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的這40年影像,其實是每個家庭的鏡子

40年間,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城市,上海發生了飛速的變化。雖然這些變化在人們的身邊潛移默化,但是紀錄片一路生動地記錄下了這個時代的故事。從票證年代到送貨上門的現在,這故事裡承載著上海人的集體記憶和人生體驗。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紀錄片的鏡頭見證著40年的變化,它們也是這座城市蓬勃生命力的最有力的證明。當年不經意的一個鏡頭,到今天就成了彌足珍貴的畫面,那些普通人的生活點滴,是改革開放40年當中最值得回味的細節。

紀錄片《我們的40年》用以往紀錄片中的影像鏡頭、紀實片段重新組合,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展現40年間上海人在改革開放浪潮下的生活變化。本紀錄片完全使用老資料,加上新視角,重新剪輯成全新的紀錄片。那些珍貴影像在新的表現形式下,講述著新時代的故事。

紀錄片《我們的40年》預告

本片重點採用的老紀錄片24部,時間跨度長達40年。

其中,電視紀錄片17部,大多出自上海電視台的4個著名欄目,按年代排列依次為《上海萬象》、《紀錄片編輯室》、《看見》與《上海故事》。

所選紀錄片時間跨度特別大,幾乎覆蓋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各個歷史階段。它們分布得也比較均勻,其中1980年代、1990年代與2010年代各3部,2000年代為8部。

這17部片子不僅再現了改革之初民生的改善,更詳細地記錄了九十年代初上海大變樣之後,上海人民在衣食住行,特別是在解決住房緊張、交通堵塞上,所取得的巨大進步。

另有國外電影紀錄片3部,分別來自意大利、日本與法國,拍攝於1970年代,主要反映改革開放之前上海民生的真實情況。

還有國內電影紀錄片4部,主要拍攝於1980年代,主要反映改革初期的上海在衣食住行方面所取得的明顯改善以及在住行方面所遭遇的特殊困境。

關於服飾的變化,影像給了最直觀的展示,不同時期的畫面在色調上就有著巨大的不同。

1972年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拍攝的《中國》裡,鏡頭對準熙熙攘攘的大街時,是一片灰藍夾雜白色的單調顏色。

而到了1985年,夏季的霓裳就似花兒一般在上海女人的身上搖曳了,五顏六色地裝點著街景。

再結合現在各種時尚風潮和層出不窮的新鮮穿法,四十年,上海街頭的風景因那漸漸豐富多樣的服裝而有了時光流轉的痕跡。

民以食為天,而在這個營養過剩的年代,我們對於吃有著前所未有的新理解,食物不再只是為了飽腹,它甚至可以在時尚、藝術的形式下帶給人精神上的收獲與滿足。

那個食不果腹、物質匱乏的年代,對於年輕一代來說是隻言片語描述不出具體實感的歷史,可卻是他們的父母、祖父母頗為感懷的記憶。

用筷子串上一串全家人份的油條,上班路上買一個熱氣騰騰的粢飯團,為了經濟實惠而常吃的辣醬、面疙瘩、炒麵粉等等,在紀錄片裡,鮮活得仿佛我們就置身其中,能感受到那個年代人們對改善生活所做的點滴努力,和在其中展現的勞動人民的智慧。

住房問題現在也是個難題,不過現在的難和過去的難不太一樣。那時候的上海,人均居住面積在2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戶多達九萬多戶,棚戶區裡十幾平米的房子往往住著一家三代。

結婚無房戶更是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夫妻結婚時已經五十多歲了,就為等一套婚房。也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上海最早的愛情公寓誕生了,那些沒有愛巢的新婚夫婦們在鴛鴦樓裡找到了臨時的結婚過渡房。

如今那些擁擠的棚戶區已不見了蹤影,那些人都去了哪裡,而他們又住進了怎樣的房子?那些鴛鴦們在樓裡樓外的住房變化,都記錄在了這些影像裡。還有那些為了城市整體規劃而搬遷的居民們,他們的心聲、他們的無私,如今看來,依舊讓人動容。

交通也是曾經上海的一大痛處,路線擁堵問題從早到晚影響著這個城市的每一天。

於是,這四十年間,在各項政策的推動下,那個平面的上海在向天空、向地下延伸,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變得立體起來。

高架、大橋、地鐵,一條條“水陸空”脈絡讓城市交通網絡逐漸四通八達,也在潛移默化之中,改變著人們對距離的概念。如今,出發地和目的地之間的物理距離不再是遠近的唯一判斷標準,交通的便捷成為決定距離的重要因素。

紀錄片《我們的40年》就是這樣用一個個畫面勾勒出四十年來上海人在衣食住行方面不斷變化的軌跡。

若想看看四十年前的上海是什麽模樣的,上海人是如何穿著打扮的,石庫門裡的七十二家房客和棚戶區裡的居民是如何生活的,交通擁擠到什麽程度,那這部紀錄片就是不二之選。

這是上海紀錄片人為這座城市留下的最好的禮物,他們用膠片、錄像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發展的歷程,用鏡頭反映出了上海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彌足珍貴。

文章內容來自上海紀實頻道內容根據主題需要有刪減。

大家都在看

關注「愛上紀錄片」,用紀錄片看懂世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