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銷商叫苦不迭,汽車4S店模式走到盡頭?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對於龐大汽貿來說,這種滄海桑田隻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2019年6月,有媒體披露龐大集團已經提交申請破產重組,目前正等待審批,而一個月前上交所公布對龐大集團及其有關責任人的紀律處分。

從2017年起,這個由龐慶華一手建立的全國大型汽車經銷商帝國,好像受到了資金短缺的魔咒,不僅被證監會調查,2018年龐大集團開始賣店“斷臂求生”。從集團發布的2019年一季度及2018年業績報告,2018年虧損超60億,今年第一季度再虧損5億。茶哥也曾經寫過相關報導,聚焦這隻大象眼下的艱難困境。(年虧損61.55億,經銷商“龍頭”為何被壓垮?)

更讓人寒心的是,像龐大集團一樣正在困境掙扎的汽車經銷商集團還有很多。在剛公布的2018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百強榜上,盈利下降、利潤預警正大規模影響經銷商的生存和發展。龐慶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看到還有很多經銷商集團都在苦苦掙扎”,汽車4S店這種深扎國內20年的傳統流通模式是否再難盈利?

傳統汽車流通的盈利模式還走得通嗎?

我們先來看看龐大集團內部報告,是怎麽解釋公司缺錢的原因:“由於報告期內(2018)公司資金緊張,採購量資金不足嚴重影響公司採購及銷售,因公司採購量不足,為達成廠家年度內各項考核指標,無法足額取得廠家優惠政策和返利支撐,同時,公司急於變現庫存,部分庫齡較長車輛只能折價銷售,導致經營成本上升毛利下降。

”數據顯示,龐大集團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為-122.31億元,同比減少97.43億元,主要是因為購買整車款支出多於銷車收回款,自身造血能力令人擔憂。

(圖片來源:K-Data)

可見資金緊張,是後來導致種種惡果的根源。國內多年以來4S店的盈利模式,靠的是速度“賣庫存”,從中賺取差價利潤。廠家生產的汽車批發給經銷商轉移風險,而4S店則從銀行貸款買來車輛庫存,然後迅速賣給終端回籠資金。得到的資金除了償還銀行的貸款,又投入到新一批車子的庫存中,越短的資金流周期,4S店的壓力越少;然而當“賣車”這個現金奶牛,擠奶速度不如前,即車輛不好賣,庫存車輛越積越高,整個模式就會慢慢崩塌。這時候,如果銀行對經銷商收緊銀根,終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可見,4S店流通模式本沒罪,但時代變了,這種重資金鏈的模式,要求經銷商集團手中有強大的現金流作抵禦,但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我國的汽車銷量迎來28年首次負增長,踏入2019年,這種負增長的勢頭雖然有減緩之勢,但同比仍是一片慘綠,銷售市場的不景氣,加速了這種模式的惡化。

2018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百強前十

車市低迷的同時,經銷商新車毛利率還在下降,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公布的《2018年汽車經銷商生存調查》,從2017年的5.5%下降到2018年的0.4%,進入2019年,新車毛利普遍為負數,庫存指數也一直超過50%的警戒線,又適逢國五轉國六的檔期,很多車都是以賣一台虧一台的情況賣出去的,以前老聽說經銷商抱怨賣車不賺錢,這點在今天是真的。

數據顯示,2018年,各大汽車經銷商集團利潤都在大幅下跌,比如:廣匯汽車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下滑16.3%,國機汽車下滑8.11%。

對於現金流緊張的企業,甚至不得不賣店“斷臂”求生,據統計2018年龐大集團賣了19家4S店,包括非常賺錢的5家奔馳4S店,而潤東汽車更是將四家附屬公司全部打包出售,其中包含56家4S店。

新零售時代誰首先被拋棄?

