這些情況,媽媽們更應把握住以下時機,拯救盆骨和盆底肌。

產後42天—6個月

產後42天,及時回醫院做盆底評估和治療,是進行盆底肌恢復的黃金時間。為了鞏固恢復效果,治療1~2個療程以後,在家可以持續性的做家庭訓練,但是恢復的時間也存在個體差異,一般需要2-6個月左右。

產後6個月至一年半

媽媽們在適應了產後生活後,氣血恢復基本完成,處於恢復肌體損傷的最佳時機。此時進行修復和身體訓練,能夠更好的幫助穩固修復成果。

一年半至三年內

產後一些不良習慣一不小心又回到了生活中,例如蹺二郎腿及久坐、歪斜身體。這些壞習慣都會造成骨盆、腰椎和脊椎偏位,繼而引發腰痛、下背痛、椎間盤突出,還有可能變成長短腿,導致胯骨變大和變形。所以產後一定要摒棄以往的不良習慣,堅持修復和訓練。

健康的身體是孕育的根本,盆骨修復可以作為輔助手法,幫助女性在生產後三年內恢復到生產前的身體機能水準,並且平穩過度到正常生活階段。如果在上一胎生產時,不幸經歷了恥骨分離、盆骨不對稱等問題,通過治療,可以有效減少分娩併發症的發病率,更有助於快速分娩,減少自然分娩時的痛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