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脾陽根於腎陽!安腎湯治腎暖脾,脾陽腎陽均得補

不少人體內有濕。身體的濕氣多了,會像陰雨天裡沒曬乾的穀子,慢慢化熱,形成濕熱。濕熱最初可能停留在中焦脾胃,隨著地心引力,以及時間長了脾胃扛不住,濕熱開始下注,腎便成了駐紮地之一,導致陽痿、痛風性關節炎、四肢痿軟等病症的產生。

這是脾不好影響到腎最直觀的展現。反過來,腎不好,存在於左腎右腎間的命門之火不能溫煦脾土,會導致清陽不升,這一點在五更時分表現最明顯。其時正為陽氣生髮之際,清陽升不起來,便只好往下走,腹瀉於是產生了。這就是中醫所稱的五更泄瀉。此病藏於腎,治宜下,而不宜治中。四神湯專攻此病。

方由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四味葯組成。用肉豆蔻補脾,用補骨脂五味子補腎陽,再用五味子止瀉,吳茱萸燥脾溫中,葯少力專,溫腎暖脾,澀腸止瀉,以至溫補固澀之力強,效用如神,故名四神。

此方以脾陽根於腎陽為依據。同樣以此理論治病的安腎湯,看到四神湯出現,也踱著步,散發著濃濃的暖意出場了。

安腎湯是《溫病條辨》卷三的方子,對於濕邪久留,脾陽耗損,腎陽也虛的,最適合。不僅可用於濕病日久而脾腎陽虛者,也可用於內科雜病中屬脾腎陽虛的陽痿、不育症等。

處方:鹿茸3錢,葫蘆巴3錢,補骨脂3錢,韭子1錢,大茴香2錢,附子2錢,茅術2錢,茯苓3錢,菟絲子3錢。

上藥用水八杯,煎煮成三杯,分三次服。病久怕服湯藥的,可用上藥二十劑製成丸劑服。

主治濕久脾陽消乏,腎陽亦受影響,功能弱者。

一般來說,脾陽虧虛可見面色萎黃,四肢清冷,食少不化,嘔吐泄瀉,舌淡苔白等。

腎陽虧虛則可見身寒怕冷,腰酸膝軟,滑遺陽痿,夜尿頻繁。

如脾腎都陽虛,則水濕不易運化;而水濕過多,又可反過來傷及脾腎之陽,以陰寒內盛為特徵。需溫補腎陽,兼以健脾化濕。


用方上,大凡腎陽虛衰的,必須溫補督脈,所以用入督脈的鹿茸為主葯,入陰昇陽,保護諸陽之氣。另配以補腎藥材附子、葫蘆巴、韭子等,轟轟烈烈添柴火,溫補腎中真陽。

附子味辛溫性烈,喜歡到處走動。遇上寒邪濕邪,不將其趕得遠遠的不罷休。具有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之功效。為諸經引用之葯。

葫蘆巴性溫,味苦,歸腎經。為滋養強精葯,用於陰痿、遺精及早泄。元陽不足,冷氣潛伏,不能歸元者宜用。但它的力量終究遜色於附子,故補火仍須兼以附子、茴香等葯同用,方能有效。

韭子是韭菜的種子,有補肝腎、暖腰膝、壯腎陽,以及固精縮尿的功效。與菟絲子、補骨脂等補腎壯陽之品配合使用,更可固精,止尿頻。

菟絲子平補腎肝脾。補骨脂補腎又補脾。脾胃健運,有利於濕濁的運化和消除。

再以芳香入陰之品大茴香,抵下焦而昇陽。

至此,脾陽得到腎陽的溫煦與照拂,運化功能便開始發揮,活力大增。

整個過程,就如腎這個灶膛內的柴火熊熊燃燒,將鍋灶(脾)之中的米穀煮熟。所以,脾的運化功能,須有命門之火的推動才能正常。

這也是補脾不如補腎,腎氣若壯,丹田之火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脾胃)自治理論的由來。

以上只是補脾陽的征程裡走出的前幾步。在農村用過柴火灶做乾飯的人都知道,飯要煮熟很容易,但要讓米飯軟硬適中,口感適宜,就需在鍋中之水沸騰後,用小火慢熬。否則水份兩下就會熬乾,成為一鍋焦飯。於是利水滲濕的茯苓擼起袖子上場了。

茯苓祛濕時,不溫不燥,不寒不熱,性子很平和,不傷正氣。不僅利濕,還是行氣的,以舒緩磅礴的藥力推動體內的氣機,自上往下把中焦脾胃的水濕通過下焦以二便排出,使水液不再停留,祛濕的韌性與力量不可小視。

在米飯將熟未熟之際,還需來一把猛火,蒸騰乾最後一點水份,一鍋香噴噴的米飯才算大功靠成。這時候燥濕健脾的茅術也擼起袖子上場了。

茅術即蒼朮,既是芳香化濕葯,又因有明顯的苦味,是苦溫燥濕葯。能如烘乾機一般消除中焦的濕濁。

至此,煮米飯的原理成功移植到用藥上,米飯香了,脾腎也均安,安腎湯使命完成。

本方之所以稱為安腎,是因為腎以陽氣為本,陽氣之本充足,則功能自然能夠正常發揮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