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透視趣店最新財報:淨利26.8億,羅敏的增長秘密是什麽?

26.8億淨利潤。

這是台灣時間2019年3月18日,金融科技巨頭趣店集團(NYSE:QD)發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裡公布的淨利潤數字。

報告顯示,扣除非經常性損益,2018年趣店集團實現調整後淨利潤26.8億元人民幣(3.9億美元),同比增長19.7%,超額完成全年淨利潤25億元人民幣的目標。

其中,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第四季度實現調整後淨利潤8.5億元人民幣(1.2億美元),同比增長50.1%,創歷史新高。

不僅如此,財報還顯示,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趣店與持牌金融機構合作資金餘額從2017年第四季度的112億元大幅增至190億元,實現了近70%的大幅同比增長。根據管理層的最新表述,在貸餘額在3月15日已突破220億人民幣,趣店方面表示非常有信心實現2019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調整後淨利潤35億元人民幣的目標。

趣店2018年收入同比增長61.1% 數據來源:趣店財報

1 趣店的增長秘密

為什麽趣店能有如此的增長?

我們在財報中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數據,首先,截至2018年底,趣店累計注冊用戶數增長至7177萬,授信用戶數達到3103萬,其中,累計借款用戶從去年同期的1452萬增長至1672萬,在貸用戶增至526萬人,這說明,行業頭部效應進一步凸顯。

根據計算,借款用戶增速約為15%,而淨利潤增速明顯超過了用戶增速,這說明,趣店除了用戶的基本面在擴大,單個用戶的ARPU值也在增加(每用戶平均收入 ARPU- Average Revenue PerUser)。

其實這樣的現象,反映了一個問題:不僅用戶基數在變多,單個用戶通過趣店獲取的信貸資源也在變多,這意味著趣店正在進入一種良性循環:當老用戶在趣店的幫助之下成長起來了,老用戶和平台建立起信任關係,不僅老用戶獲得的授信會增加,在口碑傳導下,更多的新用戶也會被吸引過來,從而形成了飛輪效應,這就解釋了為何趣店業績增長勢頭從何而來。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行業選手,用極高的高息去賺快錢,但實際上對用戶是一種掠奪性地服務,傷害到了用戶,行業裡曝出的一些惡性案例大多與此有關。但趣店財報中的各項數據的增長則說明,趣店恰恰相反:不貪圖短期收益,更加耐心地和用戶打交道,幫助用戶獲得更好的成長,讓他們的信用記錄得以養成,從而受益於更多的金融資源。

還有一個數據,也能說明問題,目前,趣店的注冊用戶達到了七千萬的量級,並實際服務了1672萬用戶,這在行業裡都是非常高的數字,一方面說明,趣店的通過率較高,這節約了行銷資源,另一方面,也說明趣店的風控能力行之有效,其技術能力能夠精細化地完成用戶的信用評審,從而讓盡可能多的小白用戶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務。

也就是說,趣店的成長,根本原因是用戶在成長。只有熬過一段不那麽賺錢的口碑積累期,才有後面的業績爆發期。

相比而言,傳統銀行受困於保守的風控邏輯和較弱的技術實力,只想獲取成熟用戶,而不想參與培育用戶、幫助用戶成長的過程。但用戶的成長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沒有金融資源幫助,一個用戶很可能就接收不到良好的職業培訓,談何成為銀行夢寐以求的優質用戶呢?

「種一顆樹,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這是非洲經濟學家Dambisa Moyo在其著作《dead aid》中寫下的一句話,實際上,這個道理也體現在用戶增長上:陪伴用戶成長要盡早,如果沒有盡早,也要努力而為之,而非坐享其成。

我曾經和一家保險公司的高管聊過,他明確地告訴我,銀行的風控邏輯是清單製,但凡20項標準裡有一項不符合,就會徹底拒絕一位用戶,這樣「寧可誤判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嚴苛審核標準,也讓銀行只服務到了最為頭部的10%的窄眾,但在頭部10%往下的20%的優質腰部用戶,都因為某項剛性標準不符合而被拒絕。

