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生兒一出生,助產士為什麼不給寶寶穿衣服就讓媽媽抱

盼星星,盼月亮,盼望了10個月的寶寶終於平安降生了,有媽媽說,帶孩子就像「闖關升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而這將要面對的第一道挑戰,恐怕就是剛剛出生兩三天、原本粉粉嫩嫩的寶寶卻一天天變"黃"的——新生兒黃疸。

記得寶寶出生前,我因為自身是O型血,而爸比是AB型血,所以在新生兒溶血症這塊多留了幾個心眼,也知道寶寶可能有溶血性黃疸的風險。當寶寶出生第五天時,肉眼可明顯見到他的臉蛋變黃了,做了檢測後的確發現黃疸值偏高,醫生建議住院照藍光。雖然不捨,但還是咬咬牙,為了寶寶的健康,還是決定讓他住院治療。

然而寶寶的爺爺卻堅持:新出生的寶寶有點黃很正常,十個有九個都會黃疸,自己到滿月就會消退,如果著急的用點"茵梔黃"就好。因為觀念的不同,在醫院還發生了些爭吵……

為了免各位新手爸媽在寶寶"退黃"路上產生分歧,那今天就讓露媽帶各位家長更全面地了解一下新生兒黃疸。

一、新生兒黃疸可以預防嗎?

答案是不可以的。

新生兒黃疸其實是由於血清膽紅素濃度升高導致肉眼可見的皮膚和鞏膜黃染,是新生兒中一種很常見的疾病,臨床上約有85%的足月兒及絕大多數早產兒在出生後一周內出現黃疸。

所謂"膽紅素"其實大部分是來自紅細胞分解的產物,膽紅素和血液中的白蛋白是一對"好朋友",它們結合後才能被運載到肝臟進行處理。但是白蛋白的數量和小嬰兒肝臟處理"廢物"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沒有和白蛋白"牽手成功"的膽紅素就成為了未結合膽紅素,或者稱為遊離膽紅素。

剛剛出生小嬰兒的,與成人的代謝不同:

1、膽紅素生成多: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紅細胞很多,出生後大量紅細胞被破壞,而且新生兒紅細胞壽命比較短,分解更快。

2、與白蛋白結合能力低:新生兒的白蛋白數量和胎齡呈反比,胎齡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和膽紅素結合的位點也越少。出生後新生兒的白蛋白迅速增加,大概5個月時才能達到成人水準。

3、肝臟處理和排泄能力低:新生兒的肝臟未發育成熟,將未結合膽紅素轉變為結合膽紅素的能力也低。

4、腸肝循環增加:新生兒腸道裡的酶可以使排泄到腸道的結合膽紅素轉變為未結合膽紅素,然後重新吸收入血。如果寶寶便秘,也會加重這一過程的影響。

簡而言之,新生兒黃疸是因為新生兒的肝臟未發育成熟,無法處理數量龐大膽紅素,導致皮膚出現黃色。我們不能控制寶寶肝臟的發育,也沒有辦法提前處理這些多餘的膽紅素,所以新生兒黃疸是無法預防的,只能依靠正確的護理和治療來處理。

二、新生兒黃疸的分類

可能一些提前做過功課的寶媽已經聽說過"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概念,但是現實裡一些在生理性黃疸定義的膽紅素值以下的寶寶還是發生了腦傷害(也就是"核黃疸")。實際上近年國外的研究已經提出停止使用這種分類方法,而是按黃疸的病理進行分類。

1、新生兒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症

由於上述新生小寶寶的生理特點,發生的膽紅素增加幾乎都是未結合膽紅素,增加的程度也比較輕,不容易造成腦損傷,與原來的"生理性黃疸"類似。但是未結合膽紅素的過度蓄積仍然可能達到中毒的危險。

此類型包括生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新生兒溶血,紅細胞缺陷、先天性代謝失調、母孕期服用藥物等等。

在這說一下兩種比較常見的黃疸:

母乳性黃疸大多發生在出生後1周內,主要和餵養方式不當有關,包括脫水、熱量不足、餵養次數不足等都可以導致黃疸的發生。

新生兒溶血以寶寶和媽媽的ABO血型不合最常見,Rh血型不合比較少見。媽媽多為O型血,寶寶A型或B型。如果媽媽是AB型或寶寶為O型則均不會發生溶血。

2、新生兒高結合膽紅素血症

引起新生兒高結合膽紅素血症的原因大多都是病理性的,表現為黃疸出現早,大便呈灰白色,尿深黃像濃茶樣包括膽道閉鎖、肝內膽汁淤滯、遺傳代謝缺陷、感染、新生兒肝炎、染色體病等。大部分需要手術治療,可能伴有其他疾病和缺陷。

三、新生兒黃疸怎麼治療?

