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系統規範私募資管 券商通道業務將繼續收縮

  在資管新規框架下,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開展私募資產管理業務料迎來系統規範。業內人士稱,這對券商而言,機遇與挑戰並存。券商資管計劃可以繼續承接銀行委外,非標資產進行限額管理,通道業務料繼續大幅萎縮,回歸主動管理勢在必行。

  較現行監管規定略有放寬

  對於證監會近日發布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及《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計劃運作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統稱“《資管業務新規》”),業內人士認為,最顯著的特徵是“統一”,在制度上真正統一了券商資管、基金專戶(含子公司)和期貨公司私募資管業務,實現了證監系持牌機構私募資管業務的“統一”。“總體來看,在保證了政策延續性的同時,《資管業務新規》在部分指標上有所放鬆。政策邊際改善,作出了‘新老劃斷’的柔性安排,體現出監管政策微調。”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

  具體內容上,《資管業務新規》對部分原有規定做出修改。比如,《資管業務新規》將標與非標的劃分由債權類資產拓展至股權類資產和期貨期權合約的範疇,並將公募基金視為標準化資產。同時,設定了單一機構非標準化資產投資不超過全部資管計劃淨資產的35%、單一機構投資同一非標債權類資產金額合計不超過300億元的限制,並將投資非標資管產品的投資者最小投資金額提升至100萬元。

  另一處較為重要的改動是在流動性方面上,《資管業務新規》要求90天內多次開放的產品投資於流動性受限資產市值不超過資產淨值20%,同時賦予了資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工具的使用權限。

  此外,在集中度風險方面,《資管業務新規》提出了雙“20%”的要求。“相比於公募產品,在單個資管產品單一資產的投資集中度限制上,證券期貨機構私募產品的比例要求更寬;而對於單一機構所有資管產品投資同一資產的比例限制,證券期貨機構私募產品的要求為不得超過20%,略嚴於公募產品不得超過30%的要求。”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稱。

  私募資管業務迎變局

  業內人士表示,《資管業務新規》對券商私募管理業務影響較大,機遇與挑戰並存。

  華創證券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屈慶表示,券商資管計劃可以繼續承接銀行委外。根據《資管業務新規》的要求,資產管理計劃接受其他資產管理產品參與的,不合並計算其他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人數。這說明如果銀行理財投資券商資管計劃或基金子公司專戶,不用向上穿透至購買銀行理財的人數。而作為銀行理財,只要向下穿透到資管計劃的基礎資產,滿足公募理財投資要求,委外業務就可以持續開展。

  根據《資管業務新規》要求,券商私募資管產品可以直接投資非標,但規定同一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投資非標債權的金額不得超過全部資管計劃淨資產的35%,投資於同一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資金合計不得超過300億元。“由於目前券商通道業務大多是非標資產,因此限額管理將使得券商的通道業務大幅萎縮,促使其向主動管理轉型。”屈慶表示。

  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管業務規模合計25.91兆元,其中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約14.92兆元,佔總規模的一半以上。

  川財證券研究所金融產品團隊負責人楊歐雯表示,由於非標資產規模尚在,“一刀切”的政策可能會引發較大市場波動,監管層出於防範風險的目的,在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券商私募資管產品可以直接投資非標。證券公司相比其他私募機構的風險防範體系相對成熟,警惕性也更高,券商資管在投資非標產品時會做充分的盡調。

  但在潘向東看來,目前非標平台違約風險較高,收益水準並不高,因此雖然券商私募資管產品可以直接投資非標,但這不意味著券商私募資管有動力投資非標。

  此外,《資管業務新規》將銀行存款、同業存單歸為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規定“投資於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資產管理計劃總資產80%的,為固定收益類”。屈慶表示,這為私募現金管理產品留出了太空,未來券商或發力此類產品。

  仍有細節待明確

  對於未來券商資管的發展,華泰證券大金融首席研究員沈娟表示,行業經過綜合治理化解了歷史遺留風險,重回規範發展的跑道,預計未來監管政策在確保行業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將逐步向引導創新發展方向傾斜。

  她認為,行業創新發展主要體現為業務邊界的拓寬,對業務品質要求、風險控制能力依然維持較高要求,部分業務僅對一些有風險承受能力的、實力較強的券商進行差異化放鬆。她說:“我們認為在這樣的監管環境下,行業分化將持續加劇,業務能力較強、風控體系完善的券商將取得競爭優勢。”

  潘向東表示,券商資管的私募產品如何做好風險防控,補齊制度短板,這也是需要進一步明確的。魯政委表示,證券期貨私募資管產品資訊披露尚未明確。目前,《資管業務新規》並未明確要求資管產品投資非標需披露融資客戶、項目名稱、項目剩餘期限、資產品質等風險狀況、收益分配、交易結構等資訊。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王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