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複旦所在地為啥叫“邯鄲路”?

每次外地同學來滬聚會,我都盼望見到老喬,以答覆他的“邯鄲路之問”……

高考月,想起當年考進複旦報到入學的那天。在六號樓安頓好以後,走出寢室,迎面碰上新來的同學老喬。老喬是河北邯鄲人,國語裡帶有燕趙腔:“收到入學通知書時,一看複旦地址居然也是‘邯鄲’(邯鄲路220號)……怎會那麽巧呢?”得知我是上海人後,老喬問,“為啥這裡叫‘邯鄲路’?”一時間,我抓耳撓腮,答不上來。

五角場這一帶馬路,有不少以“國”“民”“政”等字打頭命名,這與1929年起實行“大上海計劃”有關。上海解放後,五角場除保留部分原路名外,因地處市區東北角,多以東北地名命名馬路,如營口路、嫩江路、白城路、佳木斯路、松花江路等;唯獨複旦校門前的這條路,被命名為“邯鄲路”,這是五角場唯一一條以河北地名命名的馬路。為什麽不以東北地名命名?我對此很困惑。

後來研究複旦校史,我才理出一點頭緒。邯鄲路的由來,來自翔殷路;它的最終築成,與複旦有關。從地圖上看,邯鄲路和翔殷路正好是五角場五條馬路(邯鄲路、淞滬路、翔殷路、黃興路和四平路)構成的“大”字的“一橫”——從大柏樹到軍工路,一筆到底。這“一橫”,原本是一條直線道路,因跨引翔、殷行兩鄉,名為“翔殷路”。1922年,複旦江灣校園建成,翔殷路也同時從軍工路起開築。為了迎接翔殷路築到複旦,江灣校園南側建造了一座飛簷翹角的校門(位於今複旦正門西側,2005年重建)。哪裡想到,學校開課幾年,翔殷路遲遲沒有築成,校門外仍是一片荒野,師生出入只得走後門(北門)。直到1925年,在複旦校友陸達權任職淞滬護軍使署時,經校方多次溝通,翔殷路才通到複旦。從此,翔殷路成為複旦師生漫步的校外主乾道,有老校友稱它為“一個詩的境地”。抗戰時期複旦西遷重慶,為了懷念江灣校園,夏壩校園師生將校門前沿嘉陵江岸的道路(今重慶市北碚區下壩路)也稱作“翔殷路”,可見翔殷路在當年複旦的地位。

抗戰勝利後,翔殷路忽然以淞滬路為界被一分為二——東段仍為“翔殷路”;西段則被命名為“魏德邁路”。阿爾伯特·魏德邁是美國將軍,抗戰後期接替史迪威將軍任中國戰區參謀長。蔣介石曾與史迪威屢有齟齬,但對魏德邁卻頗有好感,對他的“參謀”言聽計從。例如,中國交通規則由“靠左行”改為美式的“靠右行”,就是魏德邁的提議。1947年,魏德邁作為美國政府特使來華考察,他的專機抵達後,從江灣機場沿魏德邁路駛入市區,沿途受到夾道歡迎。可以說,魏德邁路的命名,是蔣介石爭取美援、討好美國手段的一個注腳。

不過,“魏德邁路”好景不長。新中國成立之初,市有關部門開始對道路路名進行重新審定。1950年5月27日,市人民政府發布公告:自5月28日起,若乾道路“改用革命策源地及重要戰役地址等名稱”。其中,將原以人名命名的道路改名的有:中正路改為“延安路”,中正南路改為“瑞金路”,林森路改為“淮海路”,魏德邁路改為“邯鄲路”……邯鄲路的出典,源於“邯鄲戰役”。1945年10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在邯鄲地區擊潰國民黨軍進攻,殲敵1.4萬人——為了紀念這場重要戰役,“邯鄲路”應運而生。因此,與五角場的東北地名路名不同,邯鄲路並不是以地理概念命名的馬路。

邯鄲路命名後,還有過一個插曲:當年6月6日,吳淞煤氣廠在報上發布了廣告,地址仍寫著“魏德邁路”。6月13日,《解放日報》以《舊路名不應再用》為題,發表了一封讀者來信,對此提出批評。一個星期後,《解放日報》又刊發吳淞煤氣廠的覆信:“‘魏德邁路’已改稱邯鄲路,而我們卻仍將原稿送出,並未更正,充分地表示著粗枝大葉的作風”,“這一種不良的作風,我們除作自我檢討外,此後當努力改進,提高警惕。”

關於邯鄲路的來龍去脈,直到大學畢業很多年後我才搞明白。那時,老喬早已返回老家邯鄲。不知什麽原因,他就像燕趙俠士一樣,一別二三十年,再無音訊。每次外地同學來滬聚會,我都盼望見到老喬,以答覆他的“邯鄲路之問”……(張國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