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回 家

  回 家

  文邯鄲陳勇

   炙熱的陽光烘烤著大地,蒸騰的氣浪吹得路邊的楊樹葉子嘩啦啦地互相拍打著。出邯鄲向東,一個小時的路程即是故鄉所在地,臨近故鄉的路途中,路兩側是一望無際金黃的麥田,待收的麥田猶如黃色的駝絨毛毯一樣,平鋪向遠方。

   這個季節,城裡大部分人都躲進了空調房,而農民卻揮汗如雨地在田間忙碌。在我們這裡,收割麥子前的空閑時間,農民會在麥壟間插種玉米,割了麥子後,澆一水,玉米種子就會生根發芽出苗了。每當看到在田間辛勤勞作的鄉裡鄉親,就會想起唐“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它的釋義是;農民在正午的烈日暴曬下鋤禾,一滴滴汗水從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誰又知道你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換來的呢?可想而知農民的辛苦。

   下了省道,進入鄉村公路,鄉村公路不是太寬,路面上也沒有畫交通分界線,迎面會車時,幾乎是“擦肩而過”。一路上需要給各種農用車輛讓行,雖然行車緩慢,但在滿眸的田園風光下,到也不覺得枯燥乏味。

   到達故鄉小鎮村西,(小鎮是村名,不是鄉鎮行政級別)緊鄰小鎮的是一片湖塘,去年乾枯的荷莖稀稀疏疏地隨風搖曳在湖面,偶有青青的小荷露出尖尖的角兒,正應了南宋詩人楊萬裡的名句《小池》裡所描繪的景色;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裡寫詩運筆自然,他對自然景物觀察入微,離不開他對於自然的濃厚興趣,常用清新靈活的筆法,平易通俗的語句,來描繪日常所見的自然景物,尤其善於捕捉景物靜、動的特徵及稍縱即逝的變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畫面,因而詩中充滿濃鬱的生活氣息。這一首詩幾乎寫照了我眼前的景色,湖塘沿岸垂柳成簾,湖面剛露出的青青小荷,還有飛舞的蜻蜓,以及“河車子”(一種生長在湖面的蟲子)在湖面上劃出一圈圈的漣漪,這美麗的景色充滿了詩情畫意。

   一年半載的沒有回來,小鎮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因為街道兩旁的建築都是按照村委規劃的古典風格建築,所以每次回來感覺不到變化,清一色青磚黛瓦的二層小樓,古色古香,青石板鋪成的街道,渾然天成,街道和小樓互綴呼應,有一種洗盡鉛華、返樸歸真的感覺。路牙子上,一棵棵合抱粗的合歡樹,樹冠遮天蔽日,樹蔭下,清涼的氣溫讓行人愜意舒爽。

   駐車路旁,步行前進,遇到七叔、三大爺是要上前問好遞煙的,看到六嫂、五嬸子也是要熱情地打招呼的,在我們村,無論是誰從外地回來,都是要步行進村的,如果你開車進村,不主動和街裡街坊打招呼,會被誤會擺譜、樣大,唾液星子能淹死人,所以到了村口就駐車,已經成了習慣,然後見人就問好遞煙,完事再到村口把車開進來,當然了,那些沾親帶故的鄉裡鄉親也會熱情地邀你到他們家做客。

   現在農村雖然發展的不錯,但一些習慣仍然保留至今,比如飯點時間,一些年齡大點的老人,端著飯碗在街道邊吃飯,甚至好幾戶的老人聚在一起席地而坐,一邊吃飯,一邊聊著天,誰家做了好吃的,還會拿出來互相品嚐,而這溫馨的畫面在城市裡是看不到的!那種鄉村獨有的淳樸,血脈人情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回到久別的故居,打開街門的鎖子,推門入院,院裡的兩棵合歡樹又高大了許多,樹冠上隱隱約約,能看到合歡花的花苞。合歡花樹姿優美,葉形雅致,樹冠濃密開闊,夏日裡樹下綠蔭清幽。綻開後的合歡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小的粉色絲綢扇掛滿枝頭,花朵兒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而羽狀的合歡樹葉子居然也是隨著花開花謝晨展暮合,十分清奇。北樓窗下小池裡的斑竹,隨風輕輕地搖曳著。

   久無人居的院落,被嫁到本村的姐姐打掃得乾乾淨淨,推開屋門,廳堂裡擺放的八仙桌、太師椅、卷簷條幾無半點灰塵,這些家具都是爸爸媽媽遺留下來的。每當看到這些桌桌凳凳,不由自主地想起爸爸媽媽在世時,一家人圍桌而坐,開開心心坐在一起聊家常或就餐。每次回來看到這些,眼淚就控制不住地順著臉頰滴下。

   我早已遷居在市區,街裡街坊斷不了有想盤下我這套院落的想法,都被我委婉回絕,因為在我心裡,這才是我真正的家,無論外面生活多麽的精彩,但都抹不去我對於老屋的那份深情和牽掛,因為老宅有爸爸媽媽的“味道”,有我童年回憶,在城市裡累了,就回來歇歇腳,心情抑鬱了,回來讓老屋撫慰那顆煩躁的心靈。無論我走到那裡,我的根永遠生在老宅,只要老宅在,我就有家!只要有老宅在,我就有溫暖,就有爸爸媽媽,因為在我心裡,爸爸媽媽一直在陪伴著我!他們只是累了、困了、睡得久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