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馬光遠:我從來不感謝貧窮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馬光遠

  貧窮是我們無法選擇的選擇,沒有貧窮,我們會更好,這是我一直堅信的。

  我從來不感謝貧窮

  河北女孩王心儀以707分的高分被北大中文系錄取,她的一篇被媒體冠以《感謝貧窮》的文章感動了很多人。

  王心儀在文章中說:“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奪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在文中,王心儀用了大段的段落“感謝貧窮”:

  感謝貧窮,你讓我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你讓我和玩具、零食、遊戲徹底絕緣,卻同時讓我擁抱到了更美好的世界;謝謝你,貧窮,你讓我能夠零距離地接觸自然的美麗與奇妙,享受這上天的恩惠與祝福;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感謝貧窮,你賦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與永不低頭的氣量。

  讀完這篇文章,一是很感動。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北大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無疑很勵志,給很多同樣家境的孩子點燃了人生的希望之火;二是王心儀的文筆真好。想想當年我和她同樣年齡的時候,雖然我的語文也不錯,文章也還好,但絕對寫不出這麽好的文章。一個高三剛剛畢業考入大學的孩子,能寫這麽棒的文章,加上以後在北大中文系就讀,只要繼續努力,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對於她文章中一再的“感謝貧窮”,我完全不同意。我在這裡不是反駁王心儀同學,在她這個年齡,能有這樣的見識不易。我是在反駁一種根深蒂固的“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錯誤思維。幾千年的教育,讓這種貧窮出才子的理念仍然影響著很多中國人。但,這是錯誤的。

  我也來自全國貧困縣,當年我的家庭條件也不好,但是,我從來都沒有感謝過貧窮。我高中畢業考上大學,絕不是因為貧窮激發的;我能從一個貧困縣走出來到北京上學,也不是因為貧窮,而是因為改革開放給了我這個機會;我現在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更和貧窮無關,而是中國社會的進步給了我們選擇的自由。我今天的一切,都與貧窮無關。說實話,我從小就痛恨貧窮,憎惡貧窮,詛咒貧窮,並且一直想著改變貧窮。

  我家裡八個孩子,小的時候,父親因為是右派被開除公職,在家鄉的小學當民辦老師,在那個物質貧困的年代,要讓八個孩子活下來都不容易,遑論過上好日子。我很佩服我的父母,是怎麽樣讓我們八個孩子都活下來的。

  我記憶深處最深刻的是,經常吃不飽,每天吃土豆能吃飽都是一種奢求。小學的時候,借閱小畫冊,看到書裡說美國的黑人兒童每天吃的黑麵包,不能保證每天喝牛奶,當時我義憤填膺,慶幸自己生在幸福的中國。可是,我那個時候連黑麵包都沒見過,牛奶更是傳說中的東西。

  小時候讀課文,讀到共產主義,我特別向往,我問我爸,共產主義是什麽,我爸說,共產主義是土豆加牛肉,土豆我見過,但是牛肉我從來沒有吃過,也不知道什麽味道。

  平常吃的都是糜面,谷面粗糧的東西,上學早上帶一個凍成冰疙瘩的糜面饅頭就著冷水吃就是早餐,而且不是每天都有。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點白面饅頭。現在很多城市的人講究吃粗糧健康,我卻見不得粗糧的東西,我對粗糧一點感情都沒有!小時候真的吃傷了。

  但在中國的節日裡,我對過年感情很複雜,雖然能吃上平常吃不上的白面饅頭,但沒有新衣服穿讓我始終很心酸。我過年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輪流穿了好幾個人才輪到我的,一過年,看到別人家孩子有新衣服穿,而我沒有,這讓我很自卑,不願意出去玩。

  另外記憶深刻的是給公社下來的工作組管飯,這在村裡是一種福利,因為工作組會帶糧票,會有點小補貼。家裡給工作組做好吃的,我也能跟著喝點湯。

  記得有一次,幾個工作人員來我家吃飯,還帶著一隻路上打的野雞,我們很興奮,希望他們走的時候不要帶走這隻野雞。吃完飯走的時候,果然沒有帶走,我們高興的燒了一大鍋開水,準備煮野雞,等水開了,卻找不到野雞了,家裡各個地方找了都沒找到,後來才知道被鄰居家的貓偷走了。那種被偷走好吃的失落可謂刻骨銘心。當時吃飽飯是多麽不容易的一件事。我迄今還記得那隻貓的樣子,以及後來它每一次從我們家屋脊上走過時我用石子打它的事。