更為讓人擔心的是,即便有好賣的車,傳統的4S店地位和話語權正被衰減。

從1998年全國第一家汽車4S店開業起,4S店一直承載著汽車買賣關係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但這些功能目前正被互聯網代替。茶哥曾跟一位造車新勢力負責市場的高管聊過,他認為傳統4S店的“信息流”“人流”優勢逐漸被淡化。“以前汽車生產商擴客渠道很少,除了常規廣告,就是依靠4S門市;但自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自媒體的湧入,削弱了4S店的擴客能力,而且門市普遍偏遠,潛客就算想去,也要想想時間成本,我們發現即使作為生產商,在互聯網思維下是可以打通終端零售,做扁平化的渠道。”

這也是特斯拉、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選擇新零售模式的原因,跳過傳統4S店的銷售環節,在一線城市中心位置建立體驗中心,自建APP作為流量的池子,在周六日一邊休閑購物的時候,一邊試駕體驗;平時APP利用積分、活動等吸引潛客關注,建立起潛客-用戶-粉絲等遞進的強關係。

但如同老舊的事物終將被新事物代替一樣,本來話語權就小、重資金鏈的4S店被推向邊緣。正如上文提到,資金鏈危機是擺在經銷商面前的一道坎,所以很多勢力雄厚的汽車經銷商集團,在賣車之餘苦苦開拓新的業務領域。以位列經銷商百強首位的廣匯汽車為例,2018年廣匯汽車共計銷售新車88.17萬輛,同比隻增長了0.05%。但售後維修、融資租賃和二手車等業務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令收入規模有增加,但受市場大環境的影響貿易戰、市場負增長的影響,總的淨利潤有所下跌。

廣匯集團近2018年主營業務營收情況(圖片來源:K-Data)

但這種轉型能產生多大效果呢?龐慶華坦然,從2012年開始,龐大集團就已經開始在試水,謀劃轉型。比如把賣車變服務,比如拖車、上門保養、網約車、旅遊露營車、石墨機油等領域。“但是要去實驗這些東西,還需要一個漫長的考證周期。”

比轉型還困難的是集體遭遇信任危機,4月西安一奔馳女車主坐發動機蓋維權的新聞,讓4S店為補償賣車的微薄盈利玩的“金融服務費”等小把戲,在國人眼前拔了個精光,要重拾消費者信任短期絕非易事,而且二手車業務被各大二手車平台搶單,市場還在孵化中就被不斷蠶食。

這是否代表沿襲20年的汽車經銷商體系會瓦解呢?

茶哥看來未必,4S店將會和新零售模式長期共存。一些強勢汽車生產商已經發現單純向經銷商壓庫存解決不了問題,甚至會倒逼經銷商,形成兩敗俱傷的局面。所以想辦法解決“庫存”症結,例如一些日系品牌,在終端銷售環節實行“C2B”的模式,通過4S店集客再安排生產,以求實現零庫存。而一些造車新勢力,如威馬及天際選擇與經銷商夥伴走“改良”4S店道路,當然這種模式需要強大的品牌口碑和產品力所支撐。

但4S店的淘汰賽將會加速,部分品牌高庫存的4S店,在國六切換的時刻很容易倒下。近段時間,蔓延各個車系的終端超低折扣、內購價,市場聲音是因為國五國六切換的原因。但深究之下早在2016年國家就頒布了國六標準,並計劃2020年開始實施,即使現在有一半省市提前實施,也不至於面臨措手不及的局面。

在這裡,茶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比如日系、上海大眾等品牌經銷商,早在今年第一季度就開始切換國六的車型了,有些自主品牌也行動得很早,此刻經銷商手裡的國五庫存車已不多,壓力不大;而少量形勢品牌經銷商就面臨高庫存的壓力,究其原因,真是國六的問題嗎?實際上車企每年都會提前制定下一年度的產銷量預期,如果到6月中旬國五庫存仍爆表,證明該品牌的計劃失衡,大家在為“車賣不出去”找借口。此時,這些品牌的經銷商面臨被洗牌出局的困境。

64歲的龐慶華,面對上交所對其的處分顯得無奈,但對龐大的“破產重組”仍寄予了充分的希望,他不斷糾正媒體對破產的解讀:“一句話總結就是‘債轉股’,轉股以後銀行就變成股東了。這並不意味著不還銀行的債,而是通過共同打造上市公司,讓龐大的業績上去......龐大一定會好起來,而且會比原來還好。“

不破不立,對龐大來說是好事,但對在龐大陰影背後,深陷困境的經銷商集團來說,哪條才是他們的出路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