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樂器,撥動你的心弦

來源:海外網

賈湖骨笛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現場 杜建坡攝/人民視覺

商代婦好墓鴞紋特磬 鄒雅婷攝

西周四虎鎛 鄒雅婷攝

唐代李貞墓三彩騎馬樂俑 范 立攝

提起中國古代音樂,你會想起什麽?

是金聲玉振的莊嚴,是高山流水的超逸,是“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清脆,是“何人不起故園情”的幽婉……

在19世紀留聲機發明之前,世界上沒有保存音樂的手段。但樂器作為實踐音樂活動的物質媒介,是可以保存、流傳的,樂器史就是一部物化的音樂史。

中國國家博物館近日舉辦“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展示館藏精品及向多家文博部門商借的文物共計200余件(套),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的賈湖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樂器珍品,系統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突出展現中國傳統音樂輔德化、養性情、娛民眾的文化價值。

見證中國音樂史的悠久

走進展廳,悠揚的樂曲聲嫋嫋回蕩。策展人諸葛英良介紹,這是專為展覽創作的主題音樂《天地同和》。入口處的地板上有一隻鳳凰投影,象徵古代奏樂時“簫韶九成,鳳凰來儀”之盛景。高台、鬥拱、屏風等中國古建的空間布景和室內設計元素,營造出濃鬱的古典文化氛圍。

“這是一場策劃很久的主題展,經過多次專家研討,得到故宮博物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山東沂南北寨畫像石墓博物館等部門支持。”諸葛英良對記者說,“天地同和”展不同於一般的古代文物展,在展覽內容、展陳形式上做了一些新嘗試,希望讓觀眾靜下心來體會中國音樂文化之美。

展覽分為四個部分:“鶴鳴九皋,聲聞於天”“鍾鼓喤喤,大音至樂”“絲竹相合,妙音飛花”“雲間鑼鼓,日月同輝”。通過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反映中國古代音樂發展演變的歷程。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是展覽的學術顧問之一。“展品的珍稀度、可看度都很高,有不少難得一見的文化瑰寶。”田青說,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讓大眾尤其是年輕人了解中國音樂史,從音樂的角度感受中華文化的悠久、絢麗、偉大。

展廳裡第一件展品是1986年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這支骨笛由鶴類尺骨製成,有七孔,表面光滑,製作精細,孔間和孔上方均有鑽孔前刻劃取準的記號,證明當時製作骨笛經過相當準確的計算。專家對同批出土的骨笛進行測試發現,骨笛音質較好,音階結構至少是六聲音階,也可能是七聲齊備的古老的下徵調音階,可以演奏較為複雜的旋律。

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樂器之一,屬於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800年的裴李崗文化。“我們說中國的音樂史有8000年到9000年,就是因為賈湖骨笛這一批文物。”田青對記者說。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項陽介紹,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賈湖骨笛已陸續出土幾十支,大多保存完整,音階很全。它們的發現不僅把中國音樂史往前推了幾千年,對於世界音樂史也意義非凡,刷新了人們對音階最早形成時間的認識。

述說禮樂文明的輝煌

上古時代,音樂不單是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還具有在祭祀中營造儀式氛圍的功能。項陽告訴記者,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等早期宮城性遺址出土的樂器,作為祭祀時的演奏用具,反映了中華禮樂文明的濫觴。

展廳裡有一件石峁遺址出土的口簧,由牛肋骨磨製而成,年代為公元前2000年前後。據介紹,石峁皇城台共發現20余件骨質口簧,是目前世界範圍內關於此類樂器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一次發現。與口簧一起出土的還有骨笛、骨管哨、陶球哨等,這麽多樂器的出現,彰顯了皇城台作為石峁遺址宮城區的地位和性質。

《禮記·樂記》雲:“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自青銅時代起,以禮樂重器應和宗法制度、區分身份等級的禮樂文明逐漸形成。“《周禮》中概括了古代‘五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禮的很多儀式需要搭配相應的音樂,通常是歌、舞、樂一體。”項陽說。