  我對共產主義的幻想是,每天有白面饅頭吃就是共產主義,但我覺得這不可能,怎麽可能每天都有白面饅頭吃呢,怎麽可能有那麽多的白面呢?然而,一個改革開放,一個包產到戶,卻讓我認為的這種不可能沒有幾年就變成了現實,這真的是奇跡!現在有多少孩子能夠理解我這種當年對共產主義的樸素的幻想?

  改革開放後,父親的公職得到恢復,家裡的日子比過去好了很多。我們村子裡面,我的同齡人,後來只有我一個上了大學。根本原因是我父親掙工資,家裡有條件讓我上學,村裡其他孩子,很多因為家庭根本沒有條件而中途輟學,這在當時也很正常。

  我不否認我的努力,但是,要是當時我的家庭條件一般,我最多就是在初中考個師范學校,到小學去當老師,而這也是當時很多成績不錯的學生的選擇。在我的人生中,我對貧窮極端厭惡,特別是上大學後,看到甘肅和其他省份的巨大差距,更感覺到貧窮是甘肅人最大的敵人。

  我所在的中學,學生都很刻苦,老師都很敬業,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通過考學改變命運,擺脫貧困,改變人生。貧窮給了我多少人生的啟迪?我真的沒有覺得,我反而覺得,如果一個人的條件好,再加上他的努力,他會取得更大的成就,他會少走很多彎路。

  貧窮是我們無法選擇的選擇,沒有貧窮,我們會更好,這是我一直堅信的。在無法選擇的情況下,我們去克服貧窮,戰勝貧窮,那是因為我們堅強,而不是貧窮給了我們什麽正如王心儀同學,和當年的我們一樣,面對貧窮,沒有趴下,而是勇於面對,用自己的努力改變了人生。是一個人的堅強和努力改變了一切,而不是貧窮。

  在中國的教育中,存在著一個極大的誤區,好像一個人要成功,就必須在艱苦的環境裡才可以,一個家庭條件優越的人,如果他再是富豪或者官員家的孩子,一般都會給他貼上紈絝子弟的標簽。

  事實絕對不是這樣的,我周圍有很多家庭條件非常好,但自己又非常努力的人,“三代成就一個貴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有一個朋友家的孩子,父母是高乾,但他自己非常努力,自己考上北大,畢業時拒絕父母幫他安排工作,而是自己找的保險公司,後來又跳槽到私募股權基金,現在是非常成功的股權投資專家。

  貧窮不是努力的前提,相反,無論是家庭好的,還是貧窮家庭的孩子,只有努力,才能有成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但如果家庭條件好點,再同樣的努力,成功的概率的確要大於貧困家庭的孩子。這意味著,貧困家庭的孩子真的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可以。

  後來研究經濟學,我更覺得財富,富裕,對一個國家,對一個人的重要意義。經濟學本質上是研究一個國家為何富裕,以及富裕的途徑,國富國窮從來都是經濟學最核心的話題。中國人真正過上好日子是改革開放,是中國後來選擇市場經濟的路線。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中國人去紀念的事件,是真正改變中國人命運的事件。中國人一定要記住,沒有當年偉大的改革開放,我們現在很可能仍然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改革開放,讓中國正在逐漸告別貧窮,讓我們的人生有更多的選擇自由。

  作為一個經濟研究人員,我們最大的希望莫過於中國永遠告別貧窮,跨越中等陷阱,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我們的任務不是去感謝貧窮,而是去改變貧窮,去消滅貧窮。貧窮一點不詩情畫意,貧窮很可怕。

  感恩改革,拒絕貧窮!

  此文,也算我今年要寫的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文章的開篇吧,感謝王心儀同學。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經濟學家,經濟學博士,產業經濟學博士後。現任民建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評論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