以我個人的經歷為例,幾年前,我曾在兩段職業經歷之間有過數月的間歇期,在此期間,我幾乎無法獲取任何金融資源的幫助。當時,我在申請留學,為此辭職備考雅思,恰恰在這時候,由於沒有工作部門,這一項標準就把我排除在了銀行認可的「優質用戶」範疇外,而我日常生活的線上化、數字化程度已經很高了,無論是電商數據還是移動支付數據都足以表明,我並不是一個沒有還款能力、且缺乏還款意願的用戶。

如今,用技術進步的眼光再來審視今天的金融科技就能發現,趣店的優勢在於,用技術讓更多的好用戶,有了獲得金融資源的可能。

財報中另一個有意思的數據是,2018年度趣店核心消費金融業務行銷費用,相比2017年下降近50%。這也說明,趣店對於用戶並非掠奪性的服務,如果利率過高,用戶處於無奈借過一次就不會再來第二次,顯然,用戶只有在獲得了幫助的情況下,才會複購,並推動口碑傳播,這樣一來,行銷費用也才有下降的可能。

這也說明,金融,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流量生意,而是一個用戶體驗導向的服務型生意,更是在底層邏輯上極度依賴技術的一種生意。

為什麽這麽說呢?近期,我恰好也觀察了一下網易金融的表現,這家用戶基數達到數億的流量巨頭,金融業務卻始終做不起來:網易保險已經在2019年3月中旬正式停止服務,而在去年的年底,網易理財也發布了停止提供服務的公告。這意味著,網易金融業務全面潰敗。

要知道,網易是一家在2012年就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資質和流量都不缺乏,為何在金融科技的賽道上被垂直巨頭們趕超,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趣店擁有金融和科技的雙重基因,擁有對產業的深刻理解,才是在這個市場上獲得持續正向表現的根本之道。

2 深入產業互聯網

不僅自己形成技術能力,趣店沒有選擇獨享,而是將這些寶貴的技術能力開放賦能給更多的市場玩家,尤其是傳統金融機構。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提升傳統產業效率和服務能力,也是產業互聯網的根本要義。

2018年,趣店新增了19家機構資金合作夥伴;截至2018年底,共與99家持牌金融機構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這也使得,趣店集團的資金來源持續保持合規、健康及多元化。

但與此同時,風險表現持續穩定,M1+逾期率保持在低於2.5%的水準,風險可控。眾所周知,即便是在傳統銀行的嚴苛風控標準之下,逾期率大多也處在1.5-2%,趣店的風控實力在面對更廣闊的用戶基數時,經受住了考驗。

目前,開放平台戰略開始貢獻收入,趣店集團於2018年第三、四季度正式啟動開放平台戰略,充分發揮自身在合規性、資金端以及大數據、AI驅動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分發、轉接用戶流量給其他合作夥伴,進而獲取無風險收益。

目前,該業務已經取得重要進展,在本季度貢獻了約3000萬人民幣的無風險、低成本的收益,為趣店創造了新的增長點。

未來,作為定位為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趣店將繼續在開放平台戰略加大投入。通過流量分發、場景連接、技術服務,趣店將助力金融機構和更多合作夥伴,創造更大價值。

實際上,趣店這樣的探索,也符合監管的鼓勵方向,兩會期間一系列監管部門表態中,都在鼓勵小微金融,都在不斷強調金融科技在解決普惠金融問題上所發揮的作用。在近期央行舉行的一次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關於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規劃時,央行副行長范一飛就強調了傳統金融機構要「加強金融科技應用」。

也就是說,傳統金融機構通過金融科技巨頭來提升風控能力,在政策鼓勵的範圍內。

這樣一種合作模式,在市場上被通俗地稱作助貸,一方面,助貸是連接銀行資金和互聯網平台流量的主要紐帶,也是這兩年商業銀行零售轉型的核心推動力,某種意義上,沒有助貸,就沒有銀行零售轉型的成功;另一方面,助貸的發展,也深化了金融產業鏈分工,讓科技公司形成的風控能力有了用武之地。

金融是一種講究口碑的「慢生意」,並不是一方壓倒另一方的零和遊戲,而是一種彼此互信帶來互惠互利的關係,趣店的價值就在於後者,無論是對於傳統金融機構,還是對於用戶,目前看來,都屬於後一種關係。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