先秦至漢代,隨著禮樂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樂器更加複雜化,出現了編鍾、編磬等大型樂器。從商代獸面紋大鐃、西周四虎鎛、夔龍紋編鍾,到春秋虢太子墓銅鉦、戰國淹城句鑃、漢代虎鈕淳於,可以看出青銅樂器的發展脈絡。

展廳裡的多媒體互動設備展示了戰國曾侯乙編鍾的形製和結構。曾侯乙編鍾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縣(今隨州),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鍾,代表了先秦禮樂文明的最高成就。從螢幕上可以看出,這套編鍾分三層懸掛在鍾架上:上層3組為鈕鍾,19件;中層3組為甬鍾,33件,分短枚、無枚、長枚三式;下層為2組大型長枚甬鍾,12件,另有大鎛鍾1件。每一件鍾都能發出兩種不同的樂音,整套鍾可以演奏很多樂曲。點擊螢幕上的“奏樂”按鈕,還能聽到曾侯乙編鍾演奏的《春江花月夜》《東方紅》等樂曲。

在金石樂懸成為禮樂重器的同時,以琴、瑟為代表的彈弦樂器產生,彈琴奏樂成為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中展出了來自湖南省博物館的西漢馬王堆1號墓瑟。出土時瑟的25根絲弦完整保留在原來的位置上,25個拱橋式木柱也保持在原位。它是迄今考古發現的唯一上古瑟調弦實例,為古代樂器研究提供了寶貴物證。

展現文化交流的多彩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國家的交流日益擴大,外來樂器廣泛應用於各式演奏場合,詩歌、壁畫等藝術作品記錄了“胡琴琵琶與羌笛”的繁盛景象。

展廳裡展示了唐代的銅鈸,這種西域傳來的樂器,自隋唐以來在宮廷燕樂中廣泛使用。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大忽雷,是唐代音樂家韓滉參考西域曲項琵琶的形式創製而成的兩弦樂器,因其發音忽忽若雷而得名。它曾藏於深宮之中,後流入民間,20世紀50年代又入藏故宮。

展覽中還有不少樂俑,生動再現了古代演奏樂器的情景。西安插秧村唐墓出土的一組樂俑,為6名男子組成的樂隊。樂俑均著圓領袍、裹襆頭、系腰帶,面頰豐滿,盤坐或跪坐演奏,所執樂器有豎箜篌、拍板、橫笛、排簫、琵琶和笙。李貞墓出土的三彩騎馬樂俑,造型生動逼真,釉色鮮豔,人物手持樂器包括排簫、銅鈸、鼓槌等。專家介紹,考古發現的隋唐樂舞俑數量很多,風格自成一體。其樂器的組合、形製、種類和數量,樂人的服飾、發式、造型、神情和演奏姿態,均體現了一個時代的風貌。

唐代九霄環佩琴是此次展覽中的明星展品。此琴為典型的伏羲式,琴面渾厚呈半橢圓形,原漆為黑色,露朱漆地。琴為桐木所斫,做工圓潤不露棱角。通過琴腹上的銘文與文獻資料可知,此琴原為宋人馮軫藏品,後經南宋鑒藏家周必大鑒定為唐代製琴世家雷氏族人斫製。無論是造型藝術還是髹漆工藝,國博館藏的這件九霄環佩琴皆堪稱唐琴的典範之作,為唐琴的斷代與鑒定提供了標準器,也為探究唐代斫琴工藝提供了標本。

宋元之際,戲曲藝術正式確立並不斷發展,樂器的運用和改良達到新的高峰,以馬尾胡琴為代表的弓弦樂器進入主流音樂體系。明清兩代戲曲、歌舞、說唱等包含音樂元素的藝術樣式日益繁榮,孕育了生動多彩的民間藝術成就。展廳裡的雙清、拍板、三弦等,均為常見的戲曲伴奏樂器。

展覽的最後一部分展示了不少20世紀以來的改良樂器和新樂器。“這些展品是為了告訴我們,中國音樂一直在傳承、創新中發展,古代的一些樂器發聲原理直到今天依然沿用。古人的智慧與創造為現代人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滋養,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諸葛英良說。(記者 鄒雅婷)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8月18日 第 07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