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顆芯片僅賺1毛4,中小芯片公司的“芯”酸現實

易簡財經

微信ID:ejfinance

作者:月月鳥

來源:科技每日推送

不久前,格力CEO董明珠在一檔節目中透露,格力將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芯片,如果投二十億下去也沒有成功的話,能留下一個團隊也是值得的。

當然,這也不是董小姐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格力要做芯片了。

她去年在接受央視財經採訪時擲地有聲地說:哪怕要投500個億,格力也要把芯片研製成功。”

董小姐那份為了打造擁有自主產權芯片的無畏和堅毅值得我們學習,不過,月月鳥忍不住想感歎一下:有錢就是任性啊。

但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資本燒500個億來研究芯片,格力這種“財大氣粗”的企業只是少數。更多的是那些為了生存下去,苦苦掙扎的中小IC設計公司。

-1-

賺著賣白菜的錢

提到「芯片」這個詞,大家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高大上的名詞,會和驍龍855、蘋果A12這些手機SoC或者酷睿i9、銳龍2700這些電腦CPU產生聯想。

的確,民用高端芯片的價格確實不低,某東上一片英特爾至強W-3175X CPU 售價26000+。

只不過,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芯片遠不止這些,共享單車上有定位芯片、娃娃機裡有控制芯片,就連銀行卡、公交卡甚至LED燈裡都有有一塊芯片。

我們身邊的這些芯片用途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只要白菜價,甚至比白菜還便宜。

這裡拿申報科創板上市的五家IC設計公司作為例子。

最貴的芯片是晶晨半導體生產的電視芯片,單價也不過35.69元,最便宜的是聚辰半導體出售的智能卡芯片,每顆只要0.14元。

這裡放張圖,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在一些人眼中芯片是個挺能賺錢的行業,畢竟是用沙子造出來的。然而,風光的背後是我們無法看到的心酸。

“白菜價”的單價在天文數字般的成本面前,可以說是杯水車薪了。首批申報科創板上市的晶豐明源,掌握有LED芯片的核心技術,與飛利浦、歐普、雷士等國內外照明龍頭企業有深度合作是LED驅動芯片行業巨頭。

晶豐明源去年賣出了32億顆芯片,足足可以繞地球一圈,但是,淨利潤卻只有8000w左右,足以說明芯片行業的成本多麽的高,難怪董小姐說前期二十個億砸下去,可能連水花都看不到。

-2-

燒錢的行業

那這些巨額的成本來源於哪裡呢?

首先是開發軟體費,就像蓋房子要用到建築工具,做芯片也要用到開發軟體作為工具,需要給Cadence、Synopsys這些開發軟體公司一大筆EDA軟體使用費。

有了工具後,還需要圖紙才能開工,而ARM、高通這些公司掌握帶知識產權的芯片架構

正是芯片製造用到的“建築圖紙”,付費給他們獲得專利授權後才能開始“動工”。

自己造芯片的華為,每年要付給高通33億人民幣專利費,相當於55萬台華為P30 Pro的價格這才是做真正的“躺著”就能賺錢呀。

除了開發軟體費和IP授權費外,還有研發費用這個深不見底的“無底洞”,作為摩爾定律最前端的行業,芯片的製程工藝從之前的幾百納米。

縮小到28納米、20納米、16納米、14納米,10納米,直到今天最先進的7納米,幾乎每隔兩三年就更新一代。如果沒有投入足夠的研發費用更新迭代技術,就很難保持公司在行業的競爭力。所以,每家公司都會拿出大量的利潤用於研發,我們可以看到科創板五家芯片公司,都拿出了30%左右的毛利潤作為研發費用。

或許這30%的投入還遠遠不夠,想要知道芯片研發多“燒錢”,問問董小姐的“賭友”雷軍就知道了。

當年雷軍和董明珠一樣,也有一個芯片夢,他的願望是未來能用沙子的價格買到芯片,於是就有了「澎湃芯片」系列。

然而,雷軍的「澎湃芯片」並不澎湃,澎湃S1出道即絕唱。在小米5C發布會上雷軍深情地望著身後的PPT,哽咽地說這不是一個PPT芯片,而是耗時1年多辛苦打磨出的結果,並且已經實現量產。

後來發生了什麽我們都知道,小米5C下架後,再也沒有搭載澎湃芯片的小米手機出現,更要命的是澎湃S2多次流片失敗,虧了幾十億後杳無音信,足以看出芯片是多麽燒錢的一個行業。

-3-

失效的“微笑曲線”

我們讓時間回到1992年,時任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提出了“微笑曲線”理論。

理論的大致內容是:在一條產業鏈中,上遊研發和下遊行銷的利潤,要高於中間的組裝業務。

這條簡單的曲線,不僅引領宏碁走出困局,還給後來台灣各產業的中長期發展指明了方向。

只不過,“微笑曲線”已經不再適用於今天的芯片產業鏈,理論上本應屬於“低端玩家”的台積電,盈收能力“吊打”絕大多數的“高端玩家”。台積電2018年財報顯示,其淨利潤為3511.3億新台幣,大約人民幣770億元,而華為官方公布的2018年淨利潤,僅為人民幣593億元。

不得不承認,大多數人對代工廠有偏見,認為代工廠就是低端製造的代名詞,但並不是所有的代工廠都是富士康,芯片代工屬於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技術儲備,更需要充足的資金投入

目前一條14nm的芯片生產線,造價在60億到80億美元左右,如果是更先進的10nm、7nm,造價都在100億美元以上,這是大多數芯片企業無法承受之重,只有三星、英特爾這些家底厚實、技術過硬的公司,才能集芯片的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於一身,不求於他人。

而勢單力薄的中小芯片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都採用Fabless(無晶圓廠)模式,隻負責芯片的設計與銷售,將生產、測試以及封裝環節外包給台積電這類代工企業,除了要支付巨額的代工費外,量產前每次流片都心驚膽顫,量產後還要擔心良品率問題。

-4-

結語

摩爾定律逐漸逼近極限,先進製程的更新速度在不斷減慢,為暫時落後的企業創造了追趕的機會

而科創板的推出更是解決了資金短缺的問題,中國的芯片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這會是中小芯片企業破曉前的黎明嗎?

關 於 本 文

請WX搜索“易簡財經(ID:ejfinance)”關注我們

作者:月月鳥

來源:科技每日推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