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輕度抑鬱症的癥狀是什麼?

輕度抑鬱很難診斷。

因其很多癥狀都很像正常的情緒反應。

雖然從名字上看,輕度抑鬱不是一個嚴重的狀況,但如果不加乾預,情緒的變化會變得更加嚴重,如果早期乾預問題更容易得到解決。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告訴大家如何識別輕度抑鬱,以及它可能導致什麼癥狀,何時尋求幫助。

癥狀和體征

輕微的抑鬱會有情緒和行為的顯著變化,有時身體的感覺也會增強。

常見的癥狀包括:

?易怒

?想法消極

?感覺異常疲憊

?感覺絕望

?感到強烈的悲傷

?經常處於流淚的邊緣

?自我厭惡

?難以集中注意力

?感覺沒有動力

?想要獨處

?無法解釋的,身體輕微的疼痛

?對他人失去同情

抑鬱症的類型

哈佛醫學院報告六種常見的抑鬱症:

?持續性抑鬱症常被稱為輕度抑鬱或心境惡劣。

出現上述癥狀2年以上的人可被診斷為持續性抑鬱症。

此類患者通常可以管理他們的日常生活,但沒有樂趣或享受的感覺。

?重度抑鬱可能涉及非常黑暗的情緒,會有自殺想法。

?季節性情緒紊亂通常在秋冬季裡被觸發。

缺乏陽光和變化的睡眠模式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


?圍產期和產後抑鬱會影響懷孕期間和產後的人。

這種抑鬱症的癥狀可以使輕微的,也可能非常嚴重。


?經前情緒焦慮症是一種嚴重的經前綜合症(premenstrual syndrome,PMS)。

?躁鬱症可能包括或輕或重的抑鬱癥狀。

但是在這些癥狀前後,會出現重度或輕度的躁狂狀態。

重度抑鬱

當輕度抑鬱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進一步發展,會引起嚴重的後果。

患有嚴重的抑鬱症的患者,在外人看來癥狀是顯而易見的。

處在這種情況下的人會非常虛弱,很難進行正常的活動。

嚴重的抑鬱症通常與輕微的抑鬱症有相似的癥狀,但程度更重。

患有嚴重抑鬱症的人可能會有以下經歷:

?錯覺

?幻覺

?自我傷害或自殺的想法

有這種情況的人需要藥物治療。

選擇性5 -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SSRIs)是治療重度抑鬱症最常用的藥物。

SSRIs類藥物包括:

?西酞普蘭

?依他普侖

?氟西汀

?帕羅西汀

?舍曲林

苯二氮平類藥物也有相似作用,但長期使用會使人上癮。

如果許多其他形式的藥物和治療沒有效果,醫生可能建議用電休克療法治療嚴重抑鬱症。

這種方法是使一個人在麻醉狀態下,對大腦進行電擊。每周進行兩到三次,一般進行6-12次治療。

如何應對輕度抑鬱症

治療抑鬱症最好的辦法是去看醫生。由醫生來評估不適的癥狀是否由抑鬱引起,並確定病情的程度

網上有許多測試能識別抑鬱症。

PHQ-9測試是在1999年基於專業診斷標準開發的。

它只有9個問題,任何人都能在網上進行PHQ-9測試以確定自己是否患有抑鬱。

輕度抑鬱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而得到改善。

包括改變飲食和睡眠模式,或者改善他們的工作與生活模式。

建議抑鬱症患者每日日常活動應包括:

?呼吸更多新鮮空氣。

?多鍛煉身體。

?吃新鮮的食物

?冥想,或者靜坐10分鐘。

?限制花在電腦上或看電視的時間,尤其是在晚上

?幫某個人的忙

?跟別人聊天

談話療法

顧問

與一位合格的顧問進行交談可以幫助確定抑鬱的原因。

他們通常不會指導人們,而是會在改變生活方式上提出建議。

人際關係治療(IPT)

如果與周圍的人相處困難,可能會導致被孤立和抑鬱。

IPT療法旨在幫助簡化人際關係,從而幫助人們克服交往困難。

心理動力學治療

治療師通常會要求顧問者說出他們的想法,據此找出他們的思維模式或行為模式。

而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可能並不知道這些模式會引起不適,甚至導致抑鬱。

認知行為治療(CBT)

CBT沒有關注抑鬱症的原因,而是為處理結果提供了實際方法。

包括讓你從心煩意亂的情緒中分離出來,或者早期識別出導致情緒變化的信號。

CBT是一種流行的選擇,因為人們通常會在幾周內看到改善,而且這種療法的治療周期很短。

誰更容易得抑鬱症?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在2017年,抑鬱症是全球健康和殘疾的主要原因。

抑鬱症非常普遍,因為它沒有單一的原因,很多情況都有可能導致抑鬱。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抑鬱。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眾說紛紜。

青春期、懷孕和月經都是出現癥狀的常見時間。

各國的統計數據各不相同,但抑鬱症在以下人群中更為普遍:

?處於經濟劣勢的人。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如冠心病或癌症。

?患有抑鬱症的父母的孩子。

?有其他心理健康狀況的人,比如焦慮。

?同時,許多藥物也會引發抑鬱。

總結

早期發現抑鬱症是有幫助的。

如果一個人不確定他們是否患有抑鬱症,最好的辦法就是顧問醫生。

當抑鬱是輕度的,簡單的生活方式改變可能會帶來顯著的,持久的好處。

任何患有中度或重度抑鬱症的人都應與醫生保持聯繫,並報告任何自殘、自殺或傷害他人的想法。

:圖片來自網路

本文系微信公眾號「中華醫學科普聯盟」獨家用稿,

轉載前請先與我們取得聯繫,

歡迎您給中華醫學科普平台投稿:

[email protected]

並轉發我們的作品

您可以直接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