1、不需醫療乾預的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在足月兒和早產兒寶寶身上都很常見,大多數在出生後2-3天出現,黃疸值不高(<15mg/dl換算部門257μmol/L),皮膚黃疸程度輕,4-6天達到黃疸的高峰,2個星期內消退,早產兒可以延續到3-4周,一般沒有其他特殊的癥狀。

這些寶寶並不需要特別處理,只要注意護理,多加觀察即可:

注意餵養:給寶寶餵食和喂水都要充足,促進寶寶糞便和尿液的排泄才能儘快退黃。無特殊情況應該堅持母乳餵養,增加母乳餵養的次數。

發生母乳性黃疸時,也不應該立即停止母乳餵養:

多曬太陽:適當多曬太陽也可以加快退黃速度,但是要注意保暖和防止曬傷。

2、需要醫療乾預的黃疸

出生24小時內出現黃疸

黃疸持久不退

黃疸消退後又再次出現

黃疸逐漸加重

符合以上4條任意1條的寶寶需要立即看醫生,接受治療。附上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提出的新生兒黃疸乾預標準:

3、治療方法

光照療法

光療是治療新生兒黃疸最常用且安全有效的方法,對於一般的黃疸只需要24-48小時就可以實現退黃,而比較嚴重的如新生兒溶血等可能需要48-72小時,甚至更長。

光療後可能會出現如低熱、腹瀉、皮疹、皮膚尿液呈青銅色等的副作用,至今沒有出現遠期嚴重副作用的報導,所以各位擔心光療會對寶寶產生不良影響的寶媽可以放心。

換血療法

嚴重的新生兒黃疸需要置換寶寶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血液,這是迅速降低膽紅素濃度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防治核黃疸的有效方法。雖然換血聽起來非常可怕,但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都經過了實驗室和臨床的驗證。不可以因為一時猶豫,耽誤了寶寶最佳的治療時機,嚴重的可能會落下後遺症。

看下來自北大深圳醫院的案例:

六六(化名)是一個胎齡38周余的順產女寶寶,然而出生的第三天意外情況還是發生了,六六的皮膚顏色變得越來越黃,護士小姐姐經皮測膽,膽紅素已經達到15mg/dl,正常足月兒這個數值達到12.9mg/dl就要拉響警報了!醫生建議趕緊住進新生兒科進行光療,然而家長義正言辭地拒絕了!

反覆勸說無效……只能放人回家。在「放人」之前,醫生反覆叮囑家長務必每天去社康監測黃疸!然而說了等於沒說,家長根本不以為意,直到六六出生後的第6天,他們看著女兒變成了「小金人」,才開始後怕,抱到社康一查,經皮測膽紅素達到了23mg/dl!於是趕緊回到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新生兒科住院就診。

這時,六六的病情已經嚴重到需要換血治療了,一聽換血嚇壞了,六六的爸媽再一次拒絕了!最終在光療治療沒有明顯作用的情況下,才終於同意換血治療。因家長不配合再三延誤了病情,六六也面臨著膽紅素腦病(致癱致殘)的風險……

不要再用茵梔黃了

2016年8月開始,國家葯監局就發布公告,明確指出新生兒、嬰幼兒(3歲以內)禁止使用茵梔黃注射液。因為茵梔黃本身是中成藥,成分不明確,容易引起胃腸道出血、腎功能異常的不良反應。而茵梔黃的口服藥有腹瀉、嘔吐、皮疹等的不良反應,嚴重的甚至會引起便血。其實它的功效,其實等同於瀉藥,僅僅是讓寶寶多排便,排出膽紅素從而退黃。請各位寶媽擦亮眼睛,不要再栽進茵梔黃的坑裡!

四、黃疸中的大魔王——核黃疸

核黃疸,即新生兒膽紅素腦病,膽紅素升高可造成早起神經功能障礙, 誘因為溶血性黃疸。如果未能及時治療,可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傷。北辰媽聽閨蜜說,她所工作的醫院,那院長的兒子就因為小的時候沒把黃疸放在心上,認為出月子就好了,長時間不去幹預治療,結果現在智力有問題,連外表看上去都有點癡呆。

目前仍然很難對所有新生兒設定一個精確的安全膽紅素水準,但是膽紅素腦病很少會發生在膽紅素水準低於25mg/dl的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常常在出生後1周內發生,但是也有困難延遲到2-3周。

膽紅素腦病的早期癥狀較輕,而且不具有特異性,需要細心的寶媽認真觀察:

警告期:寶寶活動減少,吸吮減弱,哭聲改變,嗜睡等。此時如果及時乾預,寶寶一般不會有後遺症。

痙攣期:如果高膽紅素血症持續存在,僅僅幾個小時就可以出現雙手握拳、兩腿伸直交叉、高聲尖叫、抽搐等癥狀,嚴重的甚至出現呼吸暫停而死亡。出現這些癥狀的寶寶即使存活下來,也可能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恢復期:寶寶吃奶和對外的反應逐漸恢復。

後遺症期:存活的寶寶仍會有一定的僵直和抽搐。3歲以後後遺症已經十分明顯了,包括智力障礙、抽搐、斜視等等。

因此,寶媽們在關注寶寶的膽紅素濃度外,也要關注黃疸寶寶的表現,一旦出現改變應該及時諮詢醫生,儘可能在早期進行積極地乾預。

總而言之,新手寶媽不必談黃疸而色變,更不要迷信民間偏方給寶寶喂葡萄糖水、黃連黃柏黃岑煮水喝等等。最後能密切關注黃疸值的走勢,積極與兒科醫生溝通,根據情況慎重抉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